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2 毫秒
1.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促进产学研结合、推进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平台,而科技政策则是其干预技术创新的重要工具。通过对示范区的研究发现,政策转移已成为其科技政策的重要来源。对示范区科技政策转移进行扎根理论分析和特征阐述,加强政策转移研究、树立政策转移意识、开展政策转移评估为核心的三维提升模型,关注产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培育共生网络,可推动示范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技术创新模式,使教育和科技创新从"单打独斗"转变为"协同合作"。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必须从主体协同、资源协同等方面着手构建协同机制,促进高校、企业、政府等主体之间以及相关资源之间产生协同效应,确保产学研合作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在实践中形成的企业科技特派员、产学研创新联盟、产学研区域示范基地等省部产学研合作机制,在为高校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打造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具的教师队伍、完善教师评价机制、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和办学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动态三螺旋中大学—产业—政府三方的良性互动,能够推动高校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产学研合作由自发性探索上升至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也更多样化.产学研合作的快速发展是我国企业实施自主创新的需要,也是政府在财税政策、科技计划等方面支持的结果.产学研合作不仅有助于企业技术创新,对高校的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也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长沙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采用了适合地方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来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政府引导,以企业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以产学研资为主要合作模式推动科技创新,巧妙建立科技成果与资本的对接,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鼓励社会风险资本的参与,以人才为基础、以资本为推动、以政策为保障,全面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从而提升了长沙城市的竞争力和创新力,促进科技和经济的腾飞。  相似文献   

6.
《大学.研究与评价》2011,(5):96-96,F0003
产学研合作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举措;是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基本途径;是培养科技人才,使教育与科技结合的最佳渠道。近年来,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我国高校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拉近了科技与经济的距离,产学研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攻克了一批产业技术难题,积极探索了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机制和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7.
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相互适应的关系。地方大学对于地市政府的贡献力表现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文化繁荣与城市品位提升,从而提出地市政府推动地方大学发展的有效途径为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合作办学、科技创新和改善地方大学的办学条件等。  相似文献   

8.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产学研合作的深化,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上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政产学研协同机制还不完善,合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运用协同创新理论,建立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单位四位一体协同创新机制,对推动政产学研合作由封闭式技术合作创新向全方位、开放式协同创新合作新机制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快速提升,也能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教育模式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学校教育封闭,教师积极性不高,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淡薄、缺乏合作意向等问题。高校与企业在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合作过程中,要站在国家角度及长远发展角度进行考虑,探索产学研一体化教学的科学模式,促进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0.
论产学科技合作的组织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产学研合作就是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以各种各样方式进行合作 ,共同探讨人力资源的转移与开发 ,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完善国家知识创新系统 ,以增强综合国力。关于产学研合作方面理论的探讨已有不少研究 ,同时其合作实践方面已有不少成功的范例 ,当然也有失败的教训。我们认为 ,产学研合作的成功与否 ,关键在于其组织机制的有效性。本文将就产 (企业 )学 (大学 )科技合作 (权且不涉及科研机构 )的组织模式进行探讨。从 1 995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方针以来 ,科技和教育为各级政府和部…  相似文献   

