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千多年来,鸿门宴一直被当作加害客人的宴会,也就是设宴者带着一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而赴宴者是被动地等待宰割。其实,如果认真分析思考这场宴会,就会发现,把鸿门宴玩弄于掌股之上的并不是项羽或者范增团队,而恰恰是处于面临灭顶之灾的刘邦团队的大谋士张良。在这场改变历史走向的大较量中,张良善于化被动为主动,置之死地而后生,为刘邦赢...  相似文献   

2.
<正>在谈到"鸿门宴"双方的得失成败时,人们总是习惯地从当事双方的主角项羽、刘邦身上缘据析理,而本文试图另辟蹊径,从当事双方的谋士张良、范增身上索因求果。读《鸿门宴》,总不免唏嘘感叹。范增谋远虑深,计高天下,胸有逐鹿之策,又能洞察细微、随机应变,却在占尽优势的情形下,眼睁睁地看着最危险的敌人脱身而去。相反,张良虽身处劣势,却在这场斗智斗勇的博弈中巧施手段,既帮助刘邦安全脱离虎口,又在项羽内  相似文献   

3.
范增在骂谁     
范增,项羽的谋士,鸿门宴全剧的导演。鸿门宴尾声时,张良受沛公委托,将白璧一双献于项羽,玉斗一双献于亚父。项羽在听张良说沛公“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后,“受璧,置之坐上”。范增呢,因为项羽的妇人之仁和沽名钓誉,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谋划不能实现,在接受一双玉斗后,则“拔剑撞而破之”,并出愤激讥诮之言:“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那么,范增这里说的“竖子不足与谋!”中的“竖子”是骂谁的呢?人教版高中教科书在《鸿门宴》一文这样注释: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笔者以为此注将“小子”指向“项羽”甚为不妥。  相似文献   

4.
楚汉战争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场著名的战争,势力强大,拥兵四十万的楚霸王项羽,败在了势单力薄、拥兵十万的汉王刘邦手下.这其中的原因很多,如项羽优柔寡断,不能任用贤臣良将,而刘邦却能做到果毅决断,任人唯贤;项羽残暴无情,见识短浅,而刘邦却能做到仁爱保民,深谋远虑;项羽年轻气盛,好勇斗狠,刘邦却世故老成,聪明机智;项羽率直鲁莽,刘邦却持重刻深.二人的性格、品行决定了他们在用兵上能不能听取谋士的意见,暴躁耿直的项羽只有一范增为谋士.却不能听从其谋划:聪明机智的刘邦有张良、萧何、曹参为其出谋划策,时时摆脱困境.  相似文献   

5.
对于项伯在“鸿门宴”中的表现,人教版《教参》以为他是内奸。何为“内奸”?《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暗藏在内部做破坏活动的敌对分子。”项伯的举动是否与“内奸”相符合呢?项伯“素善留侯张良”。张良与刘邦的谈话就道出了两人关系密切的原因:“秦时与臣游,项伯  相似文献   

6.
作者从《鸿门宴》座次安排这一角度入手分析,从座次分析人物心理,并通过与刘邦的对比,论述了项羽的性格。在叔父项伯与谋士范增之间,感情的天平失衡,错失良机,揭示了项羽这位失败的英雄的性格。  相似文献   

7.
楚汉之争的故事,大家一定是耳熟能详,项羽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理想英雄,若在今日的中国,定是少男少女崇拜的对象。刘邦却是“好酒及色”连结发之妻都厌恶他的为人。但在楚汉之争中,刘邦屡败屡战,垓下之围一战而足天下,项羽百战百胜,垓下之败一战而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原因何在?古有定论:项羽有一谋士范增而不能用,刘邦却能驾驭韩信、萧何、张良等能臣武将,  相似文献   

8.
《鸿门宴》是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著名片段。学习本文就要对刘项两阵营人物进行分析。通过刘邦和项羽、张良和范增、樊哙和项庄、曹无伤和项伯四组人物的对比分析,可以欣赏到太史公精妙的构思技巧。  相似文献   

9.
亚父智疲     
高中教材选编了司马迁的《鸿门宴》,各种版本的教学用书都极力赞誉亚父范增的足智多谋、远见果断,但掩卷深思,却又不得不为亚父在鸿门宴中所隐透出来的谋乏智疲而叹惋。身为项羽军中第一谋臣、又独具“亚父”这一特殊身份的范增,论势尚可,而知人却不够。他多年跟随项羽征战,出谋划策,理当深知项羽为人处事的优柔寡断,却在谋诛刘邦的鸿门宴中将全部的机会寄押在他的身上。项伯在项羽军中是一个特殊人物,他与张良交往的历史、宴前“私见张良”的行踪,范增应该知晓却丝毫不知,更说不上防范。无论怎么讲,都很难与足智多谋挂钩。其二,在事态的发…  相似文献   

