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舍勒的质料价值伦理学是为哲学的伦理学进行科学和实证的奠基,进行伦理学人格主义的构建;康德的道德哲学是为真正的道德制定普遍的、必然的、无条件的衡量标准,是为道德中的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寻找答案。舍勒认为康德拒绝任何一门善业伦理学,犯了"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错误,只要承认康德道德命令的合理性,我们就无法走向一门关于伦常价值的规范学说。舍勒的质料价值伦理学对康德的"先天"、"形式"、"动机"存在严重曲解,在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的根基问题上,舍勒质料的价值伦理学所依据的"现象学直观"与康德的"纯粹直观"并无二致,舍勒用质料的先天性反驳康德的形式的先天性、用质料的价值伦理学批判康德的道德命令是顾左右而言他。  相似文献   

2.
科学知识:先验的综合判断——康德知识观简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康德的科学知识包括先天的形式和后天的质料两个因素。康德认为单纯的概念不是知识,概念联系起来形成判断,在内容上有所肯定或否定,才能构成知识,知识就是判断。“先天综合判断”是由先天形式同后天质料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逻辑判断。康德提出的“先天综合判断”这一知识理论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般说来,相信人类理性能力,相信世界本身的自明性质是康德以前哲学家们共有的一种生活情感。这种情感构成他们努力建立形而上学体系的心理基础。通过对先天概念进行分析和推理便可获得关于超验实体的普遍必然性知识的传统形而上学构成“西洋上古、中世纪哲学的中心”。随着近代哲学重心向认识论的转移,关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受到了怀疑,并随之而形成了反本体论形而上学的思想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作为经验论原则的彻底  相似文献   

4.
"道德情感"(Das Moralische Gefühl)是康德道德哲学的重要概念,致力于用中文消化吸收康德学的牟宗三,在翻译《康德的道德哲学》时给出了与众不同的译解。道德情感究竟是一种能力还是一种先天禀赋?道德情感是否能够作为道德知识的来源?道德情感究竟是对什么东西的感受?在这些富有意义的重要理论问题上,牟宗三对康德哲学的理解似有诸多可以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5.
舍勒从以现象学为方法论抓手的知识论说明切入,展开其人学总体性建构“从两极到中介”的哲学化道路.是其人学理论布展的匠心独运之处。舍勒以批判康德伦理学和尼采道德相对主义为出发点,系统论证了价值、情感、人格及其关系在其实质价值伦理学中的结构性统一,客观上为探索建立一种积极的理想人格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舍勒的质料价值伦理学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伦理学以批判康德形式主义伦理学为出发点,他认为康德的伦理学存在着形式主义、主观主义、唯理主义和绝对主义的缺陷。舍勒在批判康德的形式主义伦理学的基础之上,运用现象学的方法为认识论基础,提出了一种质料的价值伦理学。他系统地论证了价值是一个先验质料的领域,分析了价值和成效、情感、人格之间的关系及其在人类道德生活中的地位。舍勒的价值伦理学对当代伦理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7.
爱、同情与学校德育:基于舍勒的价值现象学理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现代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影响着人们实存的心态与样式.舍勒的理论研究视角从经验的财富世界转向先天的情感--价值世界.舍勒关注生活共同体中的爱与同情,其研究成果为重新理解学校德育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开辟了新的视域.尤其在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中,要关注孩子在共同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8.
康德“偏好与义务的自然辩证法”的道德命题是其时代和自身思想的充分体现。这—命题体现了康德的两个世界理论和人的两重性思想,展示了康德道德哲学的主体性特点,但也存在先验性、形式主义、形而上学、禁欲主义等明显不足。重提这—命题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处理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针对现代人的价值“偏向”和人“心”失序问题,舍勒采用现象学方法深刻审视了现代伦理意识结构的转变,批判了近代思想对人心秩序和社会秩序正当性论证的谬误。舍勒从根本上将人构想为爱的存在,“爱”是人认识世界并做出意志行动的前提。舍勒的“同情”泛指人们对同一情感的分享或对他人情感的参与。  相似文献   

10.
怨恨原本是指人的一种心理情感。马克斯·舍勒认为,怨恨有一系列的心理结构,同时也与人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的制度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他从怨恨出发,分析了现代西方社会人们伦理价值观念变迁和形成的根源。舍勒认为,现代的德性观也是通过怨恨来形成的。舍勒的怨恨理论在启示我们思考今天的道德问题上,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浅谈班级模糊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班级是一所学校教育管理的基本单位。不少班主任老师强调量化管理,追求一种精确性,以示学生之间的差异,使得不少学生在认识和个性发展上趋于片面,个性与情感受到压抑,作为人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发展丧失殆尽。因此,模糊管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以弥补精确管理中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拓展和完善班级管理机制。一、班级模糊管理的界定模糊是一个美学范畴。德国哲学家康德于1764年提出“模糊”的概念,认为“模糊概念比清晰的概念更富于表现力”。1956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查德提出“模糊集”,并创立了模糊理论。模糊理论包括所有强调组织中…  相似文献   