11.
“双一流”建设高校参与组建的政用产学研融通创新体系是推动我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本研究以我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区——中关村科学城的典型政用产学研融通创新项目为案例对“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我国政用产学研融通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研究。案例分析表明:第一,“双一流”建设高校与政府、企业等建立的融通创新模式主要包括“项目衔接型”、“平台共建型”和“产业技术联盟型”,且分别适用于高校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转化、高校与企业基于产权长期合作和共创共享紧密合作的情况;第二,“双一流”建设高校在融通创新体系中通过培养人才和产出创新成果,不仅对政府、企业等共同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起到显性的直接与间接作用,还具有传播创新文化与塑造创新需求理念的隐性作用。基于此,“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推动我国政用产学研融通创新体系建立中应继续推进技术转移办公室建设,加强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完善和拓展融通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教育部长周济曾经说过: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与产学研相结合机制,应以实现“建立以企业为龙头、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前提、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刨新体系,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自身优势,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造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最终目标,茳高职院校建立产学研基地,旨在为校企之间开展产学研合作搭连平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企业科技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3.
"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学校的科技服务工作需要在科研理念、服务路径、师资建设、管理体系等关键问题上找准坐标定位、把握工作重点、确定发展策略。高职学校应在系统研判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社会现状及产业结构的前提下,以应用型科研为基础,以产学研用融合发展为导向,以区域内中小微企业及广大农村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打造科技创新团队、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技术技能研发平台,建设中小微企业技术服务中心、产业学院、科技产业园区等各类科技服务形式融合发展,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科研实力,以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聚力提升新旧动能转换质效,为加快构建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在产业融合发展趋势下,原有产业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业务、技术、管理和市场等产业构成要素相互整合、重组,这将对企业原有的商业模式提出创新的要求,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商业模式创新为技术创新、技术融合提供了支撑作用,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是产业融合的催化剂,可以有效推动产业融合的进程。产业融合通过重组产业价值链而影响到企业的商业模式,产业间的边界与交叉处正是商业模式创新的沃土,"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和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了商业模式创新的支撑平台,每个企业都应当深入思考"互联网+"背景下的商业模式创新,积极探索适应产业融合发展趋势的新型商业模式。  相似文献   

15.
合芜蚌试验区培育创新型企业的优劣势都很明显。优势有:自主创新已成为国家和地方的发展战略;试验区创新资源丰富,区位优越和产业重点明确;合肥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的“溢出”效应和“敢为天下先”的区域历史创新文化等。劣势主要有:企业对自主创新紧迫性的认识不足;高科技产业规模小,科技成果少;科技创新投融资平台建设不完善和企业缺乏创新型人才队伍。为此,培育创新型企业必须做到:一要明确试验区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二要在产学研政资介结合中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三要积极发展以民间资本为主导的风险投资公司;四要努力培养造就创新型企业需要的人才队伍;五要全力营造区域创业文化和创新文化。  相似文献   

16.
"知识城市"是一种正在崛起的新型城市形态,既是城市转型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必然产物。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协同发展,是知识城市成功崛起的重要产业依托。在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上,着力推动大学研究院的集聚发展,是知识城市成功崛起的重要模式之一。大学研究院最基础的功能是充当"科技创新孵化器",其功能定位应与当地城市的功能定位紧密结合。大学研究院应以科研为主、兼有教学,既要注重依托母校的优势学科,着眼于技术研究的前沿,又要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密切关联,瞄准当地企业的技术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产学研的无缝对接,才能切实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绩效。应当重视大学研究院与现有科技园区的耦合共生与联动发展,这样既可共享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培训服务、融资服务、市场开拓等科技公共服务,又有助于形成一种互动创新的城市空间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统计资料,建立了一套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评价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0个地区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绩效进行了分析,运用聚类分析法对山东省内37类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分类。研究发现,山东省的技术创新能力居于第四名,但是省内各行业的创新能力喜忧参半。所以,我省应该加强措施提高我省各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产出的重要基地,其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分析国内28个省(市、自治区)2000-2016年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变化规律,可以探明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显示: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增长态势,东部地区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最大,主要得益于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区域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有所下降,逐渐趋于σ收敛;全国及其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现象。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的科技创新效率,建议从合理配置科技资源、缩小科技创新效率地域差异、提升科研项目质量、建立完善的科研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9.
产业转移的本质是生产力在空间上的转移,它既能促进发达地区自身经济的发展,也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取得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初见成效,但仍存在着外资利用规模小,产品配套设施差,科技创新能力有限,发展环境急需改善等问题。鉴于此应从产业配套能力、科研创新体系、政府服务等多方面入手,提高承接产业的规模和质量,积极配合中原经济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为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优势互补、共赢未来,进一步强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用"合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与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创建了CNOOC-CUP海洋能源工程技术联合研究院,以探索高校与企业合作模式下的创新型课程建设以及专业实践实习教学,满足企业对于创新型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