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一次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在处理文章第三节樟树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与石榴树不同时,这样作结:如果说石榴树是可怜、可悲的,樟树则是可贵的;如果说石榴树是品质低劣的人,樟树则是品质高尚的人;如果说石榴树是恶习难改的人,樟树则是永远纯洁的人。  相似文献   

2.
<正>《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借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因此,本课的难点就在于通过理解樟树的特点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有很多老师处理教材时将重点放在了第五自然段,而忽略了第四自然段。其实,第五自然段是孩子们一  相似文献   

3.
A案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2课。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目标1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援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论……总是……"和"只要……就……"造句。3.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初步体会宋庆龄的伟大人格和高贵品质。4.初步感知课文借物抒情、借物喻人的写法特点。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和课文借物喻人的写法。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初步体会宋庆龄的伟大人格。  相似文献   

4.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特点和品质。这是一篇借物抒情、以树喻人的散文。作者明写樟树,暗喻宋庆龄的品格,表达对宋庆龄的缅怀之情。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  相似文献   

5.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4自然段教学】师:请同学们自由默读第4自然段,借助课文中的插图,说说樟树的特点。(生自由默读)生:樟树长得枝叶繁茂。  相似文献   

6.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直奔文眼,走近樟树 师:大家都读过课文了,那么,知道宋庆龄对樟树怀有怎样的感情吗? 生:她舍不得樟树. 师:是的,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其实这是两棵樟树. 师:这是两棵什么样的樟树?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大家静下心来读读课文,思考这两个问题,可以在文中画一画有关的语句,还可以用一个词或一句话简单地写一写读书感受.  相似文献   

7.
第八届宋庆龄樟树颁奖大会在呼和浩特举行「本刊讯]第八届宋庆龄樟树奖颁奖大会于1996年9月17日在呼和浩特市举行。共有10名在妇女儿童工作领域里有突出贡献的人士荣获本届樟树奖,他们分别是:宁夏中宁县乡村女教师杨采霞、甘肃卫生厅干部刘克玲、中央电视台编...  相似文献   

8.
教材 人教版课标本五年级下册第25课 教学目标 1.品味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2.感知异域风情,初步感受德国人含蓄、优雅的处事风格。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窖:人音版第七册歌曲《大树桩你有几岁) 教学目标: 1.感受与鉴赏目标学习歌曲让学生感受音乐带给他们的乐趣,在处理歌曲的环节上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能力,并能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进行简单评价。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相似文献   

10.
<正>在全国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崔峦老师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那么,跟"内容分析式"的教学说再见后,我们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时,我有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追求言意兼得的语文教学,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融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四下的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  相似文献   

11.
一、感受悬念设置,体会先声夺人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篇幅短小、结构清晰,在写法上有许多独特的地方。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开头部分。  相似文献   

1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描写了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这篇文章该如何解读?教师教什么,学生又学什么呢?  相似文献   

13.
刚参加工作那年.我被分配在一偏远山区小学工作。学校被群山环抱.透着几分秀气。校园东面有一棵老樟树.苔藓满布.中空可立人。据当地的民办老师说这棵樟树足有500多年了。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随文习作。教学目标:1.感受泰国人与大象和谐相处的境界。2.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第四自然段总分段式的学习,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在想象练笔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5.
董剑 《考试周刊》2011,(78):50-50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抗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语言简洁,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八组随文练笔 【作文题目】 27课《与象共舞》随文练笔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泰国人与大象和谐相处的境界。 2.认读课文8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相似文献   

17.
找一根长10厘米三6、内径D.8厘米左5两端丹D的具有一定硬爱的塑粉管(望粮管可以选用柴油机废旧的油管).从樟树上摘一些颗粒饱满的樟树转(樟树的果实和种子),樟拥将的外径比塑料管的内径稍微大一些.另需一模分陌.实领的,先用摊指把两拉樟树籽分别任进塑料昏的两端.然后一R手李往塑料管,另一P手用竹筷顶往一粒樟树籽闪动推进.如图所示.生另一粒模糊将突然从管D同远处射出五肘,可以霍到在这端管】附近冒“日气”,这是为什么呢7这震因为营内的正气推初樟树糕做切时,内能减小.漏度降但,任水蒸气凝成小水滴.这个实领回就地…  相似文献   

18.
《你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学科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快乐的一天”中的内容,教材通过歌曲《你早》等艺术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x^-、x.x-节奏的长短变化,并在艺术活动中,感受童年学习与生活的快乐,体会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亲情与和谐。  相似文献   

19.
王艳兰 《教育艺术》2009,(10):75-7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四学段写作部分第二条目标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想让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观察固然重要,但仅靠引领学生观察是远远不够的.观察只是来自外部的知觉活动.还需要体验感受.需要人的内在情感变化。  相似文献   

20.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章借对宋庆龄故居庭院内两棵樟树特点的介绍,表达了对宋庆龄高洁人品的由衷赞美和崇敬之情。揭示人与树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是教学的难点。通常的做法是教师在揭示了樟树特点后,先简介人物的生平事迹,再追问"宋庆龄和樟树有什么相似之处",让学生将两者结合起来思考,达到理解写樟树即是赞美宋庆龄的目的。这种做法人为地、生硬地将人和树捆绑到了一起,即便学生领悟到了文章要旨,也是教师施以外力的结果。有没有自然巧妙地直击要害的办法呢?笔者思考再三,以为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抓住文章的言语形式,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