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杜红艳  梁婧  张颖 《职业技术》2023,(3):102-108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改革要从课程内容重构、思政元素挖掘、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持续改进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等策略着手,在理实一体化基础上强化实践育人,让学生在课程思政育人实践中实现自我建构、自我反思、自我感悟并自我完善,达到知行合一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林旻 《学周刊C版》2024,(6):10-12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旨在通过紧扣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专业、强调实践教育、多元评价等要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国家发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养的优秀人才。文章以“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为主题展开探究,旨在为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参考,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侯婷 《江西教育》2023,(11):38-39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课程改革的要求。中学阶段正是学生的思想逐渐从稚嫩走向成熟的阶段,要建立良好的价值观,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如何在思政课程外的学科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理念,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结合中学英语教学实践进行了思政教学探索,提出了可行的建议。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将思政教育的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学习巧妙结合起来,润物无声地开展思政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环境管理”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文章从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设计;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以教师为主导,完善课程思政建设三个方面探索了“环境管理”课程思政建设。  相似文献   

5.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些有利条件,但也存在教师队伍缺乏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与能力、教学目标未涵盖思想道德素质、教学内容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等问题。因此,应从建设“大思政”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全过程、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内外环境入手,切实进行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挥大学生主体性作用,实现其全面发展,是课程思政建设所追求的目标。研究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大学生主体性作用的理论渊源、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升协同育人效能,发挥大学生主体性作用,对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是指把思政元素融入各门课程中,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与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中,构建一个覆盖全面的思想政治之网,为国家培养适应时代变化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立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文章分析课程思政的内涵及特点,并从教与学层面和院系层面给出课程思政的实施措施: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思政教育技...  相似文献   

8.
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文章首先阐述了护理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然后论述了护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接着说明了护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效果,最后对护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9.
课程思政对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分析商务英语专业跨境电商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在跨境电商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深度挖掘蕴含其中的思政元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能力的提升,进而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0.
青年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中坚力量.培养一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队伍,探讨高校青年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养,形成高校青年教师课程思政系列培训措施,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选树...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引发了教育教学的深刻变化,后疫情时代如何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融合,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为例,把“立德树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职业素养”作为思政主题,从课程标准修订、思政资源平台建设入手,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合专业知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大国工匠精神”,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协同,使之成为后疫情时代课程思政的开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课程思政建设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授课过程是高校教育的必然趋势。药物毒理学因为其自身的特点,成为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结合的优势课程。就专业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现象在进行专业理论讲授的同时,把问题联系和上升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从而实现专业理论讲授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教育效果。利用药物毒理学的课堂,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相似文献   

13.
课程思政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举措,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当前中国高校中大多数课程都在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专业课与课程思政如何进行有机融合仍是一个需要探索的过程.通过对地质类专业普通地质学课程的特点进行分析,剖析在课程思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挖掘其中的课程思政元素,结合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探索推进普通地质学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促进地质类专业全方位育人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杨会  严海霞 《职教通讯》2019,(15):41-45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是以大思政的理念系统建构通识课、思政课、专业课等课程内容的逻辑体系,实现课程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必须确立建立全人育人的教学改革机制、建构以生为本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培育契合岗位的立体化职业素养等理念。具体行动路径为:政学统一、理实一体,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显隐结合、逐层推进,塑造学生的政治信仰;课堂参与、课外体悟,改变学生的职业认知;专兼结合、内外联动,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5.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课程思政是新时期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通过抓好专业课程教学主渠道,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高素质人才。该文以“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为研究对象,通过授课要点及课程思政映射融入教学方式、特色案例的实践策略,探讨工程建设管理类课程思政改革模式,健全育人体系,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破解教书和育人相脱节问题,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分析“课程思政”在贵州高职专业课的实施情况,旨在为贵州省高职院校持续强化课程思政改革、内化课程思政,进而培养造就大批守德向善、志趣高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7.
课程思政是指发挥每一门课程的立德树人作用,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是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作出的直接回应。分析“境外旅游导览”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从课程整体设计、教师团队组建、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学生考核评价优化等方面对“境外旅游导览”课程思政改革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提出课程思政长效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新时期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新举措、新方向,从根本上回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近年来,课程思政逐步在高等学校推行和实施,强调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引领,推进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根本在思政,重点在课堂,关键在教师,成效在学生。要有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全体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一个都不少,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实施课程思政一门都不缺位的"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大格局。  相似文献   

19.
专业思政是党和国家对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专业思政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三位一体的“大思政”协同育人共同体。专业思政系统设计了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目标,明确专业思政的实现要素,形成同向同行育人格局,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20.
实施课程思政,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地方民族院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地方性、民族性和应用性,地方民族院校经济学专业的各课程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有利于培养的人才在知识和能力上使其“下得去、干得好”,在思想政治上“靠得住、留得了”,从而推进民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地方民族院校经济学专业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积极改革,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切实做到立德树人,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的建设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