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传播有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传播双方在话语互动中生成的,是由知识、价值和传播方式等要素综合作用而达成话语意义理解上的同一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传播双方因知识体系、价值取向以及传播方式的不同而产生话语传播的张力。提炼话语传播对象的日常知识实现“知识共有”,凝聚话语传播对象的个体价值达成“价值共享”,把握话语传播对象的传播方式促进“传播共通”,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传播有效性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2.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因信息提供方式、话语体系、传播主体身份、传播方式、传播观念、传播内容的不同,构成了新闻受众仰望传统媒体、网络用户平视新媒体的不同视角。受众相对于传播有被动的一面,但受众的自主性又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他的平等。网络用户与新媒体是平等的关系,新媒体为用户服务,用户以平和的视线看待新媒体,从中体现了用户的个性精神。同时,用户不再是轻松随意的角色,新媒体期待用户的道德自律,以表达真实的个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以下三者的内在一致性而提出话语-传播方式(包括传播技术和传播关系)-社会结构的研究路径,认为从话语和传播方式两个层面着力挖掘传统中国社会传播表象后面所隐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内涵,就可以揭示出特定时代的话语和传播方式与社会制度的互构关系,认知传统社会制度得以延续的内在社会传播机制,深化传播与社会、文化发展关系研究,在历史的脉络中把握变革中国话语和传播方式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生活化水平是提高话语可接受性和完善相关理论研究的必然要求,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存在话语理念创新滞后、话语传播内容陈旧、话语传播方式简单、话语体系建设落后四大问题。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生活化,应从提升教学话语理念、丰富话语传播内容、转换话语传播方式、完善话语体系建设等方面实现路径优化。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兴媒介在社会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传统媒体的冲击力是巨大的,探索两种媒体传播方式的融合,对于社科期刊数字化发展非常重要。基于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的视角,解释与重新定位了新兴媒体与数字化的概念,分析社科期刊数字化传播渠道及存在的问题,社科期刊主要通过数据库、非盈利性系统、自身门户网站、新媒体等方式传播,几种传播方式各有利弊。提出社科期刊数字化传播对策:出版者作为社科期刊数字化传播主体需把握好传播源头、重视期刊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积极探索与传播技术提供商的有效合作模式、把握好社科期刊传播模式的终端读者等,以期对探索两种媒体传播方式融合背景下社科期刊数字化传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原有的单一、中心化的信息传播形式发生改变。信息传播场域和对象的拓展使传统信息传播的叙事方式发生改变,传播影响力得到发展,由此带来思政话语的转变与升级。微时代思政教育的话语主体更为普遍,话语环境更为复杂,表达更趋特色化,需要重构话语主导权、聚焦话语价值体系、优化话语表达逻辑,从而实现微时代思政教育效果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有别于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如网络媒体、移动媒体、触摸媒体、即时交流媒体、博客等。相比较而言,这些新媒体与报纸、电视、广播、户外等传统媒体,在传播速度、传播方式、信息表达形式、所营造的信息空间,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的传媒业,媒体活动受到网络化与数字化的巨大影响,使得传播主体趋于多元化与融合化,媒体传播方式、运作形态亦发生根本性革命。文章以"全媒体时代"为切入点,分析论述了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相互融合的意义、模式,以及传统媒体在这个"裂变"过程中应当完成的多层次、多方位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多渠道,全媒体,加强舆论宣传阵地建设 在新媒体的对比下,不能说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等传统校园媒体就是落后的信息传播方式,只是因为媒体本身的属性不同,决定着他们在传播信息时拥有不同的优势和特点。新媒体,快速、便捷、交互性强;传统媒体,严谨、权威、信息量大。把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结合运用,各取所长,拓展信息传播途径,立体全方位地服务校园舆论宣传工作,才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共存之道。  相似文献   

