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学校和企业多方协同育人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为了满足非标自动化产业转型升级对于高素质智能制造人才的新需求,构建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提出了行业核心技术输出企业、高校与行业应用企业群多方联动、点面结合、灵活多样的"1+1+N"校企合作教育新模式.学校和企业协同发挥各方的优势,业界深入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实践"学校学习+企业学习"、两阶段"3+1"培养模式,形成校内外衔接、课内外结合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格局,可为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协同育人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探讨通过整合实践教育基地等社会资源实现协同育人,吸引多方面力量参与"新工科"建设,尝试创新高校、企业、地方政府多方协同育人的新方案;结合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适应新经济发展趋势和产业需求,探索构建多主体参与、产学研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协同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大连大学学报》2019,(6):121-125
"新工科"是在新形式、新背景下教育改革的重大战略选择,是今后教育发展的新思维、新方式。本文针对新工科教育发展新思维的要求,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打破教材章节的约束,结合多种形式的授课方式,通过任务驱动学生的课后复习,建立国际标准的初步认识,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拓展和扩充课程实验,立足于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新工科人才,以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为例,进行了初步尝试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以《中国制造2025》为行动纲领,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与工业机器人研发制造企业和机器人应用企业开展深入合作,构建智能制造协同育人平台;创新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智能制造高级人才;通过开放式协同育人平台构建校园创新创业平台,培养学生研究创新与应用创新能力;适应企业行业发展需求和学校职业定位,通过项目驱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构建“双师型”的工业机器人师资队伍;突出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调整知识体系,形成多元合作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针对应用型高校机械类传统专业与智能制造、精密制造行业发展深度融合的迫切需要,结合新工科建设的要求,提出应用型高校机械类传统专业改造升级的思路。面向智能制造与精密行业对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以CECCCDIO校企深度融合工匠型项目式工程教育为指导,以OBE理念为人才培养目标,对面向精密制造、智能制造业的高技能复合型机械工程领域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改革,构建校企深度融合工匠型项目式一体化课程体系,面向行业需求开展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的校企合作机制改革,为应用型高校机械类传统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中国制造2025呼唤新工科改革,对在新工科下如何构建"创意创新创造创业"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立足地方行业高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校区改革为研究试点,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适应新一代工业革命需求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四创体系,以培养更多的中国制造急需的人才。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经济态势的持续增长,行业对ICT人才供给侧在数量和质量层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高等教育培养体系逐渐难以支撑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质量需求。本文在新工科背景下基于应用型本科服务地方ICT行业人才培养,探索以"新三中心"理念为指导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以及支撑课程体系改革的基层学术组织变革和学校、企业、社会三方深度协同促进培养体系持续改进的措施,系统阐述了ICT行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机制,以期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智能制造工程新专业是新工科专业的典型代表。智能制造工程新兴工科专业为满足未来制造领域的高端复合人才需求而应运而生。建设智能制造新工科专业,必须形成在通识教育理念下,强调数理基础,基于传统机械学科知识体系,融合交叉学科科技新元素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大力建设"智能制造"、"互联网+制造"、"人工智能"等时代背景下的新技术特色课程。需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在有限的学制内让学生获得更宽更深知识,落实智能制造工程新工科专业领域要求的工程人才需要具备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为建设有利于学生自由发展的课外实践环境和平台,需要联合智能制造领域国际知名企业、国内领先企业,建设企业实践基地、校内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实践环境以支撑本专业高端复合人才培养。智能制造工程新兴工科专业的建设探索将促使机械工程学科领域的工程教育进一步适应未来制造领域新发展,推动高等教育机械工程专业复合型高端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9.
全球范围内掀起的新工业革命浪潮,引发了经济模式和产业结构的革命性变化,催生了"新工科"建设的迫切需求,新工科人才需求的素质结构也将随之产生很大变革。新工业革命背景下新工科人才素质不仅要提升与完善人才在知识与智能方面的培养需求,更要注重人才品格方面的培养需求。本文在分析新工业革命背景下新工科人才素质需求特征的基础上,从品格、知识和智能三方面构建了新工科人才素质结构,并指出了其核心培养要素及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0.
