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3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体育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高校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体育行为水平较低,选择体育锻炼项目大都集中在一些非激烈性项目和考试科目上,很少参与其他的锻炼项目;体育弱势群体参加身体锻炼的强度主要集中在中,小强度之间,一般身体锻炼的时间多在45min以下;体育弱势群体体育消费的类型主要为“实物型”消费,对于“参与型”消费意识较低。影响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体育行为的因素有:学生自身身体条件的缺陷,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与态度,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的局限,学校缺乏有效的体育锻炼组织等。  相似文献   

2.
初中阶段在个体体育锻炼习惯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对重庆不同地区7所中学的问卷调查揭示了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现状、学校因素对锻炼行为的影响、学校间的差异。结果显示,初中生整体处于锻炼行为的较低阶段,体育锻炼不足,其主要制约因素是学习压力过大和缺少场地设施。体育课程、师生关系、学校设施、锻炼机会和体育社团均对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产生正向影响,但在不同类型的学校间又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大学生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进行调研.结果发现:新冠疫情让学生对体育有了新的认识,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是增强自身体质,提升免疫力;每周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在1-2次人数居多,锻炼时间在多处于30 min内,运动强度选择适中;但疫情也使学生的产生了负面情绪;在锻炼方式的选择上受到明显限制.根据调查情况提出高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加强健康及体育教育;高校体育教师要不断教授学生科学的锻炼方法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结合高职学生的身体、心理水平进行教学改革,构建"立体化、网络化高职体育教学体系",并将体育人文精神理念引入立体化、网络化体育教学中,从而调动学生的体育兴趣和锻炼的积极性,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对其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也是学校的教学重点之一。初中时期的学生,其身心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时期,心理比较敏感,比较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在体育活动中常表现出紧张、意志薄弱等情况。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利用体育活动,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增强其进取心、自信心及受挫能力,是体育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文章分析了初中体育教学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必要性,探讨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有效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宁德市不同性别、年龄中学教师体育健身行为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男教师参与体育健身比例高于女教师,且随年龄增长比例增加;但体育锻炼缺乏科学性,锻炼频度较低、时间较短;主要选择在不收费的场所与同事、朋友一起进行登山、散步等健身活动;体育健身活动呈现多元化动机.  相似文献   

7.
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宁德师专女生余暇体育行为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女生对体育活动功能的认识和行为之间差距较大;余暇体育活动动机以增强体质、调节心情和缓解压力为主,但还有部分女生是应付考试、达标;主要是在校内与同学结伴锻炼或参加集体活动,锻炼内容呈多元化,以跑步为主;锻炼频度较低、持续时间较短,强度较小;余暇时间主要用于看书学习、上网、逛街和看电视;影响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是兴趣、场地设施和指导的缺乏。  相似文献   

8.
运动兴趣再认识与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运动兴趣及其相关概念的分析可知,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需要经历运动兴趣、运动爱好以及运动成瘾三个不同的阶段,并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生理和锻炼行为特征。不加区别地统一运用运动兴趣来概括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三个阶段,不仅不符合体育自身发展规律,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导向上的混乱,不利于新体育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爱好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而习惯则成为生活中的“自然”行为。培养人们对体育的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国外,许多国家把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养成终生锻炼习惯,以及提高环境适应能力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0.
体育是整个学校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他们能否正常地生活和学习,而且直接关系到祖国建设事业所需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对体育活动过程进行心理分析,把握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特点,通过科学的体育教学和锻炼,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思想.学校体育是终生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生坚持锻炼的前提.体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主客观条件有意识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挖掘学生自己潜在的动力和运动中内在的情感因素,使他们逐步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成为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身心完善的人才.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河南省6所高校学生体育消费行为及特征的调查分析,表明目前河南省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大学生体育消费.  相似文献   

13.
《体育课程标准》中指出:体育与健康课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在校二年级大学生实施以身体锻炼为手段,有意识、系统地进行心理辅导的体育教学实验研究,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索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并提出了指导学生进行科学锻炼的意见及建议,以便更好地利用体育手段较大程度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以体育锻炼调查表、一般生活满意感量表为研究工具,对赣南师范学院和江西理工大学的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的600名学生进行调查及实验,对他们的体育锻炼行为现状和生活满意感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两个专业在体育锻炼情况上有差异(锻炼时间,锻炼计划的制定等),非体育专业有锻炼的同学在生活满意感上要高于不锻炼的同学,体育专业学生的生活满意感又高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  相似文献   

16.
幼儿体育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家庭体育是幼儿体育的重要部分.家庭体育的实施受到家长教育观念、对幼儿生理心理的认识以及体育锻炼行为等因素的影响.由此,提出了促进家庭体育开展的策略:家长必须了解幼儿的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要树立正确体育观以及父母要以身作则,注重培养幼儿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只有从思想观念和行为两方面加以重视和改变才能真正促进家庭体育的开展,才能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数理统计法等方法研究家庭环境对初中生体育素养的影响,得出:家长的学历、体育态度、锻炼行为、家庭月收入、家庭居住环境是影响初中生体育素养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可对应显著预测和控制初中生体育素养中的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技能、体质水平、体育行为水平.最终为针对性培养初中生体育素养,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培养具有优秀体育素养和终身体育观念的可用之才.  相似文献   

18.
大学阶段是学生体育意识和终身锻炼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本文针对部分高校在体育教学形式、内容上存在的问题,在探析体育意识和锻炼习惯内涵基础上,介绍了济南大学针对学生心理、个性发展特点和意识习惯形成规律所进行的体育教学改革,期望能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榜样与大学生锻炼态度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类别体育榜样对大学生锻炼态度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体育榜样接触频率对锻炼态度存在正向影响作用;身边榜样纬度与锻炼态度的相关程度高于媒体榜样纬度;体育榜样主要通过行为意向、情感体验及行为习惯等纬度影响锻炼态度.  相似文献   

20.
论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终身体育是一种以自觉自愿为特征并能持续终身的自我锻炼过程.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应起始于学涯初始,并贯穿于不同学段的教育过程之中.在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要遵循体育意识产生的规律和教学特点,不间断地帮助他们去认识体育活动对健康的作用.通过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思想有机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以保证自己体育爱好与锻炼习惯的连续性,进而实现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衔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