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德育新观念:将单向灌输转变为参与式道德实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灌输教育的核心是强制和服从,而不是创造和自主,是一种无视学生主体,目中无人的教育。以柯尔伯格为主要代表的西方各派德育理论,其主旋律是反对道德灌输,尊重道德的主体性和道德主体的自由意志,主张学生通过自己的理智活动和实践获得道德上的成熟;对道德需要作溯源性研究,认为实践过程本身就是创造需要的过程,道德需要源于道德实践,并建构出新的参与式道德实践的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2.
道德和道德教育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因此,道德教育应立足于道德生活现产弘扬道德理想,从多元道德化中筛选符合道德演进规律的伦理精神充产道德教育内容,注重发展受教育的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3.
道德人格已经被认为是当今学校德育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文献梳理,我国小学生道德人格的研究还存在道德人格结构划分不清晰、研究内容表面化、缺乏实践性研究及对道德主体的价值作用挖掘不够等问题。展望将来小学生道德人格的研究,建议后续研究要建立在对道德人格概念清晰把握的基础上,探索小学生道德人格的发展过程、挖掘主体性因素在道德人格形成中的作用,以及探讨小学生道德人格发展的教育手段。  相似文献   

4.
小学生道德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冉乃彦 《中国德育》2007,2(2):18-21,24
小学生道德学习包括道德需要、价值分析、自我选择、道德实践、道德评价五个环节。教师必须整体把握五个环节之间的联系,从小学生道德潜能出发,为其提供道德实践机会,帮助其提高价值分析水平,引导其自主选择、自主反思和自主评价。  相似文献   

5.
实践理论作为马克思哲学人文思想的核心,是指与人的自由和人文关怀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本体论意义上人的实践。作为人学主旨的道德实践,从理论上.内容上和科学方法上奠定了当代德育工作坚实的发展方向,对于建构和提升道德实践主体人的责任感、善恶观和自主自律意识等道德意识和行为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德育方法是德育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手段。教育方法影响教育行为,教育行为产生教育效果。传统的高职院校德育是知识性教育,重视道德理论的"灌输性"。实际看来,道德规范是人们行为规范的具体化,学生只有参与道德实践活动,才会对道德规范所涵盖的内容和意义有所体验和收获。本研究以"道德体验法"为内容,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的"道德体验法"实施策略,以增强其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是当代青年中的优秀群体,由于长期以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重课堂、轻实践的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内容的重复性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影响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造成了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脱节。因此,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一方面必须深化教育的理论深度,另一方面必须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人格、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出发,拓展多种渠道,增强大学生参与社会道德实践的活动。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道德性,是社会的道德性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人类社会是道德的,而教育又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所以说教育是具有道德性的。教育的道德性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方面,可以通过坚持人本的教育思想、将直接道德教育与间接道德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和营造充满道德精神的教育环境等方式来提升教育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9.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十分丰富,有道德发展阶段研究、强化社会学习研究、价值观澄清、体谅关心理论、威尔逊的道德符号学等,这些德育理论的特征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道德教育不能忽视道德情感的发展;隐性课程与道德发展的关系受到了普遍的关注;道德、心理一体发展的健全人格教育成为道德教育凸现的重要内容.道德教育显性化倾向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10.
根据道德精神和精神成人的现有成果,以及知、情、意、行等道德养成的一般模式,大学生道德精神成人主要包括明辨道德是非、理解道德权责、践行道德勇气、恪守道德秩序四大方面。深刻理解并勇于实践"道德精神成人",既有利于推动道德教育和精神教育的专业化研究,也可以为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和高级专门人才素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柯尔伯格主张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包括道德发展阶段论、道德教育目的论、道德教育原则论、道德教育方式论。他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为基础,从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出发,主要提出了两种德育方法,即"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该理论对西方学校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成波 《培训与研究》2009,26(10):65-66,77
柯尔伯格主张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包括道德发展阶段论、道德教育目的论、道德教育原则论、道德教育方式论。他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为基础,从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出发,主要提出了两种德育方法,即"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该理论对西方学校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美德伦理是将美德概念作为基本概念的伦理类型,它认为行为者的美德品质能为其行为提供正确指南,这种伦理研究进路不仅弥补了规范伦理的实践缺陷,推动了当代伦理学研究的深化,而且从重建道德主体性、指导道德实践及继承美德教育资源等层面显示出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积极意义。以美德伦理为理论基础的高校道德教育应从加强道德理论教育、实施道德情感教育、丰富道德实践教育等多方面完善道德教育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教师道德发展是以身份认同为基点的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身份认同与道德生长相辅相成。教师道德生长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体认。高师院校师导生创教育实践中的道德体悟教育,能够引导教师获得移情体验和直接体验,完善自我认同的道德框架,走出教师成长初期的意义迷惘状态。  相似文献   

15.
乐教是儒家“六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道德教化的重要手段。儒家乐教中关于乐教的构成及本质、乐的道德内涵,礼、乐相合的道德功能以及乐教对政治的道德影响等内容构成了整个乐教理论的精髓,这些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教育,对今天的道德教育及道德文明建设不乏启迪。  相似文献   

16.
心理自由式德育指让学生在没有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情况下接受思想道德教育,自主形成品德的德育模式。德育实践表明,强制教育仅有外在压力,缺乏内在动力,最终只能培养言不由衷的人。而学生在心理自由状况下,能自主地根据自己的认知、情感去判断和选择社会思想道德规范和准则,并依据自由方式践行道德生活,主动获得道德经验,发展道德判断力和实践能力。所以,在心理自由下,学生的道德修养过程成为其在社会要求之下的自动化反应过程。一、心理自由式德育的依据(一)自主主义理论在西方德育史上存在着适应主义和自主主义两种德育倾向。…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先生要求教师具有大爱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求真精神,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开展学习,以贴合实践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这一教育理念也是现代课程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所在.在陶行知教育理念引导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开展应为学生创设新颖化、创新化的情境,以此提升教学质量,避免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问题出现.通过利用问题化教育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分析、利用生活化教育情境,促进学生理解掌握等措施,针对情境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策略进行全面研究.  相似文献   

18.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不仅是一个单位或一个国家生存、发展、振兴的需要和标志,而且是道德主体自己健康生存、全面发展、成就事业、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和标志。道德的基本定位应该是人(主体)通过行为(实践)而显现和确证的一种品性,道德的本质属性是行为对人对己的利害性和行为的自主自觉性,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升主体的道德品性。道德品性的养成主要有三个方面和环节:努力学习,提高道德智慧;经常自省,增强道德信念;重在实践,操守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9.
道德情感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是人类道德心理中最深沉又最活跃的内容,同时又是人们完善自己的一个方面。道德情感对于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正确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认识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对于我们个人的身心发展及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道德有其自身的规律。就道德结构而言,道德包括道德价值、道德价值判断和道德规范三个部分;就道德起源与目的而言,道德起源于人类社会和利益共同体的道德需要,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的需要;道德目的在于满足人类社会和利益共同体的道德需要,在于保障人类社会和利益共同体的存在发展,在于增进每个人利益。由于缺乏对道德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学校道德教育面临三种病态:教育方式呈现体验的缺位状态、教育过程处于无菌的理想状态,教育内容陷入无根的尴尬状态。要解决道德教育的病态,应当遵循道德的内在规律性,在教育方式上重视体验,在教育过程中回归生活、实践,在教育内容上重视道德价值和价值判断的传递与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