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汉语诗歌往往隐匿人称代词,而英语诗歌则彰显人称代词,故对人称代词的处理成为汉诗英译过程中需要译者考量的一大难点。汉英诗歌人称代词隐显差异的根源在于汉英文化差异。显化增添、保持隐匿和在保持隐匿的基础上补充诗歌创作背景知识三种翻译方法各有优缺点。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翻译应将翻译中涉及的语言差异作为文化研究的对象加以考察,争取使译文承载更多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2.
苏艳斋 《考试周刊》2009,(37):32-32
英、汉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人称代词的使用也不一样。英语多使用人称代词,而汉语则相反,英译汉时,译者需要尽可能地省译或不译第三人称代词。英译汉中.译者在略译或不译不必要的代词之前,须通读全文,正确判断该代词是否可以省略不译,以免误导读者。如:  相似文献   

3.
关联论是语用学范畴内研究言语交际的理论,翻译则是一种跨文化言语交际。从关联论的视角对翻译进行研究,有助于为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启迪。本文以《登幽州台歌》为例,对汉诗英译中人称指示语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风格再现是汉诗英译中的核心问题。肯定了在汉诗英译过程中的大多数风格标记都是可以转换,并且可以在双语转换中达到比较理想的契合。在此前提之下,试图从风格的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两方面入手,探讨如何从最大程度上实现汉诗英译中的风格再现,最后得出结论,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译者以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逐一进行分析,从最大程度上保证语言各个层次对原诗的适应性,并在必要时予以变通,才能达到风格的忠实再现。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壮族民歌选译(壮汉英对照)》的翻译文本为语料,从Langacker认知语法中的认知能力、凸显、焦点、背景等角度对关联序链中的语言、文化、人类、自然界等几个节点进行解读。在壮族民歌英译中,译者需要在两种语言之间不断进行比较后作出适应性选择;壮语民歌英译使壮族文化得以凸显;壮语民歌英译过程中有时需要作焦点调整,但都以人类为焦点;有时需要概念化转化,但都以自然界为背景。  相似文献   

6.
美国诗人肯尼斯.雷克斯罗斯在其英译汉诗中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雷克斯罗斯具有叛逆性格和浓郁的诗人气质,他对于中国诗歌"情"有独钟的创造性翻译,还有他的审美体验,这些共同说明了雷克斯罗斯渗透在诗歌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关联理论翻译观认为,翻译是译者在源语认知语境和译语认知语境之间寻求最佳关联性的过程.对外宣传应该注重传播效果,与译入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产生最大关联,以达到信息传递的目的.本文认为,关联理论对汉语报刊新闻的英译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并以最佳关联性为指导对国内几家知名报刊中的汉语新闻标题英译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刘爽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6):139-139,141
本文以M.A.K.Halliday提出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三个纯理功能为依据,以英汉诗歌翻译为分析素材,从重合主位理论的角度透视英汉诗歌翻译中重合主位体现手法的文化差异及其语义理据。将讨论重合主位在英汉诗歌中显性因素与隐性因素互动机制,分析原诗歌的重合主位所承载的双重功能在译文中表现形式,从诸多方面再现原诗歌的行、韵、义。  相似文献   

9.
赵惠  王红成 《培训与研究》2008,25(7):132-134
图式理论认为图式是认知的基础。在信息的编码、储存、传输、接收和解码过程中起作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相关文化认知图式的缺失或不匹配是造成误译的重要原因。汉诗英译中大量存在的文化意象误译,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图式理论认为图式是认知的基础。在信息的编码、储存、传输、接收和解码过程中起作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相关文化认知图式的缺失或不匹配是造成误译的重要原因。汉诗英译中大量存在的文化意象误译,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对于学习越南语的中国学生来说,越南语人称代词的使用算是一大难点。由于越南语人称代词没有类似汉语中绝对中性的人称代词"你""我""他/她",致使中国学生常常无法恰当地使用越南语人称代词,给日常学习生活、交流交际甚至实际工作带来不少的困扰。结合教学经验,对中国学生学习和使用越南语人称代词常犯的偏误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纠正错误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在诗词英译中,中国古诗词高度凝练的语言形式以及汉语意合为主的语言特点,决定了原语中的许多暗含意是不需要也不应该明示的,诗词的魅力和艺术效果正体现于此。这些暗含意在关联理论中被称为“弱势暗含”。本文以《天净沙·秋思》为例,借助关联理论的“弱势暗含”,来探讨中国诗词的英译。  相似文献   

13.
英汉第二人称代词作为语言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既是特定文化的产物也是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可以显示言语交际双方的身份差距和亲疏有别。运用权势和同等关系原则,对英汉第二人称代词进行研究,发现同等关系对英语的影响占主导地位;而权势原则对汉语影响较大。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同等关系对汉语的影响力逐步加大。该研究能为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在汉语和越南语的称谓语系统中,人称代词是差异最大的称谓形式。汉越人称代词一般都可以分成三类: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现代汉语最常见的人称代词有"你"、"我"、"他"、"她"及其复数形式。越南语人称代词有专用类和借用类,光专用人称代词就有十多个,其复数形式很复杂。在使用方面,汉越人称代词都受权势关系、礼貌原则的限制,但是受限制的程度不同。论文主要基于汉越人称代词形式和语用的分析指出两者的异同并提出汉越人称代词互译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第二人称代词人称泛化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现代汉语第二人称代词称代对象并不稳定,容易引起人称的泛化,主要有单称泛化、对称泛化、任指泛化、虚指泛化四种类型。第二人称代词在句法上与祈使句关系密切,不同人称在构成祈使句的可能性上存在一个明显的层级系统;另外,人称与祈使对象的关系,也是祈使句构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在英语中,代词的使用范围很广,频率很高。因此就某一方面而言英语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可以通过其对代词的使用正确与否进行考证。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的误用是代词误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英、汉两语对代词的分类,汉语的负迁移,学习者思维定式角度测试分析了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误用的原因并阐述出人称、物主代词的误用在某种意义上说属于中介语的石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越南留学生的语用偏误入手,对汉越人称代词进行对比,越南语的人称代词在汉语中虽有对应项目,但在感情色彩义和语用功能的分布上有差异,越南语因第二人称代词缺乏如汉语"您"、"你"、"你们"这样的礼貌式而不得不借用亲属称谓词、职务名词等用于交际场合,第二人称代词空项给越南学生学习汉语第二人称代词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18.
敦煌本《搜神记》的代词研究,至今还是空白,本文以此切入,在穷尽性考察的基础上进行定量描写、定性分析,对语料中三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以及疑问代词它们各自的形式、语法功能、语用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写,对所涉及的部分语法现象作了解释。还运用了比较分析法,将敦煌本《搜神记》某些代词和近代汉语代词进行了比较,反映了两者之间的不同,进一步说明了作品的年代应该是在晚唐五代之前,可追溯到初唐甚至更早。  相似文献   

19.
世界上的很多语言一般都会使用人称代词来指称说话人和听话人,相比之下,日语却不太使用“私”、“ちなた”等这样的人称代词,这种现象我们可以称之为人称代词的隐匿现象。那么,日语中的人称代词在什么情况下会隐匿,又为什么隐匿呢?本文将从敬语、授受关系、被动语态等方面探讨日语人称代词的隐匿情况,并从表达恭敬、避免误会与重复、缓和语气等方面考察人称代词隐匿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考察《吴越春秋》中的人称代词,有助于全面认识《吴越春秋》的语言面貌。《吴越春秋》有三类人称代词,这三类人称代词既继承了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的某些功能,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反映了上古汉语向中古过渡时期人称代词演变中既继承又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