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考察了英国教育技术互用性标准中心(CETIS)通过支持国家项目(即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和高等教育委员会的英国开放教育资源试点项目,详见http://www.jisc.ae.uk/oer),以促进发布开放教育资源方面的经验,并探索了如何让我们的支持模式对其他相关项目有所启发,并能改编用于鼓励开放课件运动的可持续性技术支持网络。作为一个涵盖英国众多大学的国家层面的创新举措,众多开放教育资源提供者参与了英国开放教育资源(UKOER),这包括个别教育者、学科联合体和机构。考虑到这种多样性,从一开始我们就意识到没有任何一种技术解决方案能适合所有的项目。因此,也没有委托专门的工具、描述性标准、交流或分发机制(除要求所有制作的资源应该放在国家学习资源库中外,详见http://jorum.ae.uk)。为了支持这一项目,我们引导采取不同的方法和形成不同的社群,也许在支持发布开放教育资源方面,任何类似的跨机构创新都将会面临相似的问题。我们的项目支持方法已从具体的细节问题发展到提供基本的支持原则,从而预测其他问题,并推动最佳实践。我们的做法是:通过会议上的技术汇报和讨论机会,以及在博客上发帖,激发讨论;通过技术评论讨论,并记录针对这些公布在网上的讨论的总结性内容,从而调查个别项目的技术选择;针对通过以上方式所发现的问题,以及项目博客上凸显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反馈。考虑到如何使这一方法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应用,我们也反思了这种公开的工作模式所面临的挑战、这一方法的开支、适应性,以及我们所认为的其在支持开放教育资源管理和传播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英国开放大学的开放学习项目(Open Leam)自2006年10月发布以来,已经有800万独立IP访问者.其中80%是新增访问用户.且累计有1.3万用户注册了开放大学的课程。英国开放大学是英国首个大规模免费开放共享教育资源的高校。一直以来,英国开放大学都是新技术应用的先驱。它与BBC合作建设优质视频资源,在iTunes上建立开放大学频道。该资源目前已经有1200万下载量。在Facebook上有2万的追随者。  相似文献   

3.
世界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与中国开放大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启动开放式课件以来,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已经经历了近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各国政府和高等教育院校、学界人士以及大众群体在理解、应用开放教育资源(OER)的过程中对OER所产生的促进知识共享、减少教育成本、增强创新能力、发展合作精神等核心要素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产生了创建、发展OER,努力投身于OER运动的强大动力。在推进OER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世界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共享的美好前景和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本文将回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为促进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以国际视角观测国际组织在推进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时基于"超越开放教育资源社区:发展政策,并重视能力构建"的思路,结合中国开放大学未来的建设,提出国家开放大学在搭建终身学习平台的过程中,要首先形成国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国际合作,通过参与世界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发展构建和分享知识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4.
作为非洲的一个大国,尼日利亚在宏观经济发展、人口和高等教育发展等情况均与中国有共同之处。作为尼日利亚国内远程开放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研究尼日利亚国家开放大学的教学模式对于把握该国远程开放教育的总体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价值。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其成就主要是归功于其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与国内远程开放教育事业发展和国际远程开放教育事业新趋势是紧密联系的。本文对尼日利亚国家开放大学近年来教学模式发展的三个方面新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个呼吁开放、共享的时代,开放与共享的思想已经渗透各个领域,例如,计算机领域出现了开源软件,教育领域出现了开放教育资源。自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创性地提出开放教育课件以来,开放教育资源迅速在全球推广开来,并形成了一场运动,很多国际组织、国家和大学都纷纷参与到这场运动中。英国开放大学的Openlearn项目等都被认为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先行者,这些都是大学层面的开放教育资源实践,同时很多国家的政府也意识到开放教育资源的重要性,从国家层面力推开放教育资源,如中国的精品课程、英国开放教育资源(UKOER)项目等。  相似文献   