12.
康德的所谓“感性”是指主体自我借助于感觉经验而形成感性直观知识的先天认识能力,即感性直观形式。他把人类的直观分为经验的直观和纯粹的直观。直观在康德认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康德的直观学说反映了康德哲学的调和主义、二元论和不可知论的实质,但也体现了认识主体的能动性特点。  相似文献   

13.
大卫.休谟作为极端的经验论者,认为因果联系和归纳推理既不是唯理论所谓的不证自明,也不是从经验中获得,而是习惯性联想的产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休谟问题"。休谟对因果推理的合理怀疑动摇了西方科学知识的理论基础,为了维护科学知识的权威和建立自己的批判哲学体系,康德以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来回应"休谟问题"。尽管康德对"休谟问题"的解决必定会存在不足,但其对"休谟问题"独特的解决方式及在推动西方认识论发展,特别是关于主体能动性思想发展方面还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的。  相似文献   

14.
克里普克的后验必然命题与康德的先天综合命题有相同的理论缘起,都起源于对归纳问题的思考,致力于解决经验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克里普克论证后验必然命题的方法和康德证明先天综合命题的方法有相似之处。康德对先天综合命题的证明主要借助的是先验演绎的方法,夸大先验主观的一面。克里普克则是以可能世界语义理论和“名称是严格指示词”的先验直觉作为论证背景的。不过,克里普克的论证却是以反对康德观点开始的。康德和克里普克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经验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但是他们的观点对于解决归纳问题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恻隐之心”是孟子伦理思想中关于进行道德修养的首要出发点。它是先天存在于每个人的本性中的一种最原始的道德情感,它的发展具有层次性。孟子的“恻隐之心”在含义、性质、行为等方面与康德的“敬重”情感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  相似文献   

16.
在康德那里,所谓“先验”就是指独立于人的经验,这种先验论不仅是康德认识论的基础,也是他伦理学的基础,而在舍勒看来,先验并不意味着独立于人的任何经验,而仅仅独立于人的非现象学经验,基于此,舍勒认为,康德的先验论是纯粹形式主义的,毫无事实依据,他对康德的批判尽管一针见血,但仍落入了基础主义的窠臼。  相似文献   

17.
赵亚琼 《柳州师专学报》2006,21(1):120-121,137
从分析先天纯粹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阐明和揭示了康德“纯粹知性概念的图型法”在此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 “先天综合判断”学说是康德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康德批判哲学的基础。康德之所以推翻了十八世纪末流行于德国和欧洲各国的莱布尼茨——伏尔夫“形而上学”体系,发动了一场哲学革命,开德国古典哲学之先河,就是从提出和论证“先天综合判断”中完成的。今天,研究康德关于“先天综合判断”学说,对于研究康德哲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对于研究德国古典哲学,对于研究整个人类的认识发展史都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9.
康德哲学的两个关键观点是:人具有先天的认识能力;人的先天认识能力用于认识超验本体就产生幻相。关于前者:时空概念和知性范畴不是先天的;提出先天认识能力是为了解决认识论的一般与个别问题;先天认识能力的观点会使认识能力固化,在认识论上会导致现象主义和不可知论,在存在论上会步入唯心论。关于后者:康德对超验本体指什么没有一致的明确说法;二律背反普遍存在,其产生的原因在于人的认识能力和方式与认识对象的矛盾;超验本体是可知的;哲学的科学体系的建立,有赖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一) 众所周知,在德国哲学传统中,自波墨提出“神之直观”起,就开始了直观与推理两种认识路线并存且相互补充的局面。康德对两种知性的区分,便标志着上述局面的确立。费希特进一步发展了康德关于“直观的知性”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理智直观”学说,从此,“理智直观”便成为德国古典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并经过谢林的改造,使之更具有神秘的非理性主义色彩。因此,我们可以说,康德是德国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双重鼻祖。费希特的“理智直观”和谢林的“艺术直观”便是对康德认识论的两种不同改造的尝试。前者继承了康德认识论中的理性主义,后者则歪曲发展了康德认识论中的非理性因素。黑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