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李广是西汉时期著名的边将,唐代边塞诗中出现了大量与他有关的诗句.在这些诗中,"李广"或是英勇善战,抚爱士卒,让人赞赏;或是才高难封,命运不偶,让人感叹.诗人或借"李广"表达他们对边战立功的强烈渴望,或借"李广"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慨.总体来说,唐代边塞诗中的"李广"是完美的.然而唐代不同时期的这些诗作反映的格调是不一的,唐代边塞诗中"李广"形象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将单声部的歌曲唱得更有意思,对于孩子们来说,是老师带领他们用"玩"的心态和方法来唱合唱!但对于教师来说,是要知道怎么将一首单声部的歌曲合理、简易、便利地编成一首好玩的合唱曲,这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教学智慧和音乐学科素养,但并不难.只要我们用"借"的方式,东借一点西借一点,那是大有裨益、十分好玩的一件事情.借的地方多了,借的东西多了,自然会有新的体会.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失败,受牵连而贬永州,并且被规定,只能老死在那里.我们可以想见,他那被埋没受屈辱的怨恨郁结在心头该有多深,他一定是满腹的牢骚想发泄,却又不能直泄而出,于是他只能与山水为伍,从山水中寻求慰藉,一切凄凉之感、愤激之情,也只能向山水宣泄.如何发泄才不至于再遭遇祸患,像王叔文那样丢掉脑袋呢?他毕竟是大散文家,巧妙地借"愚溪"抒发了心声,愚溪是他借正话反说的手法向他生活的这个黑暗社会所投掷的反抗利剑.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古典诗歌的音乐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淑元 《现代语文》2008,(4):112-113
中国古典诗歌蕴含着丰富优美的音乐美.这种音乐美的形式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借自然界的音响来组合音乐美;二是借诗歌节奏的回环往复来创造音乐美;三是借音调的抑扬顿挫来营造音乐美;四是借韵脚的交错回旋来构建音乐美.中国古典诗歌正是具有了音乐美,才创造了流传千年而不衰的神话.  相似文献   

5.
江结宝 《现代语文》2005,(10):12-13
陆定一的<老山界>中有这样的对话: (红军战士):"大嫂,借你这里歇歇脚儿." "请到里边坐."她带着些惊惶的神情说. 这里,红军战士对一位瑶族妇女,既不称"同志",也不称"老乡"或者其他什么的,而用"大嫂"相称,这是一种最合适、最有效的称谓,它拉近了群众关系,表达了军与民亲如一家的深情.  相似文献   

6.
在中西诗歌里,"月"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它积淀了人类浓郁的文化情蕴.在中西诗人的笔下,"月"所被赋予的审美内涵在以月喻人、寄托孤怀上有相通之处.但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中国诗歌往往借月抒写离情和忧患意识,而西方诗歌则通常借月表达爱情与赞颂热情.  相似文献   

7.
作为综合学科的建筑设计都应明确"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无论是"民族化"的还是"国际化"的,都应以此为前提.所谓"民族化"和"国际化"只是建筑形式和审美观念的差别.中国建筑的发展不需要任何形式的框定,自然流露的"民族化"设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中国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8.
李喜华 《文教资料》2008,(20):12-14
鲁迅与王小波都借杂文对中国国民性进行了批判,然而由于所处时代背景及其人生阅历、个性等的不同,他们的国民性批判出现了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批判的主要对象不同;2.切入的视角不同:3.批判的风格不同.  相似文献   

9.
王之涣《登鹤雀搂》久负盛名,妇孺皆知。人们普遍认为该诗造景雄浑壮阅,胸襟豁达高远,有向上进取精神,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笔者认为这是对原诗意象因不经意的疏忽或不求甚解而造成的误解。其实,这是一首借登高以消愁之作。  相似文献   

