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6 毫秒
1.
关于县域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区域差异的原因许多学者的见解各不相同.本文通过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实证分析了江苏省南通市和苏州市下属的十个县级市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的原因,得出由第二、第三产业以及非农产业的发展引起的农村非农劳动力的转移能力以及农村基础生产条件的差距是引起这十个县级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最后本文基于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的结果,提出了如何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劳动力在农业与非农部门间的再配置,是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市化的关键。中国以户籍制度为代表的制度性壁垒,不仅增加了劳动力的迁移成本,而且使目前中国式的经济社会转型具有独特的"转轨含义"。通过把制度约束加入规范的劳动力流动模型,分析表明以户籍制度为代表的制度性壁垒会显著的阻碍城乡劳动力的流动,加大城乡收入差距,并对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的积累产生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的李嘉图模型和H-O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技术赶超的概念,建立一个贸易和收入分配的一般均衡模型,从技术赶超的角度解释对外贸易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通过实证检验发现我国贸易结构的变化扩大了收入差距,这种结构变化主要是通过技术赶超实现的,技能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和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等因素也对我国收入差距扩大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不断提高,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却在不断扩大。文章分析了目前农村劳动力流动没有缩小反而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象和原因,提出只有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使农村教育和人力资本投资持续发展,才能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5.
按照传统经济理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是,现实情况却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规模和城乡收入差距同时扩大。以往的研究往往只做了定性的研究,运用规范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二者进行了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劳动力流动规模和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并且估计出城乡收入差距对劳动力流动规模的弹性是0.0377。城乡收入差距是促成劳动力流动的格兰杰成因,但反之却不成立。  相似文献   

6.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也伴随着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这表现在地区间、行业间、城乡间等几个方面。收入差距的扩大一定程度上将影响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对这个问题加以研究。本文分析了中国居民收入扩大的表现、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经济发展、结构变革和体制变迁等方面对收入分配变动的趋势作了简要的理论分析,揭示了转型时期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一般性原因。同时又进一步从税收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城乡和地区收入差距过大的特殊原因。作者认为,在相对过剩经济的条件下,收入差距过大不利于扩大内需和启动经济增长。国家的有关政策应根据当前实际进行调整,重点是均衡城乡税负,鼓励劳动力的流动,实行“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区域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8.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存在和人均收入增长相对速度的不均衡,必然会对和谐社会建设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所以必须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通过对原因的分析,明确对策,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9.
<正> 根据我们对全省28个市、县的2400农户连续五年的跟踪调查表明: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户收入差距在拉大,文化素质低的农户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在对2400个农户劳动力文化素质调查中,1987年家庭主要劳动力文化程度为小学以下(含小学)的农户占28.5%。这部分农户自实行家庭承包以后,适应不了以户为单位发展商品生产,因此,家庭收入增长速度缓慢。其中家庭主要劳动力为文盲半文盲的农户实际收入水平在下降,他们与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户间的差距逐步拉大。1983年家庭主要劳力为文盲半文盲农户人均收入为371.89元,而主要劳力是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户人均收入为418.55  相似文献   

10.
劳动力市场分割下大学生就业偏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一大社会问题。调查发现大学毕业生就业有明显的部门偏好和地区偏好。针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特点,运用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模型对大学生就业进行分析,认为地区间收入差距相对悬殊、转换工作的成本较高、社会保障差异巨大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偏好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要缓解大学生就业难,改变大学生的就业偏好,就必须逐步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  相似文献   

11.
新经济地理学为研究劳动力空间流动对区域差距的影响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有关劳动力流动、产业集聚与地区差距的理论模型和经验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新经济地理学在解释中国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差距现象中存在着的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国际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初期,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越快,越易引发尖锐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对社会稳定和经济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于是,政府提出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方针。有关人力资本积累的研究,总是与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相关联。事实上,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社会公平三者之间是一个关联整体,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对社会公平产生的影响正是通过教育投资收益规律进而拉大城乡收入差距这一机制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论资本自由流动下的劳动力市场结构对收入集中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资本自由流动和劳动力市场刚性的假设前提下,建立一个开放经济下不同的劳动力市场结构的一般动态均衡模型,对集体议价工资率和完全竞争性工资率进行比较分析,说明全球资本整合对工资和福利的影响主要依赖于相关国家的劳动力市场结构。在完全资本市场条件下,尽管劳动力市场结构不同,资本和收入的集中总是存在。然而,不同的劳动力市场结构却成为工资收入趋同的阻碍因素,表现为较低的工资率和国际资本流入。  相似文献   

14.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流动是由于产业间收入的差异的刺激而造成劳动者对高收入的向往和行为取向,与农村劳动力的剩余状况没有直接关联;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由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一部分劳动者被排挤出劳动岗位成为闲置的劳动者需要转移到其他行业;对此理论和实践都足以证明两者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澄清两者关系的目的在于引起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的高度重视,而不能被自发形成的农工潮现象所迷惑,从而切实制定相应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  相似文献   

15.
采用以人口为权重的泰尔L指数,对2001-2018年中部6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差异呈上升趋势,各省份内部经济差异是中部地区经济差异的主要组成部分;安徽省经济差异较大,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省内经济差异呈明显上升趋势,山西省和江西省省内经济差异较小,且变化幅度不大。在此基础上,从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两个角度进行了原因分析,并为缩小中部地区经济差异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方法:利用2004-2008年度我国31个省份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和旅游业的面板数据,选取中国各地区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作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目的:研究各地区旅游服务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结论:我国各地区的资本存量、劳动力投入、人力资本和各地区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对我国的经济增长都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用人均GDP的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σ系数及经济增长率的标准差分别测算了1999年至2007年西部地区12省内部经济发展的总体差异,发现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内部差距逐渐拉大,这不但表现在西部12省(市、区)的总体差异,而且表现在地理位置相近的西南地区各省份之间、西北地区各省份之间,以及收入水平相当的高收入省份之间、低收入省份之间。借用马尔可夫链方法考察单个省份的经济发展行为变化,发现西部地区已经形成了两个分别向高水平和低水平演进的趋同集团,且稳定性很高。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作用路径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既可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也可能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基于2003、2005和2007年城市面板数据的估计结果显示:在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起到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在中期阶段,由于城市房地产价格客观上促使较富裕的农民首先转变成为城市居民,从而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虽然城市化后期城乡收入比不大,但是由于城市居民的高收入水平,城乡收入绝对差距却很悬殊。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渐进式的市场化改革以及区域差距日益扩大的现实背景下,通过引入专业化分工和交易成本的概念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超边际分析,证明了两个地区不同的交易效率演进路径是形成地区间人均真实收入盖距发展变化的主要根源.因而,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改善中西部地区制度创新和商业交易环境,对于缩小我国区域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