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8 毫秒
1.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不是东南风,都我的歌我的歌……”这首《黄土高坡》仿佛将我们带到了大风狂舞、黄沙滚滚的黄土高原。由于风水和干旱,在现代人眼中,黄土高原是物产匮乏、土地贫瘠的荒草区。黄土高原在历史上是不是一直就是这么荒凉贫瘠?它过去空间是什么样的自然景观?后来又发生了哪些变化?最近,科学家利用植物“孢粉文字”技术,终于破译出了黄土高原的历史变迁,还原出黄土高原的“变脸”过程。  相似文献   

2.
胡祝娟 《教师》2013,(30):12-12
学习了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我觉得“脆弱”这个词很有拟人色彩,是否可以把这个作为一个思想教育的突破口呢?我决定在学生理解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脆弱的人”有什么样的表现,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样的人?有学生讲:“脆弱的人很难从悲伤情绪中走出来”“脆弱的人需要保护”……在本课的结尾,我给学生展示了一系列改造后的黄土高原面貌,再和昔日沟壑纵横、千疮百孔的黄土高原作了鲜明对比,学生的表情也从惊奇到喜悦不断变化着。  相似文献   

3.
有趣的标点     
冯秀兰 《辅导员》2010,(23):15-16
前不久,彩云之南“红土乐园”的舞蹈兔转学来到黄土高原上的“标点王国”的学堂里学习。顽皮的舞蹈兔在这个新学堂里,与热情大方的同学之间,发生了许多新鲜事。究竟是些什么样的事情,你想知道吗?  相似文献   

4.
范宽《溪山行旅图》的山石、树木基本构架是源于秦岭,从描绘的山石肌理特征看,又是黄土高原崖壁坚实而粗砺的质感。也就是说范宽采用秦岭山石结构,用黄土高原山崖质感的皴法,把秦岭山体的雄强与黄土高原山峦的浑厚感觉结合起来,创造出了“峰峦浑厚,热状雄强”的山水画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5.
文言文教什么呢?顾名思义,一个是“言”,一个就是“文”.文言文教学能不能体现出它应该有的内涵?体现它本身的教学规律?如何处理好“言”与“文”的关系?“文”和“言”怎样有机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出租车驶出银川市,向西。太阳刚露头,路边的白杨树整齐地排列着伸向远方。司机指着前方一排褐色的山脉说:“那是贺兰山。”黄土地的尽端,碧蓝明空下,那段矮墙般的东西就是岳飞想要马踏的贺兰山?“这么低?”“低?咱们离它远。我们这儿空气干净,能见度高,望山跑死马!”果然,汽车一路向前开着,贺兰山一路向后“退”着,像是浮在天边。“野旷天低树”一点也不假,无垠的黄土高原上,连山都显得低了。向西,汽车直奔西夏王陵之首———元昊陵墓。贺兰山终于近了,座座山峰脊如刀,尖如锥,坚实冷峻,如同钢铁铸就。“这山上怎么没有…  相似文献   

7.
《治黄科技信息》2004,(3):12-13
在2004年5月14日在甘肃西峰召开的“模型黄土高原”建设及监测工作会议上获悉,黄河上中游管理局为了加快“模型黄河”建设步伐,正式启动“模型黄土高原”建设工作,是按照水利部批复的《“模型黄河”工程规划》总体要求,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发源于西北的黄河流域、黄土高原、黄色是帝王之色,是中国的“国色”。黄河雄浑壮美,黄土高原苍茫粗犷。  相似文献   

9.
《白杨礼赞》中黄土高原风光的描写,决非闲笔,恰是作者的匠心所在,我们应细心揣摩、玩赏其中的佳处。设置背景。黄土高原,“无边无垠,坦荡如砥”——地势“雄壮”;“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色彩绚丽。“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是伟大祖国悠久历史与壮丽河山的象征,那“和风吹送,翻起一轮一轮的绿波”的“麦浪”,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与其说黄土高原孕育了白杨树,不如说伟大的民族孕育了白杨树。白杨树不是象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吗?正是坚强的民族,滋育了不屈的  相似文献   

