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在"双高"建设背景下对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进行探析,旨在使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够具备时代所需的"工匠精神",服务当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撑。"双高"建设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需要完善基于"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机制,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构建基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PDCA"运行模式,以及加快高职教育由层次向类型转变。  相似文献   

2.
基于优质院校高水平双师队伍建设的现实语境,文章着重探讨了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思路,提出要实现高职英语教师队伍管理到人力资源开发的转化、英语教师被动发展向主动生长的转化、教师个人发展到团队结伴发展的转化以及对"工匠精神"浅层理解到教师职业文化信仰和显性实践过程的转化。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及实现制造强国的需要,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工匠人才已经成为大势所趋。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工匠人才的主要阵地,肩负着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工匠人才的职责,必须承担起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工匠精神的任务。基于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之间存在内在关联,可以从国家、社会、企业和学校四个层面,探索高职院校通过将国家弘扬工匠精神的理念、社会推崇工匠精神的氛围、企业对于工匠精神的要求、学校培养工匠精神的全过程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建设好具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4.
"工匠精神"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使得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再次被提起。当前,由于受多重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发展尤其是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严峻挑战。"工匠精神"的缺失使得学校办学理念偏位、教师能力专注度不够、学生职业认同感低,对人才培养产生了不利影响。在国家顶层设计不够完善和企业发展理念滞后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调整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将"工匠精神"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重视教育教学活动的示范引领和加快"现代学徒制"实践等方面着力培育"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5.
孙凯宁  孙勇 《教育与职业》2021,1000(24):89-92
文章剖析了工匠精神的内涵,探究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融合的意义,据此提出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创新思政课教学,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加强思政课教师培养工匠精神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创设思政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的良好教学条件;营造工匠精神培养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厘清"工匠精神"的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并以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了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途径,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注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做好顶岗实习的组织与管理,校企双重培育"工匠精神",注重文化育人,不断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现代化制造业强国建设,制造业强国理念的提出使得科学发展与"工匠精神"两大理念得到了全社会的支持与认可。高职院校为我国社会生产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中,不仅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也能从人才培养的源头提升人才职业素养。分析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并探究了"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结合的实施策略,对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陆毅 《广西教育》2022,(9):47-49
本文阐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分析培育高职院校汽修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提出通过营造校园工匠文化氛围、组建优质教师队伍、完善课程体系等路径,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9.
如今我国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各大高校以及职业院校也开始关注于工匠精神的培养,不断地改进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树立工匠精神。以高职院校为例,针对工匠精神的构成进行分析,指出工匠精神树立的途径,探究工匠精神的培养之路。高职院校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从而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0.
培育工匠精神是当代教育对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全新要求。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间接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的整体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弘扬工匠精神,抓好师德师风建设,让学校教师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本文从工匠精神对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入手,尝试提出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冯宝晶 《教育与职业》2021,990(14):108-111
新时代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是履行立德树人使命任务的需要,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思政课融入"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价值观教育,开展工匠精神情感体验式专题教学,构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强化教师队伍的工匠精神培育能力来加强工匠精神培育.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校园文化作为工匠精神传承和弘扬的重要载体,加强工匠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是实现高职文化育人的本质要求,也是高职培养面向新时代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基于对工匠精神的时代特点分析的基础上,从高职院校的精神文化建设、行为规范、制度层面以及物质文化建设几个方面阐述了工匠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13.
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建立具有工匠精神、业务能力精湛的青年教师队伍,将极大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成长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在“双高校”建设、百万扩招、现代学徒制教育和劳动教育等新视角下,探索工匠精神促进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逻辑。提出基于项目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成长路径,以期为我国高职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培养"工匠精神"高职院校责无旁贷。从"质量管控"人才培养体系制定与落实、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校园规章制度等三个方面,阐述了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工匠精神内涵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国家与民族的发展高度与广度。以制造业为主的国家,尤为重视技术的强大,而技术的强大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高职院校是培养建设"大国工匠"的主要阵营,将工匠精神与培养技能型人才理念相融合,是实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工匠精神的培育能够体现学生职业生涯的自我发展动力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检验高职人才培养机制是否与时代的发展要求相呼应。目前,职业院校在追求功利性而忽略职业精神培养、企业短缺人才培养过程等现实情况下,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势在必行。在高职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融入中,存在观念认知程度参差不齐、课程体系不够科学、执行浅尝辄止、不够深入等问题。加强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机制、加强完备校企合作机制是高职院校责无旁贷的担当与责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制造”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顺应了"中国制造"的发展趋势,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在"中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尽快补上"工匠精神"的短板,将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作为办学理念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才能走得更好更远。  相似文献   

17.
"工匠精神"是指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追求完美和极致、视技术为艺术的职业追求,勤奋踏实、敬业奉献的精神品质。然而,有关"工匠精神"塑造的理念、方法和途径均未写入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工匠精神"培育在职业教育中严重缺失。在高职教育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是当前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是职业教育精细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应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地渗透"工匠精神"培育,把职业教育做"精"、做"细"、做"强",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创建职业教育品牌。  相似文献   

18.
夏青  朱祎 《林区教学》2024,(3):86-90
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培育在新时代技术技能型工匠人才培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分析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过程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将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培育有机融合,通过提升高职学生对技术技能型工匠人才角色认同感、推进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构建基于劳动教育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等途径,将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培育贯穿高职学生人才培育的全过程,以此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其成为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工匠人才。  相似文献   

19.
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蕴含实现中国制造业强国 目标,助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促进高职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当前,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面临三大困境,即文化之困、制度之困、模式之困.基于此,提出了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分层路径.文化层面,重塑社会价值导向、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加强校企合作机制、完善教师培养制度;模式层面,加强思政教育、专业教学、实践教学.以此为重点,以期培养出杰出的大国工匠,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存在就业缺口较大、职业教育体系不够健全等诸多问题,亟需建立以工匠精神为目标的学生培养机制,强化工匠精神培育,优化实现现代学徒制,做好培养和就业工作;优化高职院校办学管理,加强职业教育治理,加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建设,健全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制度;适应时代需要健全师资队伍和评价体系,适应"互联网+"时代,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高职院校教学评价体系。在复杂多变的产业环境与就业市场中实现科学发展,推进高职教育适应"新常态",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