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作为一种可持续性发展理论的基础,生态哲学的悄然兴起预示着21世纪"生态时代"的到来."生态时代"应具有新的心理健康观.在生态世界观的观照下,心理健康具有了新的内涵,即个体心理整体机能的良好状态,个体内部心理及个体与自然生态整体的动态平衡,个体的可持续性发展与"人-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整体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辩证统一,这将进一步拓展心理健康的研究领域,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以生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探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微观生态系统的内涵、生态观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生态链构成和微观生态系统的构建途径。提出微观生态系统是以高职学生作为“心理生态主体”,以生态心理学的思维角度理解学生个体与环境的关系,更加关注学生个性化特征,满足多元化需要,以鼓励学生发掘心理潜能为重点.并尝试从生态心理学的角度探究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提出了研究正常个体的整体分析法,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人本主义心理学关于心理健康的理论及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和启示是本文探讨的主题。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关于心理健康的理论 心理健康,在我国又称心理卫生。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中,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20世纪70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采用多种合适学生心理特点的方法及措施,帮助学生个体和整体主动认识、调节、发展自我心理,促进学生个体和整体形成良好心理素质,最终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重要途径,探求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采用多种合适学生心理特点的方法及措施,帮助学生个体和整体主动认识、调节、发展自我心理,促进学生个体和整体形成良好心理素质,最终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重要途径,探求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健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什么是心理健康?194 6年世界心理卫生大会指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绪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这样定义:“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从上述经典定义可见:1.心理健康首先表现为身体机能正常,个体心理包括智能、情绪与他人不相矛盾,对环境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能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是心理健康的要素。2 .心…  相似文献   

7.
试论成教脱产班学员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世界精神病协会年会明确指出 ,人类已经从“传染病时代”、“躯体时代”进入“精神病时代”。这一重大信息提示我们 :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一个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早日成才的不可缺少的基础 ,加强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工作 ,体现了国家对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 ,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然而 ,目前在高等学校成人教育脱产班 ,这项工作还比较薄弱。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具有正常的心…  相似文献   

8.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势在必行,然而应以何种课程形式设置为佳呢?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个体心理形成、发展的根源,以及活动课程的精神实下明活动课程可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同时,笔从学生地位、教师职能和心理健康教育实现“活动化”的整体构想三方面着笔,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9.
在大学新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一项迫在眉睫与势在必行的工作。学校应开展以“发展”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学生个体应关注自我心理健康,以增强心理保健意识。  相似文献   

10.
姜松梅 《培训与研究》2008,25(10):95-97
在大学新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一项迫在眉睫与势在必行的工作。学校应开展以“发展”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学生个体应关注自我心理健康,以增强心理保健意识。  相似文献   

11.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和行为与社会现实之间的一种和谐状态。在对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成因进行概括与分析的同时,提出一些比较切实可行的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调适心理技能,充分发挥心理潜能,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性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中国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主要表现为社会适应不良,人际关系障碍,个体身心疾病或人格缺陷以及职业倦怠等。目前,传统的“诊治式”的教师心理健康应对策略“治标不治本”,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性和发展性。要解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本出路在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具体说来,可通过增进主观幸福感、开发心理潜能、增进自我效能感等途径,促进教师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克服职业倦怠,并由此带动学生积极、健康心理的形成,实现师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基础环节,其对于个体意志、情感、品质等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反思,立足当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讨提升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4.
情绪智力是个体对情绪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能力。它是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心理资源,也是促进心理健康的一种心理能力。探讨了情绪智力的概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高校教师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种理论依据或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5.
文化心理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文化心理通过教育积淀为个体心理,心理健康需要重视文化心理。中国传统教育重视认知结构与心理结构的构建,这使得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保持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中国传统教育对解决目前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占主流地位的独立于社会文化因素的心理研究范式一直影响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文化回归”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文化回归”的现实意义出发,从大学生个体的文化自觉和高校文化生态环境的构建两个文化维度探讨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的“文化回归”。  相似文献   

17.
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具有密切关系。社会适应可以解剖为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心理结构和心理功能三个方面。分析社会适应的三个方面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可以回答三个问题:个体的社会适应是怎样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什么样的社会适应心理素质能够为心理健康提供保证?从社会适应角度看,心理健康的内在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形成机制、保证条件和评价标准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驱动力角度可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范式划分为内驱型与外驱型。面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状况,心理健康教育范式正在寻找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新座标和运演程序,迫切需要实现范式的转换。心理健康教育范式转换的基本路径可以从三个维度上加以阐释:从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为主转向以学生心理发展为本、从主客体性转向主体间性、从封闭“场域”转向生态干预。  相似文献   

19.
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价值错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研究是当前教育理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二作为大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而在实践中有相通之处,二在实践过程中又因各自的出发点,宗旨,原则不尽相同,在某些方面又不尽协调,相对于道德教育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属于基础层次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要求个体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处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这与道德教育中追求理想,顽强拼搏似乎背道而驰,而道德规范要求个体服从于整体,具有高度的约束性,又使个体的需求,欲望和情感得不到宣泄,从而引发心理健康问题,道德教育有明确的价值导向,而心理咨询却保持价值中立;道德教育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心理咨询则着眼于个体的自然属性,道德教育遵循公开原则,而心理咨询却要遵循保密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在对道德教育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又有可能阻碍道德品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心理健康观的审视与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心理健康观存在定义空泛主观、标准逻辑对立及相对性、内容系统性差等局限。通过揭示心理所指及健康本质揭示心理健康的本质是心理系统的和谐;通过分析标准的特性提出了分析心理健康标准,分别是心理和谐的整体性、积极性、动态性和持续性;依据心理所指提出心理健康包含个体内部心理系统的和谐和外部心理系统的和谐,其中前者包括意识层次的和谐、心理过程的和谐、个性心理的和谐,后者包括个体与他人的和谐、个体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个体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