10.
化学用语是描述化学变化最简洁的化学语言。因此对化学用语的理解和运用是构成化学解题能力的基础。主要是通过训练熟记各种“式”、“符号”的写法和意义,能判断出题给“式”、“符号”是否正确?为什么错了?应如何改正?书写的规律是什么?  相似文献   

11.
玻璃窗上的“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房间窗玻璃液化而成的小水滴.那么,“汗”出在房内的玻璃一面还是房外的一面呢?一定出在房内的一面吗?答案是:不一定!  相似文献   

12.
有一则题为《采访》的小故事是这么说的: 一女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一枚铜牌,有记者采访她:“你觉得你发挥出水平没有?”运动员满怀喜悦之情,连声说:“发挥了,不发挥出水平怎能获得铜牌?”记者接着问:“获得铜牌,你有什么感想?”运动员依旧兴奋地说,“非常高兴”。“  相似文献   

13.
来建平 《青海教育》2003,(10):37-38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安塞腰鼓》正是以诗载情,达到了“情”、“辞”、“文”、“理”的完美统一,创造出雄浑刚健、野性大气的意蕴美,也创造出阳刚火烈、酣畅淋漓的形象美。《安塞腰鼓》是刘成章的散文名篇,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这一曲腰鼓擂出了黄土高原人生命中潜在的能量的萌动与爆发,是一曲生命和力量的礼赞。  相似文献   

14.
怀念篱笆     
怀念篱笆是从读到“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这个句子开始的。 在现在这个水泥浇筑的世界里,我们已见不到篱笆的身影,每当我在心里试图勾勒出它的轮廓时,都不得不再到古书中去寻觅它的踪影。是“东篱把酒黄昏后”这般凄凉无助么?是“篱外黄花菊对谁”这般思念故人么?是“紫艳半开篱菊静”这般伤感人生么?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听一位老师讲《白杨礼赞》。老师看上去像孩子们的大姐姐,大概刚从大学毕业吧,其形象和话语都有很强的亲和力,说话的声音“如鸣环”,很悦耳。孩子们的配合似乎也很默契。你听——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老师把“不平凡”三个字咬得重重的,说道:这是本文的文眼。为什么作者先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呢?孩子们的手臂齐刷刷地举起来:那是白杨树赖以生存的环境,这样写就突出白杨树生长的“景美”。老师点点头,笑得很灿烂。那为什么要描写白杨树的干、枝、叶、皮?表现白杨树的“形美” !同样是手臂高举,对答如流。老…  相似文献   

16.
张黎 《四川教育》2010,(9):12-12
作为“80后”,作为一名教书才三个月就被拉来当班主任的新教师,我面对的几乎是清一色的“90后”学生。“80后”老师遇到“90后”学生,碰出的是什么呢?是警察与小偷的战斗?是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的战斗?还是寻求和谐的一个过程呢?二者PK,我有失落的困惑,也有收获的喜悦,更多的却是在“碰撞”中的成长。  相似文献   

17.
2008年10月初的一天.我走进南京市实验幼儿园大班活动室,见到教师和孩子们正在热烈讨论“神七飞天”的情景。孩子们还提出了诸如“火箭是怎么发射的”“宇航员在飞船里吃什么?怎么吃?怎么喝水?怎么睡”“为什么要出舱”“火箭为什么要分离”等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叶子的自述     
6月25日 星期日 “叽叽叽……”“树爷爷那是什么声音?”“是小鸟的叫声呀!”“嘀嘀嗒嗒嘀嗒……”“树爷爷那是什么声音啊?”“是春雨姑娘在叫你呢。”我再也忍不住了,拼命往出钻,“啊多美的世界呀!”  相似文献   

19.
“你听我说了没?”“我刚才不是告诉你把外套拿上吗?”“喂.外面很冷的……”类似这样的对话经常发生在父母和几岁大的孩子之间。似乎对大人跟他们说的一切,孩子们都充耳不闻,或者是左耳进右耳出。是这样吗?  相似文献   

20.
何谓诗?众说纷纭。但文字简练,承载量大,即文字上的“挂一漏万”应该是诗的基本特点。读者,可以根据“漏万”之后的文字,再溶进自我,品味出巨大的丰富的具有个性特色彩的内容和情韵来,即“据一初万”,也应是解诗的不二法门。如何“据一补万”?读者可不可以补出不同的“万”来?这一问题争论不休,没有成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