6.
赖斯大学:挑战传统教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启动于1999年的赖斯大学(Rice University)开放教育资源项目——Connexions(http://cnx.org/)以其不同凡响的开放共建理念,在众多的开放教育资源项目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7.
当前,广播电视大学正在向开放大学转型的进程中,进一步推进课程类型和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开放,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是办好开放大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于2000-2011年开展的课程开放试点为例,总结其基本经验和困扰的问题,同时通过对21世纪以来席卷全球的大学课程开放现象进行分析,特别是对可能导致高等教育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发生深刻变革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典型案例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当前全球大学课程开放的趋势与走向,并提出开放大学进一步做好课程开放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自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对国际社会宣布推行开放课件(OCW:OpenCourseware)以来,越来越多的大学创建了开放教育资源(OER)项目,很多OER项目创立之初是受外来资金的支持,当项目周期临近或者结束的时候,大学OER是否具有长期的可持续性是很多项目也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本身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聚焦OER项目可持续性,主要是关注大学开放教育资源项目能否实现资金的自给自足和成本的自我补偿。美国杨百翰大学实证研究回答了三个问题:自主学习项目的课程转化为开放教育资源的成本如何?开放教育资源对付费学习项目产生怎样的影响?如果这种影响是积极的,是否足够支持在自主学习项目中维持一个开放教育资源项目?研究结果有力地说明,杨百翰大学自主学习项目转向开放共享模式后在财政上是可以实现自给的。杨百翰大学自主学习项目的OER试点课程提供了一个积极的结论,那就是开放教育资源提供机构可以实现自我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满足了向全社会免费开放课程、提供公共产品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质量是开放教育资源的生命线,针对目前开放教育资源项目过度重视发展规模而忽视质量保证的问题,该文以英国开放大学OpenLearn项目为研究对象,从资源建设过程的质量控制、学习者参与资源建设、更新和质量监控、内部审查评估和外部监督体系三方面探讨了英国开放学习项目的质量保证体系.英国开放学习项目的质量保证体系对构建我国国家精品开放课程质量保证体系的启示在于:建立精品开放课程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完善课程发布流程与反馈机制、建立一套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审体系、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建立适合精品开放课程发展的版权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0.
国家精品课程项目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项目,旨在通过开放教育资源建设提升本科教学质量。西方研究者普遍认为,国家精品课程是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项目(简称MIT OCW)启发的一种开放课程形式。本文以中国国家精品课程项目为研究主题,围绕项目的目标、运作实施、发展历程、启动背景、与MIT OCW的联系和差异等问题,采用文献研究、正式访谈、非正式交流等研究方法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聚焦研究问题。论文提出基于开放教育资源的目的进行分类,将开放教育资源实践模式分为转变性的建设、直接使用、重新使用和公开/咨询四种类型,并利用这一分析框架讨论了中国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和MIT OCW项目的异同。文章认为,国家精品课程项目是中国独立应对国内挑战的决策,而不是引进的开放课程模式;中国和北美地区对大学教学的认识非常不同,中国高等教育既借鉴了历史上法国重教学和德国重研究的大学模式,又结合了利用"榜样"、注重团队建设提升质量的传统。这使得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具有独特的体制优势,与其他开放教育资源项目相区别,而且难以在北美地区执行,但这也有助于启发我们重新思考北美的大学教学及其改革。  相似文献   

11.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国家开放大学被确定为“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试点单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开放大学承担着参与“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全新历史使命。本文将解析英美开放大学招生开放成功经验和国家开放大学招生工作环节,探索国家开放大学的“招生开放”。  相似文献   

12.
2012年国家开放大学的挂牌成立标志着中国远程教育发展步入了新的征程。作为中国远程教育领域的先驱,开放大学亟需探索吸收新型多媒体教学理念及手段。新兴出现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开辟了远程教育在线课程的新的发展思路,其多元化的学习支持,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全球共享,新颖的翻转课堂模式及独立运营的MOOC平台体系都值得开放大学思考与学习。  相似文献   

