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地高中西藏插班生是内地西藏办学择优插班模式之一,为西藏输送了人才,但现阶段,西藏生的教学与管理工作还存在师资保障、学生学习、生活适应、被动特殊化等问题,亟需从国家政策、学校保障和学生适应等层面采取措施,进一步完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吴武典、庄明贞、黄玉贞编制的《学生在校生活状况问卷》和自编的《脑瘫学生学校支持系统问卷》对小学阶段脑瘫学生学校适应、学校支持系统的现状进行调查,对脑瘫学生的学校适应现状、学校支持系统现状、学校适应与学校支持系统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脑瘫学生学校适应与学校支持系统之间的多个维度都显著相关;脑瘫学生所获得的学校支持越高,其学校适应随之越好;脑瘫学生学校支持系统中环境支持、教师支持、同伴支持、考评支持能显著影响学校适应总体。  相似文献   

3.
运用学校适应问卷对2 956名小五到高三的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学生学校适应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生源地差异:女生在生理、人际适应方面好于男生,而在学习、社会适应方面不如男生;农村学生在生理适应方面显著好于城市学生,而在情绪、社会和生活适应方面均显著差于城市学生。2.学校适应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总体看,小学生学校适应能力最好,高中生相对最差。3.家庭经济收入与学生学校适应的关系显著,家庭经济收入越高,适应状况越好。4.与父母共同生活的学生学校适应状况最好,而与父亲共同生活的学生相对最差。  相似文献   

4.
刘逢庆 《西藏教育》2012,(10):52-54
内地西藏学校学生11、12岁就远离父母,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求学。他们虽具有一般学生的普遍性,但他们长达三或四年甚至是七年在内地学习,缺乏亲情的呵护,独立面对学习与生活,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具有与一般内地汉族学生不同的行为特点。面对内地西藏学校这个特殊教育群体,我们究竟如何实施教学?  相似文献   

5.
为考查高一新生的学校适应状况,本研究采用吴武典编制的《学生在校生活状况问卷》和《高一新生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对山东省章丘市五所普通高中547名高一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高一新生的学校适应总体较好,常规适应表现最好,自我适应表现最差;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在适应总分及课业适应、常规适应、同学关系适应上要好于男生,男生在自我适应上好于女生;重点学校的学生的学校适应总体水平显著好于非重点校的学生;非住校生的学校适应总体水平好于住校生;学生对班级学习环境评价较高,其学校适应状况也较好;学习成绩为下游的高一新生的学校适应最差。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为例,对在校的2016、2017、2018三个年级的129名内地西藏中职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分析得出内地西藏中职班学生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内地西藏中职班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7.
学校适应是指学生在学校背景下愉快地参与学校活动并获得学业成功的状况,它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学校环境通过硬环境和软环境对中小学生学校适应的各指标(学业适应、关系适应和行为适应)产生重要影响。学校环境建设应在保障硬环境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改善软环境建设;创造利于学生发展的学校氛围;营造积极、健康的班级环境;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从而让学生达到良好的学校适应。  相似文献   

