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参加第12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期间,我有幸到首尔的大谷小学,观摩了一节二年级下册“乘法的认识”准备课。 整节课对于学生来说是浸润式的,是学生在做一做和不断思考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积累关于乘法学习前的知识储备。  相似文献   

2.
中考专题复习是一种对元知识的“温故知新”“分类整合”“搭建框架”“构建系统”的认知重构活动,培养学生元知识的关联、迁移、生长能力.文章以一节“中点处理”中考专题复习课为例,以中点为“源头”,数学活动为经验,实现知识的生长.教学过程中,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传递与渗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3.
《分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一个单元,这样编排尚属首次,凸现了分类的意义、作用和按某种标准分类的方法。《分类(一)》是该单元的第一课时,考虑到这是学生系统、清晰地接触“分类”这一概念的起始课,这一概念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特别是考虑到分类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我在这节课中做了大胆的尝试,致力于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4.
陈伟 《现代教学》2006,(7):71-73
教学设计思路 分类讨论是初中数学常用的重要思想方法,作为一节初三数学的总复习课,本节课我把“分类讨论”作为教学出发点,引导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大胆猜、严格证、善总结、勤训练”。本节课是分类讨论的第三课时,是在前两课时的基础上安排的关于几何的分类讨论。这节课通过对分类讨论问题的研究和学习,在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全面性,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5.
规律探索课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是数学教学中一种重要课型。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其价值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规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历规律探索的过程,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结构,并且从中体会数学独特的思维方式。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尝试探索课时常会出现一些认识的偏差,下面便是一节比较典型的规律探索课——小学三年级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笔者试着来分析本课的一些问题,探讨如何才能上好这类课,使学生在“真”实践的过程中有“真”体悟,真正提升其思维水平。  相似文献   

6.
<正>有些数学课,学生难懂,教师难教,难点难突破。这些“难课”大多属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学习,且是数学结构性知识的“种子课”,涉及学生知识迁移及应用能力生长的关键节点。教师若不及时发现学生的认知误区、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势必会影响学生后续的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三角形的认识”就是这样一节概念课。本节课内容处在小学几何教学的第二学段。学生在第一学段对三角形已有直观认识,能辨认三角形,会用三角形拼图,已学习角的认识和分类,并且四年级刚学习了“垂线”。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第九届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共同体数学的活动主题是“小学生数学知识符号化陈述能力研究”。在做课环节中,要求使用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打电话”一课,突出“符号化陈述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对教材的反复研究,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知识和经验的实际,教者设计并展示了本节研究课。  相似文献   

8.
一、说教材《倍的认识》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76页例2、例3的内容。“倍”是小学数学中比较抽象的一个概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抽象的,好在前面有了乘法的认识以及几个几的教学,为本节课做了铺垫。例2的教学引出了“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例3则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后面学习求几倍数的问题和用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一、说教材《整理房间》是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初审通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的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本节课是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一个实践性的活动课 ,会应用到在第二单元学习的比较。通过这一活动 ,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本节课是分类的开始 ,也是以后学习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分类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分类的基础。二、说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通过“整理房间”这一活动经历分类的过程 ,学会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 ,初步养成有条理的整理事物的习惯。2 通…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例2。设计思路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通过电脑图形、模形及形象化的语言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并依据“做数学”的理念,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第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本节课通过课件演示,创设校园生活情境,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数学…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一节渗透数学思想的复习课为例,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理念,对数学教学中如何将“问题解决”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教师在数学问题引领中的教学过程,体现了精心设计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经历“问题解决”,强化“数学思考”,体验“学习评价”的学习过程,使学生逐步感悟数学思想———分类讨论。  相似文献   

12.
2007年的12月,宁波市优质课评比活动在象山县的一所中学举行,其中一个内容是一节数学“课题学习课”——“怎样选择较优方案”.这节课取材于浙教版数学教科书(八年级上册),是新课程改革后变化最大的地方.“课题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领域和形式,对教师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学习模式都是一种挑战,选择这类课题学习课进行优质课评比是对新课程实施及理念认识的考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用图解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是:在这种情况下画出分段定义的函数的图像,并形成图解法的思路.带着对这节课重、难点的了解听了几节课,其中有几节设计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3.
这是我在“名师风采”活动中上的一节课的实录,这节课是浙江版小学现代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我设计这节课的理念是:让学生的“提问”与“交流”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自主、合作地探寻问题的研究方法成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让学生审视、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成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由于学生在五年级时已学过立方体的展开图,也学过由六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但没有学过立方体展开图的特征。我希望这节课有所突破的几个问题是:学生通过观察两个图形,提出一串相关的数学问题,而这些数学问题中包含本节课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引导学…  相似文献   

14.
“圆柱的练习”是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的一节练习课。“双减”背景下,优化课后作业的形式和内容,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练习课的作业设计需要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说题作为一种有效的课后作业形式,以学生思、说、评的方式代替机械单调的练习,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让思维可视化。  相似文献   

15.
【说课部分:牡丹江市平安小学赵莹】一、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12页“数学广角”。教材与学生分析:这节课是在学生二年级初步学习组合数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组合数。教材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这也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组合不仅是数学的最初步知识和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也比较广泛。二、教学目标与确定依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  相似文献   

16.
“做数学”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一、课前“做”,实现自主探索学习新知之前,可以“做数学”。课前“做”,学生能拥有更为广阔的思维空  相似文献   

17.
教材:北师大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新课标精神是我对本节课处理的主导思想.为了有效地使用教材,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做了一些处理.在本节课中,主要把握了三个原则:1.现实性原则:以“开心词典”为切入点,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再通过游戏引入课题.2.过程性原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为主线,逐步展开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数学主题,使学生在了解知识来龙去脉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相应的学习内容.3.活动性原则:教学中,为了紧紧抓住“理解概率…  相似文献   

18.
刘明荣 《考试周刊》2010,(20):92-92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六节第一课时《探索规律》。首先谈谈我的设计理念:1,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是“身边的数学”。2,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3,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形成思想和方法的过程。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对本节课的认识和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9.
<正>“有余数的除法”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如何从系统的角度来思考这节课,从而让教学更有价值?笔者运用“五构”教学策略[1],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思维结构水平的提升,并在“知识”与“活动经验”、“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关联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20.
一、案例背景本节课是我在黑河市二年级小学数学新教材研讨会上的一节示范观摩课。教学的内容是最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32页例5“做一做”。学生对于简单的加法、减法的数量关系己经掌握,并且能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算理。二、内容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学会分析连续两问的应用题,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和分析能力,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这是一节学生第一次学习两步应用题分析的新授课,教材给出了一道求美术小组共有多少人的问题,意在使学生体会求一共有多少人,知道女生、男生分别有多少人,运用综合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