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来对作文教学入手问题的讨论,骤然热闹起来,开始对大纲的“从内容入手”规定提出异议,列举诸多弊端,亮出必须“从观察入手”、“从认识入手”,以及恢复传统的“从方法(形式)入手”的观点。对这关系到作文教学思想和方法的导向性问题,不可等闲视之。 (一)切勿无视“内容”抓“入手”对“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入手”解释为“着手,开始做”上,更重要的应明确“入手”的接触面。  相似文献   

2.
作文教学耗去了大量的时间,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效果却总是不尽人意。究其原因,最关键的是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从根本入手。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从外因入手,是从枝节入手;从内因入手,才是从根本入手。写作的内因是学生这个主体本身,是他的心灵。我们探索的“三本”、“三结合”作文教学致力于从根本入手,从学生心灵入手。“三本”指摘抄本、日记本和作文本。这是作文教学经验外在的形式上的东西。摘抄本用来摘记平时阅读到的名人名言、诗文名句、精彩片段、典型材料、重要信息等。日记本用来记录生活,捕捉瞬间思想火花,倾吐人…  相似文献   

3.
作文指导应从内容入手,这是语文教学大纲对作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作文指导从内容入手,将作文的形式与内容定位在了辩证统一的基点上,更切合初中学生写作的心理特点,破解了学生无内容可写、无材料可用、无话可说、无情可表、内容与形式脱节的写作瓶颈.  相似文献   

4.
不可否认,作文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件苦差事。如何让学生乐写、能写、善写是值得教师永远研究的课题,在作文教学中,我的体会是:教师必须能够留心,运用匠心,保持耐心,用“心”去铺设作文成功之路。 一、留心捕捉 积累写作好素材 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内容来源于生活。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他们大多缺乏观察周围生活的习惯,  相似文献   

5.
如何有效地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从1991年开始,我进行了三年探索,把电教多媒体优化组合,按照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作文教学从内容入手”,给学生有充分观察人、事、物、景的机会,从方法上,内容上解决了作文难的问题。我的做法是: 一、利用电教创设作文教学情境,激发写作兴趣。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这就要求作文教学,以引导学生感知为基础,尽可能运用直观手段,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通过放录相,幻灯片,播放录音等手段创设特定教学情境,通过形象,光色、声音激发写作兴趣。  相似文献   

6.
指导小学生作文 ,要从内容入手 ,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 ,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只有学生的生活越丰富 ,作文的内容才能越充实。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就必须从丰富学生的生活 ,储备大量的写作素材入手 ,为学生的写作创造材料。指导观察 ,积累材料。 观察力是学  相似文献   

7.
读了贵刊1991年第八期《笼统的要求“从内容入手”是不恰当的》,有点异议。笔者就此论题谈几点看法。作文要求“从内容入手”,是语文教学大纲肯定了的,已成了作文教学的常规。作为常规,就要遵守,不可违反。“从内容入手”的提法是有依据的,是科学的,不是笼统的提法。其原因是: (一)作文“从内容入手”,是根据写作的一般原理提出来的。作者写作一篇文章的过程,是一个“双重转化”的过程。所谓“双重转化”,就是两步转化。第一步,作者接触于静止或运动过程中的人、事、物、景,尽可能充分地、完整地把它们转化为自己的主观认识,即是从众多的材料中确立主题;第二  相似文献   

8.
在学生写作过程中出现虚构、组合等现象时,被老师斥以“内容不真实。情感虚假”,或“作文假、大、空”。结果是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写作思维。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弄清楚什么是写作?什么是作文的真情实感?所谓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是用笔头说话。可以看出。写作是为了生活的某种需要,是用书面来表达的文学形式。基于上述的认识。再来谈谈对“真情实感”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9.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所谓“从内容人手”,即让学生弄清要写的内容,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那么,如何“从内容入手”呢? 1.培养观察能力,捕捉写作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文章就是写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把生活中的材料变成文章,第一步就要靠观察,观察是认识事物的窗口。观察有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直接观察指的是亲眼见、亲耳听、用手摸、用心想。既要观察自然界的万物,也要观察社会生活广角。间接观察指的是通过博览群书,观看影片、声像、画面,对客观事物产生间接…  相似文献   