创新创业教育、"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主动作为,适应"三个面向"、创新驱动发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培养跨学科交叉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的战略举措。从深化传统工科专业内涵改革和创办适应未来科技经济发展需求的新专业两个角度出发,积极开展"新工科"探索与实践,提出了"新工科"具有的创新性、前瞻性、交叉性、多样性和引领性等特征,并结合创新创业教育需求,以培养"品行、知识、能力和思维"四位一体的工程领导人才为目标,努力构建具有西安交通大学特色的"新工科"教育模式,丰富和发展了"新工科"建设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化学工业面临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机遇与挑战,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成为发展必然。在此背景下,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无法满足新技术背景下化学工业对多元化贯通式人才的需求。为了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四川大学化工学院融合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提出了基于"信息+"的新工科改革与实践—互联化工,完善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体系,强化信息技术教育,提升学生们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助力化工向着绿色、安全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本文的实践为综合性大学化工专业的新工科建设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的实施,对高校人才的培养形成了新工科建设理念,如何适应新形势、新常态下的人才需求成为当前工程训练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分析国内3D打印人才缺口及高校3D打印工程实践教学的现状,提出各高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除了注重教学的序列性,更要注重教学的层次性,让人才培养模式做到循序渐进、层次分明,从而引领增材制造行业有序发展,带动整个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3.
为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当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新工科建设要求的趋势,针对机械行业特点,在OBE理念指导下,按照湖南工程学院“厚基础、宽口径、有专长、强应用”的人才培养宗旨,以学生为中心,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结合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等课程建设内涵,积极探索,从顶层设计入手,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结合新工科及智能制造,大胆创新,形成了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反映湖南工程学院地方应用型大学办学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4.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是培育我国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必由之路。培养适应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的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对于支撑我国迈向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与问题,阐述了智能制造新型人才在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应具有学科交叉复合融通的知识体系,实践创新能力及工程社会意识等制造业智能转型的人才新需求,并对高校培养智能制造人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为高校工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培养生物工程领域新工科人才,探索形成了了5M智能生物制造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从课程体系设置、学科交叉融合、国际化人才培养、教研深度融合等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为生物工程领域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一带一路"倡议明显推动我国与沿线周边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交流与合作,语言作为沟通的桥梁,是"一带一路"国家间互通互联的关键。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核心是智能制造,人才是智能制造的关键。"一带一路"策略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层次、结构与素质均提出新要求,以适应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迫切需求为出发点,通过目标定位重塑、教育特征重析、培养规格重造、专业体系重订、课程体系重构、教学模式重建和、师资队伍重组等七方面进行改革,培养满足"一带一路"发展需求、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跨界复合型职业外语人才"。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智能医疗器械被研发并不断投入临床应用,传统的医疗器械类专业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应对产业变革和新一轮科技革命、面对新工科建设的挑战,文章对医疗器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以适应医疗器械行业领域的变革,培养人工智能时代医疗器械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安徽科技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分析了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本科工程人才的培养要求,依据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通过研究校级人才培养标准的建构思路和方法,归纳现有行业人才培养的不同需求,结合学校特点提出了该专业的校级标准,同时提出标准实施过程中的改革与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新工科建设正在引领高等工程教育的深刻变革。未来的工程教育应以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驱动,整合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以培养具有前瞻交叉思维、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适应和引领未来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文首先对"跨学科"的概念及内涵进行了概述,其次介绍了国内外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最后针对跨学科课程体系、跨学科课程、跨学科实践教学体系、跨学科实践项目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以南京理工大学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为例,详细阐述了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期望为新工科背景下我国高等学校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工程技术管理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多,工程管理硕士项目发展起来,由于国家间发展阶段不同以及工程领域模式差异,MEM项目培养模式各有特色。研究中美MEM项目发展脉络,比较分析中美MEM项目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学习背景等方面似性和差异性,并从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凝练培养目标、适应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需要确定培养方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课程体系、遵从人才培养规律强调学习工作背景、持续创新学习方式和学制管理等方面提出MEM项目培养模式创新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