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英国、欧盟、美国等研究生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博士研究生培养不仅强调知识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等学科专业知识与研究的能力,也强调教学、解决实际问题、就业等方面的实践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国际交流能力等全面发展的能力。这些国家和地区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能力提升策略,主要表现在全方位的导师指导、系统的课程规划、普遍的助教岗位、充实的职业训练和跨学科的学习环境等方面。我国可以通过制定更具个性化的能力框架、加强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提供科研训练项目等方式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旨在培养教育实践领域高级专门人才。实践性是教育博士项目的主要特征,增强实践性是全球背景下教育博士项目改革的主要趋势,但在如何增强实践性这一问题上还有诸多争议。教育博士项目的实践性最终是通过教育博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体现出来的。借助Kolb的经验学习理论,认为教育博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是理论与实践之间互动的递进过程,在培养过程中需要经历体验、反思、生产和应用四个阶段,从而构成一个“培养环”。根据相关研究和改革实践,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创新型教学方法、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研究训练以及导师对学生的专业实践指导是影响教育博士项目实践性的重要因素。据此提出了增强教育博士项目实践性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职业性是专业学位区别于学术学位的本质属性,是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根本定位。从学位类别上看,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流程应以高水平职业能力为核心,强化教育博士培养与职业资格之间的联系;从学位层次上看,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是一种以理论知识和应用实践为支撑的高层次职业教育;从人才培养活动上看,在学术知识和实践活动两方面各有侧重,不同于以认识教育为目的的教育学博士学位,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发挥着改造教育的重要作用。厘清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定位,需批判地借鉴他国经验,明确职业性是教育博士培养的第一要义,突出人才培养模式的职业性特征,完善教育博士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衔接机制。  相似文献   

4.
教育博士的定位与培养问题是我国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教育博士在培养目标、课程实施及考核评价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成为制约教育博士发展的障碍。针对问题,应从培养实践性的专业研究人员、提高研究素质和专业研究能力、健全考核评价制度等方面来改革博士教育,以提高其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5.
英国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新兴的博士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形式,它主要是为经济建设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研究了英国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产生发展以及招生、课程设置、实践训练、导师指导、学位论文与答辩、质量监控等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6.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是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途径,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需要。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数的逐年扩增,其教育质量备受各界关注。以TSR模型为基础,通过分析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硕博双维度、培养过程的内卷化表现、质量标准框架的多指标环节,研究表明,可以从内部质量保障和外部质量监管两个维度构建了硕士和博士层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准框架,不同层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准的构建应呈现不同特色,硕士层次的框架突出职业导向、专业特色及就业竞争力;博士层次的框架突出应用创新能力及科技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7.
教育博士作为一种专业博士学位,培养"研究型的专业人员",专业性体现为实践性。基于实践性的教育博士基本价值定位,教育博士的招生应重视对考生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的考察,以实践需求为导向,设置实践性课程,教学上注重反思性实践,开展行动研究,把实践、反思与研究结合起来,反思实践、研究实践、为实践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与教育学博士的趋同,保证教育博士的专业性,提升教育博士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教育对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振兴与发展非常重要,教育强国需要懂教育的人办教育,实行教育家办学。教育博士(Ed.D.)是培养高层次职业教育者的实践性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教育强国、培养教育实践专家的重大举措。我国开始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试点工作,试点工作中应处理好与教育哲学博士(Ph.D.)的趋同、培养与使用脱节和社会需求与规模、质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比较优势理论是探讨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定位与发展的一个视角。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是其理念基础。其比较优势需要通过特别的培养方案来实现。牢固树立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理念,坚守专业博士学位品质,培育专业精神和专业伦理,创新培养体制和办学体制,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是强化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比较优势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某综合性高校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读体验的实证调查,呈现了教育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满意度的现状。结果表明,教育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满意度相对较高,其中师资队伍满意度最高,专业发展满意度较低,组织互动满意度最低,管理制度、课程教学和条件保障三个维度的满意度处于居中水平。具体而言,教育博士研究生对导师的学术水平、能够获得的学术指导、课程内容的理论与实践前沿性、专业图书资料和教学设施等硬件资源非常满意,而对课程种类丰富性、实践领域教师/导师比例、实践研修基地建设、学院组织的生生交流活动、学校毕业论文要求、职务和职称晋升等方面不甚满意。因此,本研究建议: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推进多渠道课程资源整合;适当提高实践领域教师比例,加强实践研修基地建设;建立交流沟通机制,加强对教育博士研究生的组织管理;丰富毕业考核形式,促进教育博士研究生职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对美国关于教育博士的争论的焦点实质与根源进行分析。认为争论只是表象,争论的焦点反映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张力,争论的实质是高等教育目的与功能的分合,争论的根源是质量观与文化观的差异,争论本身反映了美国文化和民族精神。争论有助于维护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本质及符合其自身规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在我国刚刚起步,亟需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与指导.本文在了解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现状的基础上,从培养目标、招生对象、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毕业要求等方面分析了国外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对我国的启示,并对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关于教育博士(Ed.D.)培养方案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d.D.是专业式教育博士(Professional Doctorate in Education)的缩写,是教育领域中的一种高级专业学位,旨在培养教育领域"研究型的专业人员"。该学位兼具实践性和高水平理论运用的两大特征,这两大特征要求教育博士的培养目标必须以实务为基本取向,努力培养学生丰富的理论底蕴、广阔的实践视野、独立的研究能力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为保证这一目标的达成,教育博士的培养制度需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课程设置必须以实践问题为中心,开展有价值的"问题研讨课程",同时采用互动、参与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美国教育博士学位论文改革的动因,介绍了近年来美国一些大学改革传统教育博士学位论文形式,推出“行动研究博士论文”、“小组合作研究博士论文”、“论文包”等新的替代形式的实践探索。认为美国高校对教育博士学位论文的改革促进了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特色化发展,同时也为其他国家的相关改革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The Ph.D. versus the Ed.D.: Time for a decision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In this study, U.S. institutions that offer doctoral programs in education were surveyed and institutional catalogues of the past decade were reviewed to determine trends regarding the Ph.D. versus the Ed.D.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ed that (a) there is no clear institutional movement toward one degree title or the other; (b) research universities are increasingly reluctant and comprehensiv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increasingly likely to offer the Ed.D. as their only doctoral degree title, and (c) requirements for the two doctoral titles are remarkably similar, including competencies in research and statistics. Findings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hree common positions of those who favor the Ed.D. over the Ph.D.: (a) the professional school argument, (b) the unification argument, and (c) the autonomy argument.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a call for increased national dialogue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profession by reducing confusion between its two doctoral degree titles.Russell T. Osguthorpe, Associate Dean of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s College of Education, has done research in special education,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 He is presently responsible for graduate programs,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in the College. Dr. Osguthorpe received his education at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Mei Jiuan Wong, a doctoral candidate in the Department of Instructional Science,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has done research on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 She is currently completing her dissertation on decision making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相似文献   