8.
本为以福州黎明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大二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高职生学校适应状况,探讨其现状和影响因素,并对提高高职生的学校适应提出几点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采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北京市一所内地西藏班学校的两名西藏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深入访谈和观察,力图走进西藏散插生的生活世界,了解他们与远在家乡的亲人、藏族同学和同乡、内地校里的汉族同学、汉族教师之间的交往互动及文化体验,探索西藏生在内地学校的社会网络构建,并以民族志的方式将他们的日常行为及其背后的实践逻辑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中西部地区三省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调查表明,当前寄宿制学校学生的不适应主要表现为:低龄学生消极适应突出;学习任务重、生活单调;自我适应能力不强;学校归属感缺失等。农村寄宿制学校应在政府增拨教育经费的基础上,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进家校合作,从而使学生快乐健康地发展,更好地适应寄宿学校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能力对于大学生活和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辅以行为观察,针对新生入校六个月后的学校适应状况展开调查,从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七个方面对护理专业新生在校的适应情况进行调查,并运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护理新生的整体适应水平中等偏上,护理女生的适应水平明显地高于护理男生的适应水平。学生的不适应情况主要反映在学习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和对学校的满意度方面。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中学新生学校适应状况调查问卷》,对1720名初中和高中一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28.6%的学生存在比较明显的学校适应不良,9.7%的学生对新的学校生活“很不适应”;新生的学校适应状况存在群体差异,其学校适应能力与他们遇到困难或遭受挫折时采用的应对方式、拥有的社会支持以及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存在显著相关。对此,本文提出五点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社会对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关注,从学校层面促进随迁子女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考察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现状,分析学校层面特征对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城缜儿童相比,随迁子女的学校适应较差,表现形式更加隐蔽,且极端个体更多。学校因素能够解释随迁子女学校适应得分变异的14.26%。在学校层面,学校硬件设施、人力资源和管理水平等因素对随迁子女的学校适应具有正向影响,而学校外地学生比例、班级规模则具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大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实现学校适应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采用自编量表对74602名大学生进行学校适应的调查发现,学习适应和就业自信是大学生学校适应最为困难的两个维度,不同类别的大学生其学校适应水平呈现出显著不同,其中大二学生、理学类学生的学校适应需要得到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自编学校适应状况及适应策略调查问卷对147名初一和高一民营企业家子女的学校适应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民营企业家子女的学习适应和身心症状适应水平相对较低;(2)年级、性别和父母离异情况显著影响民营企业家子女的学校适应情况:高一学生的学习适应水平显著低于初一学生;女生的身心症状和学习适应水平显著低于男生;离异家庭子女的学习适应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家庭子女;(3)整合策略和分离策略与适应状况均存在显著相关,且适应不良学生更倾向于采用分离策略。最后,针对民营企业家子女的学校适应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教育与引导对策。  相似文献   

16.
<正>适应和发展是人生每个阶段都可能面临的任务,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能力。学校适应不良在中小学生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据统计,约有7%~12%的学生有严重的适应不良,主要表现为适应学校环境的能力弱,不能通过积极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心理,使其符合学校规范,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不能愉快地参与学校生活,无法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学校适应不良不仅会  相似文献   

17.
课堂环境是近几十年的研究热点,课堂环境对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也逐步走入研究者的视野。近几年对于课堂环境对于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方面主要集中在课堂环境对于学生的同伴关系适应、学习适应、行为适应等方面。在今后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应在学校适应的研究维度、课堂环境的分析层面、研究的深度、研究对象的范围等方面多加注意。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大学生学校适应的现状,采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安徽省四所高校3340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内容涵盖性别、专业、年级、来源地、学校类型五个方面的适应比较.研究显示,整体上大学生的适应水平除了在情绪适应维度上较好外,其他维度上均处于较差水平;男生除了在情绪适应和自我适应方面外,其他均显著低于女生;理工类学生的适应能力显著高于文史类学生;大学生适应状况随年级升高成倒"V"字型趋势;来自大城市大学生的总体适应状况处于较好水平,而其他类型来源地大学生适应状况处于较差水平;医学院校学生的适应能力处于较好水平,其次是理工院校、师范院校和农学院校.  相似文献   

19.
与内地"新疆高中班"迥异的是,内地高校"新疆班"学生数量相对偏少,但思想却异常活跃,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在"疆俗楼兰文化"的浸润和牵引下,构建起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化交际圈",族群"自我辨识"意识凸显。如何才能打破地域文化的局限,增强"新疆班"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使他们尽快融入内地高校学习、生活环境,是值得慎思的议题。文章通过对安徽高校"新疆班"学生在皖文化适应现状的调查和分析,从加强教学的视角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适应寄宿制学校的文化生活是其取得良好教育效果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因此,处理好寄宿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是提高学生的校园文化适应性、办好寄宿制学校的重要方面。从研究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文化适应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学生校园文化适应的具体类型,并从文化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学生自我意识培养等方面探讨了寄宿生校园文化适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