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理论: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交往 ,对话是教学交往的主要形式与途径 ,我们要摒弃知识授受的师生关系 ,确立平等的“你—我”师生关系 ,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  相似文献   

2.
陈婉明 《师道》2007,(3):43-43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交往,对话是教学交往的主要形式与途径,我们要摒弃知识授受的师生关系,确立平等的“你——我”师生关系,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  相似文献   

3.
“教学的本真意义——交往与对话”。“对话”是教学中交往的主要途径或形式,教学要从根本上改变灌输式的、填鸭式的传统,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长期以来,我一直在思考“师生对话”的问题,在此与大家交流。  相似文献   

4.
对话教学:负责任的课堂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深入“师心”,对话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对话的实质应是一种对学生集体、知识的准确性和思维的严密性负责任的教学。对它的基本表征、遵循原则及实现途径进行探讨有助于实现“负责任的课堂交往”。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社会步入交往与对话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民主与平等、沟通与合作的对话教学的背景之下,教育本质的一致性,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教师的培训:交往是教师培训的本质,对话是教师培训交往的主要形式,交往与对话教学是教师培训的走向。由此,引起我们对教师培训目标、内容和方式等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6.
走向生命相融的新境界——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对话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同样明示:“教师要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走向对话,是开放时代人类的选择,也是“教育即解放”这个时代命题对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人类所有形式的交往活动,都无法完全脱离言语,作为符号文化的动物,人正是依托言语而存在和生活,凭借言语而生长和发展。人的交往,其实就是言语交际,而语文教学则更是具有内在规定性和特定情境性的言语交际(即对话)。从精神内容上看,对话就是语文教学活动最深层、最内在的属性;从表现形式上看,对话则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最能释放思维、情感和想像力的交际形式(即教学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语文对话教学才能使课堂走向生命相融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7.
对话教学面临的困境及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话教学被认为是师生之间一种有效的交往形式,但是,对话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困境,这些困境主要表现为:教学主题是固定的“法定知识”;教学场域中的社会权力限定;社会“惯习”的制约作用。突破困境的对策是:对话主题应该从书本走向生活;对话方式应该从控制走向引导;师生关系应该从封闭走向开放。  相似文献   

8.
许亚健 《科学教育》2007,13(3):23-24
我们的世界正在走向一个对话的时代,我们的教育改革要顺应这一时代走向,就不能不研究教育的对话状态。在当今新课程改革已经二年多的背景下,我市教研室提出中学生物“对话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实验课题,尝试研究实践初中生物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围绕着对“对话式教学”的解读,教研室举行了各级评优课,我也听了一些课,在所听课堂上确实出现了一些新气象:充满魅力的导语设计,花样翻新的情境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在欣赏的同时,也感觉有一些遗憾,遗憾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缺少实质性的交往和对话;遗憾课堂上少了学生碰撞的思维、灵动的…  相似文献   

9.
走向对话式的课堂教学是幼师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其基本特征是:以民主、平等、理解、宽容为前提,跨越封闭的课堂时空,走向开放的课堂教学;革新陈旧的课堂内容。走向鲜活的课堂教学;改变授受式的教学,走向互动的课堂教学;穿过表层的课堂交往,走向沟通的课堂教学;扭转片面的教学评价,走向人情怀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0.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言:“教学的根本意义是交往与对话。”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对话,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是师生之间一系列互动的外化,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狭义的“你说我听”式的语言交往。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耍致力于营造对话的氖围,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探究与交流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