10.
《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纪》中的精彩片断,文章塑造了刘邦、项羽、张良、范增等个性鲜活的人物形象,戏剧冲突此起彼伏,情节结构扣人心弦。  相似文献   

11.
张良,字子房,战国时期韩国贵族.他的一生经历了从泰统一六国到刘邦建汉.他作为一个足智多谋、尊礼重义的谋士,在反秦灭楚的斗争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事迹也为后人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12.
<正>张良,字子房,出生于云阳县云安镇,是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汉高祖刘邦曾评价他"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不仅谋略出众,而且从小就尊敬老者、信守约定。有一天,张良悠闲地在云安桥上散步,有位身穿粗布短衣的老人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穿在脚上的草鞋丢到桥下,说:"小子,你下去给我把鞋捡回来!"张良愣了一下,但是看他年纪大,就忍住心中的不满,跑到桥下捡回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在《鸿门宴》中,让许多独具个性的历史人物出席,诸如项羽和刘邦、范增和张良、项庄和樊哙,卓立于其中者当推樊哙。诚然,别说同项羽、刘邦,即便同范增、张良相比,樊哙也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仅是刘邦麾下区区“参乘”,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角色而已。然而,由于他,鸿门宴上剑拔弩张、势不两立的紧张形势才得以缓和。事实证明,刘邦与项羽的强弱胜败正是以此宴会为转折点的。所以,说樊哙身系刘邦及其军事集团的祸福安危、生死存亡,盖不算溢美。作为文学典型,其形象随着斗争或张或弛愈来愈饱满,以至光彩照人。灭秦之后,项、刘两大对峙着的军事…  相似文献   

14.
人物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而称谓作为人物语言的构成部分,它的前后变化不仅能凸现人物独具的个性,而且易于表现人物纤细入微的心理状态。司马迁是塑造人物的妙笔圣手,非常注重称谓的准确性。其《鸿门宴》一文即是典型之例。《鸿门宴》之中,塑造得最成功的除刘、项二人,双方的谋臣也颇光彩照人,毕形毕肖。张良与范增同为谋士,都精通韬略,多谋善断,临变不惊,处事有方,但两人性格殊异,性情有别。前者温文尔雅,谦和明礼,后者妄自尊大,刚愎自用。撇开他们用智用谋,为人处事不说,单看他们与人说话时用的称谓,也体现得够细致传神的。  相似文献   

15.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号称“西楚霸王”的项羽与汉王刘邦在垓(gai)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两军对垒,展开决战。这就是著名的楚汉大战。汉军谋士张良等人,抓住楚军思念家乡的心理,写下了“楚歌”,然后令军士迅速学会,一传十,  相似文献   

16.
波波提问 1.刘邦的军队和项羽的军队在长安附近对峙,项羽听了别人的建议,打算请刘邦来吃饭,然后在席间杀掉刘邦,从而夺取天下。刘邦应邀而来,于是项羽在自己的军营里摆开了鸿门宴。宴席上当然是要有坐次之分的,参加宴会的有项羽、项羽的干爹范增、刘邦以及张良。那么,出于尊敬长辈的礼节,范增的座位应朝什么方向呢?( )  相似文献   

17.
细节描写是《鸿门宴》最成功处,它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刘邦、项羽、张良、范增、樊哙.呼之欲出。其中刘邦个性最为复杂,文章对他的描写也最为生动。深入细节内部,我们就能对他产生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鸿门宴》是一部大戏,演员众多,且楚汉角色一一配对成对称状:主角自然是刘邦和项羽;配角中谋士为张良和范增,武将樊哙和项庄,间谍项伯和曹无伤。情节精彩,高潮迭起,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于以上演员时,很难注意到文中一笔带过的几个人物:  相似文献   

19.
从项伯舞剑谈起在著名的“鸿门宴”上项羽的谋士范增唆使项庄乘舞剑之机妄图谋害刘邦。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项伯也拔剑起舞,几次挡住了项庄的剑,使刘邦安然无恙。刘邦这次之所以能够脱险,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应当归功于项伯具有较强的注意分配能力,即在同一时间里项伯既能得心应手地舞剑,又时时注意护卫刘邦,致使范增、项庄一伙的歹毒行为未能得逞。什么是注意的分配呢?注意分配指的是人们在任  相似文献   

20.
《张良奇遇》一文,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是一则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故事。张良,字子房,“奇遇”之前刚有过谋刺秦始皇的壮举,失败后退至下邳。据说,正是这次“奇遇”改写了张良的一生,使其成了刘邦的重要谋士。《张良奇遇》一文情节生动,文字浅显,然而对张良品质内核的把握,后人却各执一词。浙教版“教参”也几易其说,莫衷一是,最近的“教参”版本则把张良的主要品质锁定为“尊敬老人、恪守诺言、虚心好学”。笔者斟酌再三,以为此说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