10.
在自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信息垄断的局面已经被打破,信息传播方式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对话和沟通。本文在分析旅游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的基础上,研究了自媒体的传播优势以及自媒体在旅游市场整合营销传播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1.
榜样文化作为将先进人物身上所展现的品格和美德加以总结、弘扬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样态,其传播具有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对内凝聚社会共识、成风化人的作用。针对当下一定程度存在的榜样形象塑造理性不足、话语叙述双方沟通不畅以及传播渠道融合不力等问题,榜样文化传播的话语困境日渐凸显,亟需通过内容生产方式、话语叙事方式、话语传播方式的创新来消解困境,实现良性提升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由于移动网络传播等新媒体传播方式的不断崛起,人们开始习惯依赖移动互联网获取信息,对传统媒体报业、电视传播的关注度不高,造成报业、刊物等发行量逐年减少的现象;电视收视率下降、广告收入也出现下滑的局面,在严峻的形势面前,传统媒体正面临着媒体融合、转型升级的严峻问题,如何改革已成为媒体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媒体形态发生了巨大的转型。相应地,新媒体背景下妈祖文化的传播也呈现出传播要素的嬗变。一是传播者的身份多元化;二是传播内容的微化与日常生活化;三是受众的个体化;四是传播方式的垂直化、互动性与虚拟性。这些新特征,既是新媒体传播的优势,也是其局限性所在。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广告艺术形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广告是一种全新的媒体广告传播形式,它综合了报刊、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的特点,以新颖的构成方式,多种信息传播方式和亲切的人机界面,成为现今传播媒体中的集大成者.相对于传统媒体,互联网广告有许多优势.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国际话语权大致经历了初步创建、逐渐提升再到有效增强的发展历程。当前,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面临西方国际话语霸权的压制、现行国际规则体系的制约以及自身国际话语能力的不足等多重挑战的同时,中华民族正走向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趋向成熟以及全球治理体系正经历深刻变革为中国提供了战略机遇。国际话语权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在辩证分析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形势基础上,统筹兼顾,多维并举,采取有效方略着力提升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主要包括:加强国家顶层设计,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变革;提高话语内容质量,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创新话语传播方式,促进中国话语国际认同;完善话语传播机制,增强中国话语传播合力;培育话语传播人才,壮大中国国际传播队伍。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具有和传统媒体不同的传播方式、传播速度、传播效率和传播内容,新媒体的"新"就在于其"新的信息传播模式",这种新的传播模式对于包括学生在内的所有社会群体的价值观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新媒体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问题,将新媒体当作培养学生价值观的有利因素进行研究,避免其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前博客己经表现出一种传统媒体无法赶超的作用,某种程度上说,博客已经借助着网络传播的特点,打破了传统媒体原来权威性的“议题设置”,自己设置议题。博客的出现使得来自个人的声音有了一个广泛传播的渠道。在技术上,个人媒体享有能够和传统媒体同样的潜在受众群,与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其他应用方式共同构建社会的话语方式。由于博客自身的特点,其设置议题的过程及内容有别于传统媒体。  相似文献   

18.
网络新媒体是以互联网为传播渠道,以数字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手段,能够实现信息传递、沟通和互动的一种新兴媒体形态。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即时化、传播方式多元化、传播范围全球化、传播内容个性化、传播效果数量化的特点。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形态,网络新媒体能够实现信息传播、用户参与、社交互动、营销推广等新型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19.
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是用全民性的广场狂欢和狂欢仪式来实现对权威的反抗和消解。微博则凭借其简单记录和快速分享的网络平台,实现了全民性的话语狂欢。传统媒体构建的信息传播"中心化"结构受到挑战,大众阶层找到了自己的话语舞台。  相似文献   

20.
俗赋的传播方式大致有两种,即口头传播和文字传播.先秦时期,民间俗赋以口头语言为主要媒介并辅以各种非语言因素进行传播.文字应用逐渐普及和印刷术发明之后,文字作为主要传播媒介及其书写、传抄、印刷等手段的应用促进了文人俗赋的传播.早期的人类传播基本是一种自发行为,大多是小范围的无序传播,又缺乏保留影像的技术手段,因此民间艺术形式的口头传播方式直接造成了保存信息的困难,易于流失.民间俗赋在口耳相传的时代,人们对文字的使用尚处于低级阶段,早期的民间俗赋可能只是人们用以娱乐的"话语游戏",而民间俗赋的创作者和传播者(韵诵表演者)大都来自乡野,所以不太可能把自己的口头话语付诸文字,同时也缺乏保留自己话语成果的意识.以文字为主要传播方式流传的文人俗赋文本,也由于各种历史因素难免流失的厄运.文人俗赋散佚的原因大致有三点,即正统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排斥;统治者"焚书"和战乱毁书;皇权统治下的"文化清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