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理想和理念漫谈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大学理想和理念体现的是大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是关于大学发展规律的总结和概括,是体现大学追求的一种文化,是大学的品位和精神。大学理想和理念是对大学宗旨和使命的认识,大学理想和理念是对“大学是什么”的一种表达,它规定了大学发展的路径和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在变,从而引发了大学理想和理念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在新的时空背景下解读或重构大学理想和理念,必须考虑使“经典”与“现代”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  相似文献   

2.
潘建军 《江苏高教》2014,(2):9-12,45
发端于18世纪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在20世纪以后迅速获得了市场和国家的认同,萌芽于中世纪的经典大学理想正面临着日益强劲的挑战和冲击,但源于中世纪的经典大学理想的核心精神,并没有在国家主义面前完全让步,相反,国家主义色彩表现得越是鲜明,由此引发的大学理想和国家主义的矛盾与冲突也愈发尖锐。因此,国家主义和大学理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张力,博弈和协调作为一种沟通的途径和方法,有利于国家和大学在监管与自由之间寻求一种微妙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方钫妍 《黑河教育》2011,(12):41-42
面对来自外界的种种诱惑和压力,加上自身固有的矛盾,中国现代大学精神渐趋失落。大学精神失落的实质是大学固有矛盾即大学理想与社会现实、大学自主性与依附性、大学传统与时代变迁等矛盾在新时代背景下失衡的体现。重建大学精神需要构建外部和内部制度,培育大学成长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4.
大学理想是大学的精神特质和理性追求,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的转型,大学理想在现代社会的失落终会阻碍大学在未来社会中更好的发挥作用。本文以教育人类学的视角探析了大学理想的内核、大学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以及大学对一流、卓越、至善的梦想和追求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的多元价值内涵及其张力,是高校教育运行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和轨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教育实践中凸显的多元教育价值内涵及其矛盾冲突,同时依托自身的工作机制与优势,在调适大学教育价值冲突、保持多元价值目标之间的合理张力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以保证学校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知识分子和大学学者作为知识人的重要组成,既存在关联又有差异。具备知识性、批判性、公共性和独立性的知识分子,与在大学体制内承担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职责并受到制度规范的大学学者在角色上是有区别的,用知识分子的理想特质去衡量大学学者必然造成角色的错位。当二者相结合形成学院知识分子后,价值与规范、思想与行动内部形成的持续张力,使作为大学学者的知识分子不得不在体制的边缘寻找生存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正>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是人们追求理想、实现梦想的圣地,一度被称为"象牙塔",更是彰显了大学的神圣与纯洁。然而,美中不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始终伴随着大学的成长与进步。理想的大学和现实之间永远存在着矛盾与冲突,也正是在产生矛盾与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过程中才促进了大学的发展。反思我国今天的大学,找到症结所在,寻求化解之道,最大程度地减少矛盾,才是促进我国大学发展,创建一流大学的良方。  相似文献   

8.
理性与乌托邦既相矛盾,又辩证地统一于现代化实践中。在这其中,工具理性是乌托邦理想形成的根据,乌托邦理想体现了理性主义与人文关怀的统一。因此,社会主义现代化应当在理性与理想追求之间保持必要张力。  相似文献   

9.
大学的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关系,本质上体现为人们的大学价值理念、理想与现实的大学教育之间的距离、差异和冲突。要继续从应然的角度对大学教育进行思考、探究与设计,坚持大学教育理念的理想性、超前性和引领作用,使之与现实的大学教育实践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同时,要积极促进实然的大学教育的发展与变革,使之朝着人们所期待亦即应然的目标和方向前行。  相似文献   

10.
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之争在美国大学表现最为明显,成为大学思想最为重要的代表。二者是建筑在不同价值观念体系之上的不同的高等教育哲学流派,在美国,这两种大学思想之间的矛盾从19世纪中叶起日趋明显,直到20世纪上半叶,双方的冲突达到顶峰状态。根据高等教育价值观的终极目标,实现二者的最终融合统一是高等教育的理想。  相似文献   

11.
大学发展的动态制衡是在大学与政府、市场、社会之间多元张力之网的建构和运行中实现的。大学发展的多元张力涵摄如下基本内容:通过“政府控制”与“大学自治”的衡平,建构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必要张力;通过“市场介入大学发展”与“大学自觉保持与市场的适度距离”的兼取,建构市场与大学之间的必要张力;通过“社会干预大学运行”与“大学理性超然于社会”的共存,建构社会与大学之间的必要张力。  相似文献   

