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教师角色认同是师范生专业成长的主要问题之一。培育师范生的教师角色认同有利于促进师范生的专业成长、职前教师教育质量的提升和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职前教师教育应通过教师职业价值观教育、教师职业情感培养、开发隐性课程、开展教育实践体验活动和利用优秀教师榜样等形式培育师范生的教师角色认同。  相似文献   

2.
教师角色认同是师范生专业成长的主要问题之一。培育师范生的教师角色认同有利于促进师范生的专业成长、职前教师教育质量的提升和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职前教师教育应通过教师职业价值观教育、教师职业情感培养、开发隐性课程、开展教育实践体验活动和利用优秀教师榜样等形式培育师范生的教师角色认同。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职业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与人才需求结构升级。职教师范生被视为未来职业教育的后备军,加强职教师范生数字素养培育是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策略。职教师范生数字素养培育价值理念的立足点可以满足数字经济时代人才需求,可以赋能职教师范生教师专业化发展,并能助力职教师范生培养迈向高质量。然而,当前职教师范生数字素养培育还存在职教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理念脱嵌,数字素养培育课程体系不健全,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渠道脱耦等实然困境,这制约了职教师范生数字素养培育实效的提升。为此,应明确目标导向,扎实推进教师队伍数字素养提升;突破时空阻隔,拓展数字技术教学空间环境;加强协同育人,建立共同体长效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我国职教教师素质提高政策侧重于教师的职后培训,职教教师的职前培养成为政策领域的一个盲点.从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视角看,教师的专业知能必须经过系统而长期的专业训练才能养成.而职教师资培训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使得试图依靠短期培训实现教师质量整体提升的职教政策遭遇"瓶颈".我国职教教师素质提高政策必须从注重职后培训向注重职前培养转轨.  相似文献   

5.
技术实践性知识和教育实践性知识是职教教师专业素养的综合承载体。研究分析了实践性知识建构的两个基本条件——实践与反思,揭示了职教师范生双实践性知识建构遭遇的现实困境及困境出现的原因,提出了化解职教师范生双实践性知识建构困境的策略:为职技高师院校的发展予以经济和政策上的扶持,以加强完善校内和校外双实训基地建设;培育有职教师范特色的校园文化,提升职教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激发双实践性知识建构的强烈动机;大力发展研究生层次的职教教师教育,构建实践导向的职教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为职教师范生建构双实践性知识提供充裕的时间保障、课程保障以及充分的实践和反思机会。  相似文献   

6.
教师培养现状难已满足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的要求。针对现存职教教师培养的问题,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本文对中国职教发展的教师培养框架提出积极设想,通过对入职前认证环节、入职见习环节和后续培训环节的构想,本文试图构建出职业院校教师培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7.
职教师范教育是职教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需要明晰职教师范生的角色定位,仔细分析职教教师的专业化结构,从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等方面开展职前职教教师的专业化培养活动.  相似文献   

8.
职前教师教育(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是教师培养的重要工作范畴,其根本目的在于为教育系统提供和培养合格的教师队伍。在我国,通常把职前教师称之为师范生,并主要由师范院校来承担培养工作。在信息化背景下,职前教师教育受到了世界各国教育部门的普遍重视。通过分析世界各国在职前教师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发展,将有助于探讨我国职前教师教育的信息化发展方向和策略。  相似文献   

9.
王莲 《现代教育》2012,(Z1):50-51
新任教师指入职两年内的新手教师,他们面临一系列困境,如角色转换、知识转型、观念冲突等。要度过这些困境,职前教师教育阶段应通过案例教学等方式让师范生提前做好入职准备;入职教师教育应通过新任教师入门指导等方式让新任教师认识到困境的原因并加以克服。  相似文献   

10.
王莲 《现代教育》2012,(2):50-51
新任教师指入职两年内的新手教师,他们面临一系列困境,如角色转换、知识转型、观念冲突等。要度过这些困境,职前教师教育阶段应通过案例教学等方式让师范生提前做好入职准备;入职教师教育应通过新任教师入门指导等方式让新任教师认识到困境的原因并加以克服。  相似文献   