16.
美国教育博士培养经过9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般的培养模式,并随着社会需要不断进行变革,积累了一些基本经验:坚守大学自治与学术自主、突出第二代Ed.D.项目培养模式、追求制度完善与个性突出.  相似文献   

17.
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10年开始,北京大学等15所研究生培养单位将开始教育博士专业学位(Ed.D.)试点招生工作.对于我国来说,这是一个新型的博士学位.在研究了15个试点高校的招生简章、相关招生政策、文件及结合招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招生工作中突出的几个问题:招生指标调控过紧、招生领域如何逐渐开放以及与教育硕士招生领域的衔接、招生对象和报考条件不明确、入学外语水平考试如何把握、招生宣传的重点、招生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认为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招生需要结合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和学校发展来进行.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17所世界一流大学教育博士培养方案后发现,很多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博士项目皆设立了多样化的专业方向,制订了强调专业技能和特定专业领域的培养目标,开展了核心课程、教育研究方法课程以及学科专业课程的模块化教学,设置了聚焦专业和研究的实践教学环节,明确了学位论文的实践导向,构建了跨越院系、跨越领域、承担多重任务的师资队伍。有鉴于此,认为我国教育博士项目应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切实强化实践教学、严格要求学位论文质量以及持续扩大招生规模。  相似文献   

19.
A nationwide strategy for improving Ed.D. programs is needed to overcome two important dilemmas that are typical in schools of education: low academic status for Ed.D. programs and an overreliance on tuition as a source of revenue. Other major hindrances are the lack of agreement about research-based standards, a weak alignment with other elements of educational reform, and fuzzy accreditation standards. The authors then discuss two broad strategies for reversing the downward spiral i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programs: a compact among elite schools of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ir Ed.D. programs and a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For both strategies, the authors explore lessons from a range of analogies drawn frome experience both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ternational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