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1 备考策略从2020年起,高校自主招生以"强基计划"取而代之.高考后按高考成绩划定强基计划入围线,确保强基计划是优秀考生之间的比拼, 同时探索、建立选拔人才的多元模式,逐步形成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的有效机制,重点破解基础学科领军人才短缺和长远发展的瓶颈问题. 把自主招生"降分录取"改革为"基于统一高考的多维度考核评价,将综合成绩统一排序,择优录取".其中,综合成绩由高考成绩的85%与高校自主命题考试成绩的15%组成.  相似文献   

2.
阎琨  吴菡 《江苏高教》2021,(3):59-67
"强基计划"是中国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基计划"将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对接,体现了服务国家战略的目标导向和追求全人发展的价值导向.文章围绕"强基计划"政策出台的动因、政策实施的着力点、挑战以及优化之策等进行分析,旨在为中国拔尖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强基计划"为我国高考"自主招生"后的又一重大改革,于2020年开始在36所高校试点招收6090人。"强基计划"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的时代之需,是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导向之策,是加强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实践之举,在培养对象、培养目标、招生专业等方面精准着力,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成绩与素质相结合、选拔与培养相结合等特点。基于"强基计划"政策和2020年首批36所试点高校招生简章的分析,高校应重点强化国家战略需求研究,强化协同育人模式创新,强化长程持续培养模式,强化培养反馈机制研究,以提升人才选拔和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4.
周逸清 《高中数理化》2022,(11):124-126
为了健全我国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效机制,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关键领域,如高端芯片、新材料、先进制造、智能科技等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2020年1月,《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印发,明确提出在部分高校进行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原有的高校自...  相似文献   

5.
陈健  沈红 《江苏高教》2021,(8):33-34
"强基计划"从落地之初,就被赋予了"着眼于国家对人才的战略需要,贯通国家急需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的重要任务[1].特别是十九届五中全会又强调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解决'卡脖子'难题,释放技术创新活力"等一系列人才强国战略的新要求,将 "强基计划"能否选拔出和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回顾自主招生制度"过往" 的20年,总结发现,公平与效率并重是"强基计划"立得住、走得远的两条腿,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6.
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陆续实施保送生、高校少年班、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基础学科拔尖学生招生等考试招生政策,成为统一高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补充,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机制。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关键是要在招生录取方式上处理好统一高考与自主招生的关系,在选拔标准上兼顾全面发展与学科特长,在选拔主体上促进高中学校与高等学校的协同,在选拔时点上实现早期识别与动态筛选的结合。高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机制的优化需要重新审视社会正义理念,完善高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机制的科学性、公平性、持续性,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7.
强基计划是立足我国国情和教育发展现状,在自主招生工作经验和综合评价试点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一项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的探索与尝试. 报考对象的选择通道 与传统招生模式相比,强基计划的实施目的是解决国家基础学科领域高水平人才短缺,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解决科技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在培养层面上,强基计划与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8.
随着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国家对于多样化的人才需求不断提升,以自主招生、综合评价录取以及强基计划为代表的高校多元化招生录取模式应运而生,但三类模式在制度设计及人才选拔方面均有局限性。未来的多元招生录取发展可以将三类招生录取模式进行融合统一与深化,构建形成“分类分层,综合评价,贯通培养”的全新高校多元招生录取融合模式体系,并在效率性、特殊性、公平性上进行效能保障,形成一条符合我国特色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化招生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9.
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已经成为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推进高校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要确立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的目标要求、构建符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选拔和培养机制、引导高校发挥贯通式培养模式的累积优势效应,推进高校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实践。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分析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对策思考:改革招生制度;重视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克服泛行政化影响,以努力构建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在继承前人对符号意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任何符号都有符号层、逻辑层、学科层、存在层这四个层面的意义。据此,从符号学与集合论这两个视角来看,空符号与空集合虽有着的不同意义,但其相互问存在既相异相通,又相互支撑的微妙关系。事实上,在逻辑层面、学科层面和存在层面上“任何符号系统都离不开空符号”。  相似文献   

12.
“原”“前”位置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媒体在表示已去的人及其职务时 ,常将“原”字或“前”字或放在机构、地名前 ,或放在职务前 ,甚至在同一则消息里出现位置混用的现象。笔者认为 ,使用此二字既要照顾到民族语言的接受习惯 ,又要顾及讲话者的语义指向 ,并指出了汉英句法结构的不同。本文还讨论了“原”“前”二字的同异之处、在表达国内外的人或事时不同的使用倾向 ,分析了其中所蕴含的理性成分。提出了对“原”“前”使用的一些修正意见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关于人体词的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领域的热点,"脸"与"面"是人体词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高频词汇。按照"隋唐以前""、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三个时期进行梳理,发现"脸"与"面"这组人体词语的词义随着历史的演进发生了系列演变。找寻"脸"与"面"两者的替代规律以及发展脉络,探究两者的演变过程,将有助于汉语史人体词汇发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中国动画理论界和实践界普遍存在的一个认知错误是对"民族化"一词作了过于简单、直观、静止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民族化"在当下的时间和空间语境,使之仅成为纲领性的口号而缺少面向当下的实质性研究内容和指导意义.质而言之,当下中国动画"民族化"的起点和归宿应该是民族文化的"全球化"和"当代化".  相似文献   

15.
作为19世纪俄国文学传统之一的“父与子”,构成了多部作品的主题。然而进入20世纪,尤其是1905年革命之后,这个传统主题却消失了。显然,文学上的这一变化是俄国现实的折射,无论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母亲》,还是现代主义的典范《彼得堡》,都体现了知识分子对现实的反思,都为一个世纪以来俄国文学中的“父与子”主题画上了句号。  相似文献   

16.
教师,特别是德育教师,在思想、感情和行动方面必须有较高的要求,做到"心"、"情"、"行"的统一. 一、深入探讨学生个性,全面掌握学生特点 <孙子·谋攻>中所说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用到德育教学工作上来,就是要使我们的教育工作"取胜"于学生,必须深入学生,了解学生,认真研究探讨学生个性,全面掌握学生特点,做到心有学生,记住学生名字,并了解其性格特点,弄清思想动向.  相似文献   

17.
对"先学后教"方法中"先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燕 《教育导刊》2003,(2):53-5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多分析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并通过"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比较、分析、概括,进而能获取更深层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定能发挥出无限的想象与创造."先学后教"的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18.
"梅州大侠"或"大侠"即指廖安祥,他是从黄坳俗文化生态环境中走向世界的客家英才,他的"侠义"精神的基础是客家文化的认同。文章从解读廖著入手,结合田野考察资料与地方志书等,将其放在客家文化的大背景下,旨在探讨地方精英与俗文化生态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和"燀"均见于《说文解字·火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字系"■"字的讹误,从火"■"声,属侵部,与属谈部的"惔"旁转。本文从甲骨文字形入手,认为"■"在造字之初其实与"燀"同为一字,从火单声,而"单"与"惔"在上古的读音非常相近,这样就对"■"的字音字形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防渚”、“锡穴”是湖北十堰地区春秋时期的两个重要地名。古今说经之家虽多有论断,但仍有分歧和疑义,故从实补笔,认为:“锡穴”在今郧县五峰一带;“防渚”非“房陵”,而在汉水河谷的丹江口到郧县这段水路途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