10.
论"德才兼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葛莱 《天中学刊》2001,16(Z1):11-14
德才兼备是选才用人的标准,德与才二者不能割裂,不能偏废.德是才的前提,德与才是历史范畴,中国共产党将德才标准具体化为"四化",由于人才标准的不同,便会形成两条根本对立的用人路线,应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选才用人要遵循德才兼备原则.  相似文献   

11.
许多国家在吸取传统学徒制优点的基础上发展现代学徒制,并给现代学徒制赋予了更广泛的内涵和意义,因此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文章在理清中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技术教育与西方现代学徒制的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国外的发展经验,分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现代学徒制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结合现代学徒制的发展现状、发展需求提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现代学徒制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使得社会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别于以往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现代社会更为重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虽已得到普遍认同,但具体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鉴于此,从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出发,从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外语教材的优化几个方面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路径,以期进一步提高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贵州人才流动呈现了阶段性的特征:新中国成立前,人才流动单一,本省“出”外省“进”比较明显;新中国成立后,人才流动经历了从政府主导型到市场趋向型、人才流动由缺乏自主性到自主性越来越强的变化。历史地把握人才流动特点和规律,适时地调整人才战略,因势利导,科学合理地利用人才,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This essay examines how John Dewey’s child-centered educational philosophy was adopted and adapted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in China to create a Chinese children’s literature. Chinese intellectuals applied Dewey’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which values children’s interests and needs, to formulate a new concept of modern childhood that influenced emerging Chinese children’s literature. Underlying the apparently faithful borrowing of Dewey’s theory, though, is a fundamental contradiction between Dewey and his Chinese counterparts in terms of the nature of children. While Dewey was rejecting the notion that human beings possess innate characteristics, Chinese intellectuals were attempting to do the opposite, namely they were endeavoring to make “children” an essentialist category. By emphasizing this intersection of both foreign and indigenous influences in modern Chinese children’s literature, this essay also suggests that Chinese children’s literature is a hybrid product.  相似文献   

15.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姬慧 《成人教育》2008,(4):9-11
工学结合是中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共同经验和必由之路,是我国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模式。在我国工学结合的教育思想由采已久。国内外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各有特色,但共同之处都是为企业(行业)服务,培养高技能人才。结合工作实践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对推进工学结合的进程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分析国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应学习借鉴国外先进职教理念,办出自己的特色,推进我国高职教育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南京国民政府从成立之初到全面抗战爆发前的10年间为了巩固政权,承认了北洋政府时期举借的外债.为了确立在国际市场上的信用,对外债加以整理,并逐步偿还,从而为举借新债提供了契机.举借新债缓解了中国的经济压力,加强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建设,但也为帝国主义进一步控制中国提供了把柄.同时,由于一些外债借款并未用到实处,有的用于围剿...  相似文献   

18.
和谐教育思想在古今中外教育史上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并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一般是从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提出的,对其他能力、素养却较少提及,其结果必然造成学生不能够和谐全面地发展。和谐教育人才培养观就是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团结合作的精神,顺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人的个性和天赋,使人得到充分、和谐、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是一个广需人才的时代 ,实行人才客卿制不失为一条用才的捷径 ,但解决人才“瓶颈”问题最根本的出路还是实行人才的进口替代与国产化 ,这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在推动人才进口替代方面 ,国家、个人、社团均起了相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潘光旦是现代中国人才研究的代表性人物,在人才学史上是一座高峰,有重要的学术影响。他有明确的人才研究意识,也有持续的人才研究行动,写作了不少人才研究论著,提出了原料、培养、出路、维持四者构成的人才问题框架,形成了"选择—分布"的宏观人才理论和"遗传定程度、环境定方向"的微观人才理论,并基于"人文生物学"的视角,从民族振兴和演化竞争的角度出发,针对解决当时中国人才消竭、缺乏等问题,提出了优生、教育、甄别等对策。他运用家谱、图示、比较等实证方法对艺术人才、地方人才等对象开展了深入研究,强调了遗传在人才形成中的作用。当然,他过于强调遗传对人才的作用,也有其局限和片面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