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爆炸的世纪,“知识周期”越来越短:一方面,知识量急剧增长,一个人有限的生命和精力根本无法把知识学完;另一方面刚学会的知识,就面临被“淘汰”的危险。教育的重点不再是对受教育者知识量的关注,而应该是更加关注受教育者获取知识的方法,以及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否有利于其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对知识是否能够灵活运用。总之,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教育的重点在课堂,因此,课堂教育应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  相似文献   

2.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如果同时使用这两种传递知识的方式,就能够获得65%的知识。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正是充分发挥“三机一幕”的优势,做到图文、声像并茂,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构置特定的教学情境,渲染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共鸣,有助于促进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和谐,教  相似文献   

3.
物理、化学、生物三门学科分别研究物质形态的不同层次和物质运动的不同形式,除在根本的研究方法上相同外,有一些概念、规律也是相同或相通的,更有大量的可进行综合的知识结合点。知识是方法和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根本谈不上能力。跨学科的综合能力的提高,首先需要跨学科的知识的综合,没有这种综合,就谈不上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4.
储志勇 《江西教育》2004,(13):63-64
一、提纲导学探究模式的内涵 传统的教学停留在“知识立意”上,认为只要拥有足够的知识就可以立足社会,因此在教学中只强调学好知识.以“能力立意”的政治创新教学.仍然重视知识的作用.但把知识作为培养能力的依托和载体,认为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能力,能力是知识的最高表现,即由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教学目标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品质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5.
广义“教学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佑清 《学科教育》2002,(3):1-4,11
现行教学概念将教学理解为“知识教学”,由于知识教学对于学生身心素质发展价值的有限性,致使它难以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需要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教育资源,因此,教学不应只是“知识教学”,而应成为广义的教学,后将一切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资源的教学都列入“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6.
余义柏 《广西教育》2005,(6A):39-40
数学家波利亚指出:“学生要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和体验的方式来学数学。”新的《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做数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自己去创造,自己去感悟,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注重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发现知识,生成知识,形成技能,学会创新。  相似文献   

7.
下面就生物教学实践谈谈导入新课的几点尝试。 一、通过复习旧知识的方式导入新课 从旧知识导入新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是生物教学最常用的导入方法。教学过程中,讲授新课之前,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抓住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对旧知识加以概括,提出即将研究的问题,这样既促进了旧知识的巩固,又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的、任务和重点,而且也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积极寻找问题答案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8.
李文英 《湖南教育》2002,(11):42-42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课堂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思维能力,因此,它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为此,这就要求我们精心设计好练习题,加强针对性,这样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新旧知识的连结点设计好准备练习为了缩短新旧知识之间的距离,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往往需要针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设计好新授课前的准备练习。例如,教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设计如下的准备题:长方体有几个面?它们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有何关系?指出一个长方体模型中的长…  相似文献   

9.
戴望舒 《课外阅读》2010,(12):28-28
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检查知识来展开。其特点是,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内容、新知识,以多做多练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缺乏能力的评价。虽然这种教学过程也强调各个环节的教学目的,但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中,  相似文献   

10.
一、复习旧知,促进迁移,由于数学教材是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编排的,因此每一个新知识都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新、旧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所指出的那样:“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因此,在教学新课时,可先复习与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再由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相似文献   

11.
为了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历史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论述收入分配问题时指出: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因此,技术要素按贡献参与收益分配也就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技术要素属于知识要素的类别,从知识要素的分类和研究角度而言,知识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两大类别,技术要素也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类别,目前有关显性技术知识要素已经通过技术专利等方式得到确认和解决。  相似文献   

12.
我个人始终在摸索适合学生学习的文言文教学的规律,走过一些弯路,也有不少成功的教学方法。以下所列四种常见的教学方法,我在教学中都曾奉为圭臬。第一,串讲法,以课文讲解为核心,“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举凡翻译、文言知识、历史文化知识,碰上什么讲什么,表面看很有“综合性”。第二,讲解法,以古汉语知识为线索,把课文当作一个例子(讲解古汉语知识的例子),重点教授系统的古汉语知识,表面看很有“系统性”。  相似文献   

13.
高中阶段的学生,每天需接受大量的新知识,如何逐渐吸收、消化这些新知识呢?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学会知识的迁移,即寻找知识的相似点,做到举一反三,见异思迁。然而,知识也会负迁移.如不防范,危害匪浅。下面就物理知识谈谈导致知识负迁移的几种常见情况: 一、概念模糊导致的知识负迁移 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一环。然而,掌握概念并非一件简单事情,这不仅与教师讲解深浅有关,还受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定势的制约,弄不好,容易造成一些相似概念混淆,导致知识的负迁移。 在学了《万有引力》这一章后,经常接触这样的习题:一颗人…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知识观与教学理念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在后现代哲学基础上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化性、相对性、价值性、情境性。后现代知识观对以知识为栽体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教学改革应树立教学目标的人性,教学内容的多样性、选择性,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性和教学评价的理解性、发展性等新理念。  相似文献   

15.
从知识的分类入手,论述教学的观念创新,新的教学观念以广义知识观为指导,重构教学的目标体系,兼顾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知识的目标以及三类知识的平衡,真正起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张莹 《宣武教育》2004,(11):17-19
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在发展学生能力方面不大相同。它不仅要求学生要有对知识的记忆力和理解力,而且要求学生具有对已有知识的整理和改组能力,以及对未知知识的探索和创造能力,这些能力主要通过教学认识活动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7.
黄兆峦 《广东教育》2004,(10):44-45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认为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价值都是附属的,可有可无的。这种教学观念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教学目标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品质的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18.
教学论由传统向现代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以学科课程为依归,在直观经验基础上通过归纳,演绎方式进行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注意了教学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以传授知识、传递化为目标,但并非主张知识的更新与发展。现代教学是应科技社会发展需要,经杜威,布鲁纳、赞可夫、马赫穆托夫等人建设,以主动探索发现的学习和不断发展知识,认为为特点的教学模式,现代教学的特点是:以主动探索的实现和不断解决问题的活动来实现对知识由来和关系的把握,学生在教学认识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日益增强,课程体系日益合理化,教学的教育性目标得以全面实现,近现代以来逐渐形成和壮大的论基础;现当代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竞争,是现代教学日益完善的基本背景。  相似文献   

19.
当前,科学教育中的知识教学,主要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是无视儿童已有的知识体系,单向地灌输知识;二是轻视概念性知识,无视知识结构化的体验性教学。这两种不良倾向实质上是把知识学习与个体生命体验对立起来,把科学知识从学生生活中抽离出去。  相似文献   

20.
教学中只有教师传授知识的“外力”与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活动达到“共鸣”,教学才能获得最佳效果,我们采用设问,情感,有意错误,启而不发,类比推理和信息反馈等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共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