12.
大学发展的动态制衡是在大学与政府、市场、社会之间多元张力之网的建构和运行中实现的。大学发展的多元张力涵摄如下基本内容:通过“政府控制”与“大学自治’’的平衡,建构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必要张力;通过“市场介入大学发展”与“大学自觉保持与市场的适度距离”的兼取,建构市场与大学之间的必要张力;通过“社会干预大学运行”与“大学理性超然于社会”的共存,建构社会与大学之间的必要张力。  相似文献   

13.
大学发展的动态制衡是在大学与政府、市场、社会之间多元张力之网的建构和运行中实现的。大学发展的多元张力涵摄如下基本内容:通过"政府控制"与"大学自治"的平衡,建构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必要张力;通过"市场介入大学发展"与"大学自觉保持与市场的适度距离"的兼取,建构市场与大学之间的必要张力;通过"社会干预大学运行"与"大学理性超然于社会"的共存,建构社会与大学之间的必要张力。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矛盾既是实践的又是理论的,反映着唯物辩证法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运用。在构建起理论体系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研究也存在着意见分歧,体现为思想观念与实践体系的论域分化。实践体系论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矛盾具有更加根本性的意义,是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运行发展的内部矛盾。就内涵而言,实践体系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的矛盾,进一步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的矛盾,又与思想性密不可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圈层、中圈层、外圈层的系统运行构成了实践体系矛盾的运动,反矛盾的实践推动着实践体系矛盾的发展,促进矛盾向内生动力转化。总体上,实践体系矛盾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研究整体中的一部分,其所体现出的内部化、系统论、实践性特点能够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研究的持续发展带来有益促进。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学组织价值定位面临的困境缘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多样化的矛盾冲突。分析大学组织价值定位的特征,应考察其历史演进的过程,选择连续动态的视角。大学组织价值定位具有内外互动、动态变化、内在冲突、非均衡化的特征。当代大学组织并不存在最优化和普适性的价值模式,应按照权变思想,从现实条件出发确定符合自身实际的价值定位。  相似文献   

16.
在知识演进的作用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变迁经历了古代知识型、现代知识型和后现代知识转型等三个发展阶段,新旧知识型转换之间的张力推动着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变革.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变迁是一种包客式的发展,新旧组织形态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包容关系,这是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发展变迁的基本逻辑.遵循上述逻辑,有效激活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知识活力,对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有着积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大学内部权力结构及调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内部存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两种相对强势的权力体系,大学内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架构产生了不同的内部权力结构模式.本文通过对大学内部权力结构失衡原因的分析,结合我国大学内部权力结构现状指出我国大学除了具有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内在矛盾外,尚存在一些特殊原因;并对大学内部权力结构调整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荀子》的孝道思想整体上体现了以国制家,政治优于伦理的儒学立场,但其中伦理与政治之间的张力在《荀子》不同篇章中存在细微差别:《宥坐篇》之前,伦理与政治之间的张力被赋予宏观的政治架构意义,作为伦理的孝道是庶民的生活主题,而政治是士君子乃至圣王的生活主题;《宥坐篇》之后,伦理与政治之间的张力转而被内化为理想人格的两全,"孝道"不仅属于圣王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更表现为圣王事功的"尽伦尽制"。这种差别可以归诸荀子后学对荀子思想的进一步发扬,并鲜明地表现为《荀子》诸篇论孝的不同侧重,以及与孔、孟截然不同的政治诉求。但以"圣王"为理想人格来统合伦理与政治之间的冲突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解决,当这种张力在实践中转化为不可调和的矛盾时,《荀子》的解答无益于指导具体境遇下普通人的社会实践。因此,《韩诗外传》中会存在以毁灭个体生命为代价的两全,而《孝经》则以孝道这种人类普遍的伦理情感为出发点构建政治的合法性,以此弥合《荀子》"大一统"思想造成的二者分裂,并重新回到孔、孟的儒学立场上来。  相似文献   

19.
绩效责任是美国高校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而提出来的。绩效责任是高校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种整体问责。绩效责任加深了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之间的张力,迫使大学努力寻找责任与自由之间的平衡。绩效责任指标体系难以评定,评价日益复杂,明确定位大学发展目标有利于绩效责任的实现。同时,绩效责任也改变了大学的管理模式,通过大学文化的塑造,整合协调大学内部各种人员的利益关系,从而达到共同治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需要理论知识教育和理想信仰教育有机结合,最终达到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目的。推动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转化是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改革的中心环节。当前的主要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存在信仰教育的应然与实然的矛盾,存在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知识性与信仰性的模糊认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明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信仰教育的性质,从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入手,准确把握知识教育与信仰教育之间的关系,优化目标体系,转换教学逻辑,整合方式方法,推动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化与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