13.
解读开放课程资源共享建设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5月开始,《中国教育网络》杂志陆续介绍了国外几所大学富有特色的开放教育资源项目(OER,Open Education Resource)。本文以国外开放课程资源运动的多个典型案例为背景,从资源的提供者、课程资源、技术和政策的角度分析当前全球高校优质开放课程资源的共享建设现状和机制。  相似文献   

14.
基于资源的学习日趋成熟,网络开放教育资源也不断丰富,例如:国内的各级精品课程、国外各著名大学的开放课程等。至2007年底,国家精品课程的数目已突破1700余门,同时,有关高等学校的课程内容都会按照规定上网并免费开放,为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供了前提,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在这些优秀的网络开放教育资源面前,如何更好地加以利用使之在教育体系中发挥作用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自2003年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协会(CORE:China Open Resources for Education)——推广、应用开放教育资源(OER)的高等学校联合机构,即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共同体成立以来,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共享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然而,开放教育理念在中国内地的传播、发展与影响仍然较为有限。了解和掌握我国目前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的实际状况与水平,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开放教育资源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通过调查和量化研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我国大学的个人已经具备了发表和使用OER的基本硬件设施条件,免费的OER能够对大学和个人形成吸引。大学和个人都认同使用障碍主要来自缺少对OER本身的了解,在使用过程中担心产生知识产权问题,对于发表OER的阻碍则是激励机制的缺乏。对于发表和使用OER的动机,个人更看重对于个人职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大学更看重对大学自身知名度的影响和降低开发成本。  相似文献   

16.
国外开放教育资源的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国外开放教育资源项目的比较,深入了解各项目之间的异同,以期为我国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提供可供参考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促进我国开放教育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笔者主要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开放教育资源的三个典型代表——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项目、英国开放大学开放学习项目、卡耐基梅隆大学开放学习创新项目,从社会性、技术性、可获取性和教育性四个维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上述开放教育资源在社会性、技术性和教育性三个维度方面存在差异较大,体现了各个项目的自身特色.通过比较,对我国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具有如下启示:开放教育资源项目首先要确保课程优质、设计创新,同时重视资源的可获取性,并降低技术难度.最后本文为我国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2012年6月教育部同意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建立国家开放大学,标志着我国成人教育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贯彻和落实国家对开放大学的办学要求,满足国家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转型时期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开放大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作者从"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模式、突出多层次和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四个方面,对开放大学教学改革提出了自己的拙见,为抛砖引玉之意。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开放大学的筹建被提上日程,办学自主权是其中关键的一项。从理论和现实看,国家开放大学和省级开放大学在办学自主权上都有自身的诉求,也均有其合理性,科学构建国家开放大学和省级开放大学的办学自主权,明确权利和义务,才能形成系统改革合力,实现共同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优质开放教育资源对扩展人们的知识面、提高个人素质,传播和共享社会知识、推动高等教育的全球化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达国家对于开放课程资源的项目建设和应用研究已经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本文选取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伯克利分校、犹他州立大学、莱斯大学等大学的开放课程典型案例,对其平台架构和课程开发模式从技术工具、资源内容和遵循标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发现所有开放课程在技术方面都需要内容管理系统(CMS)的支持,并且大部分课程平台采用了开源软件或者是在开源软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研发而成的;课程资源主要以课程讲义、大纲、习题集、阅读材料和音视频讲座等形式提供,其中音视频的形式相对较少;课程建设都遵循了国际通用标准协议。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中的若干特点和启示,期望对我国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工程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要"办好开放大学"的任务。以电大为依托建设开放大学是国家的政策导向,电大应以建设开放大学为契机,抓住开放教育这个中心工作,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加大资源建设力度,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学习资源和若干门精品课程,满足电大系统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需要。加强系统建设,探索系统管理新机制,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培养人才,为山东率先建成学习型社会和建设文化强省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