11.
"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是师范院校实施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将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融合互通的具体表现,不但有利于解决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缓解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实践水平,提升毕业生从业素质,而且也有利于推进高校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实现师范院校、师范生、基础教育与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多方共赢。文章就"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的内涵、理论基础、发展历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和如何实施等作了系统、全面的探讨,以期为师范院校实施"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2.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通过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梳理发现,政策愈发关注“双师型”教师队伍内涵提升,同时也存在教师培养不足、在职教师学历提升遇到瓶颈、高技能人才进入职业院校路径不畅等困境。为此,应建设开放型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吸引应用型高校加入职教教师培养体系,为在职教师学历提升及高技能人才进入职教教师队伍打开通道,通过产教融合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3.
<正>(一)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涵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既需要切实提高职前教师培养质量,严把新入职教师质量关,更需要重视在职教师素质能力的有效提升。只有1580万在职教师的全员素质得到了发展,  相似文献   

14.
“优师计划”是强化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定向培养的重要举措,为建设高质量中小学教师队伍并从源头上改善教师队伍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然而,“优师计划”在实施推进中面临人事管理制度不完善、招生计划与培养院校规模有待扩大、师范生内生动力缺失、师范生缺乏扎根农村意愿与决心及职后发展不顺畅等诸多问题与挑战。本文从“高校、政府、中小学及教师发展机构”四方联动协同培养的价值分析入手,剖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探索“U-G-S-T”四位一体协同培养的优化路径:以高校为引领,创新协同培养机制;以政府为主导,优化协同培养路径;以中小学为参与,构建“城乡双实践”协同教育培养模式;以教师发展机构为助推,构建“职前培养—职后支持”一体渗透协同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5.
完善职教教师准入制度是我国职教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保障.由于缺乏相应标准,我国职教教师准入制度一直存在师资培养缺乏统一规范、师资认定缺乏明晰依据、师资选聘缺乏严格门槛等问题.建设分层分类的标准体系和以"双师素质"为导向的标准建设是当前我国职教教师准入制度改革的新动向.通过对澳大利亚教师准入制度的分析,探索总结出其成功经验在于构建了完善翔实的职教教师标准体系并依照标准严格把关职教教师准入.鉴于此,我国职业教育需研制全国性的职教教师入职标准,并以入职标准统领职教教师准入制度,开展基于标准的职教师资培养、资格认证和师资选聘,实现教、评、选统一.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幼儿家长、幼儿园园长、幼儿教育男教师、学前教育专业男学生四个层面的调查研究,分析幼儿教育男教师入职初期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深层次挖掘他们的心理状态。为使幼儿教育男教师更好适应入职初期工作,提出管理策略:在幼儿教育男教师入职前,从招生方式、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创新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培养,探索既符合幼儿园需求,又适宜男性身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幼儿教育男教师入职后,加强组织领导责任落实,制订切实可行的男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建立健全有效的男教师队伍管理与服务机制,切实保证男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条件投入。  相似文献   

17.
初任教师入职教育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其角色意识和适应能力,关系到中小学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我国中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教育体系尚未健全,入职教育发展相对缓慢。分析初任教师入职教育的现实困境,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的入职教育对策,促进初任教师顺利完成由学生到合格教师的角色转换,推动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何燕林 《福建教育》2022,(7):32-33+56
<正>不知不觉间,笔者自师范大学毕业到中学任教的时间已超过二十年。工作前几年,笔者常思考:自己作为师范生在大学期间所受的教育和训练,与当时中学对教师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的要求是否有许多不匹配之处。审视课程改革背景下一届又一届新教师入职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笔者深感师范生职前培养的重要性以及改进师范生职前培养机制的迫切性。笔者以为,一个师范生在正式入职前就应该成为适合岗位需求的教师,而非入职后经过各级各类培训才逐渐成为适合岗位需求的教师。  相似文献   

19.
教师隐喻既是教师形象的理想化和形象化的体现,也反映了社会对教师的认知和要求。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人们接触到的教师形象更加具有多元性,这对师范生和青年教师的教师形象的培养和塑造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旨在从认知的角度分析教师隐喻,并将其运用于师范生的入职前和入职后的教师形象教育中,以期培养更加合格优秀的教师。  相似文献   

20.
德国职教师范生大学毕业后要完成一个为期一年到两年的见习培训,见习结束后,见习生要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方可取得执教资格,从而成为正式教师.见习培训属于德国职教师资培养的第二阶段,此阶段以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而结束.国内关于德国教师见习培训和第二次国家考试制度的研究比较少,但这种见习制度对我国职教师资的培养,尤其针对我国职教师资入职前普遍存在缺乏教学经验的现状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