10.
一、从内容入手,进行兴趣作文 小学二三年级学生生活经验少,观察能力较低,一提作文往往感到无物可写,有一种畏难情绪。怎样消除这种情绪呢?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指导学生选择有意义的内容和恰当的形式,写自己熟悉的事物,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从内容入手这是作文教学的一条基本规  相似文献   

11.
三、新课标语文教科书作文教材的各自特色1.人教版新教科书:从“写读结合”到“将写置之于生活情景中”。前面已经提到,教科书作文教材的编排基本上限于“读写结合”与“读写分离”两种形式,但人教版新教科书却带给我们一个急需思考的重大课题:读、写、生活三者的关系。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应试则伪,应需则诚”,写作本来就是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就是人的生活形式。学生在生活中,在语文课堂外,常常有写的需要。基于此,语文课上,完全可以顺水推舟地把作为学习形式的写作自然而然地变为学生生活形式。也就是说,把本来是生活中作为实际生命…  相似文献   

12.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想让学生写出“真文章”,就要将作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笔者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进行了如下的探索与实践:1.多种形式的作文表达。(1)“流动日记”。日记是作文的辅助形式,“流动日记”是作文的补充和延伸。根据自愿的原则来定顺序,排列好后,全班统一一本日记,依次轮流写作。每天轮一个人。写作内容与形式自定,任何人不加干涉。后写的同学先当读者,认真阅读前一位同学的日记,并写上“评语”。  相似文献   

13.
“注音识字·提前读写”以二、三年级为实验发展阶段。此阶段的写作要数量、质量双发展,为提高阶段(四、五年级)打好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起步阶段(一年级)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兴趣中提高作文水平。一、从内容入手,进行兴趣作文二、三年级学生生活经验少,观察能力较低,一提起作文往往感到无物可写,有为难情绪。怎样打破这种僵局呢?《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指导学生选择有意义的内容和恰当的形式。写自己熟悉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于表达,使学生具有实际的写作能力,写记实作文,一定要让学生说真话,吐真情,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习作教学必须让学生丰富生活,帮助学生开拓习作“源头”,写自己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事情,文章才会生动具体。怎样从内容入手,指导学生习作,下面我谈几点粗浅体会。一、从内容入手,诱发写作兴趣兴趣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并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变化,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相似文献   

15.
话题作文开放度大,自由性强。它在写作上只是提供写作范围,从内容到形式被完全松绑,解除一切束缚,不再让学生“带着镣铐跳舞”。但是,这并不是说在写作中就可以信马由缰、而是必须遵守“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的要求。因此,在写作话题作文时仍需要扣住牢牢“话题”,不能脱离话题而另起炉灶。那么,考场作文如何才能紧扣话题呢?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6.
许多学生总是谈作文“色变”.一到作文课就感到腹中空空,无话可说:有的虽然有话可说,但不知从何说起,无从下笔。叶圣陶先生说过:“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累。”要使学生腹中有“物”可“吐”,有话可说,必须拓宽学生的生活领域,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到生活中去积累写作素材,才能更好地教学作文。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相似文献   

17.
欧阳伯荣 《文教资料》2007,(17):147-148
我们遵循“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开展了生活作文教学研究,提出了“开源激流”的口号,“源”是指生活之源,“流”是指表达之流。生活作文是联系生活和作文的纽带,我们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习写作,提高了学生认识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生活作文教学研究,它不是一般的生活指导,也不是泛泛而谈的写作形式的研究,而是在生活中学写作文,指导学生写出反映生活的作文,并在作文中学会做人。为了让生活真正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年龄与身心特点,遵循作文教学的内在规律,从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入手,让学生觉得作文是一件乐事。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授集语言信息和写作素材的能力,提高他们描写事物的能力,培养他们修改作文的习惯。经过5年多时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逐步走出了一条作文教学高效之路。  相似文献   

18.
常常有学生抱怨:看到别人的文章内容精彩、千姿百态,怎么我自己始终觉得没什么可写?就算是硬着头皮去写,也找不到什么感觉,干巴巴,一点也不感人。其实这种感觉产生的原因是没有积累好写作素材,真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写好文章,必须有足够的好素材。新课标指出“指导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而学生写作内容又是来自于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作文教学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写什么 ,二是怎样写。写什么是内容问题 ,怎样写是形式问题。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 ,但内容决定形式 ,内容是主要的。因此 ,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学生写作文没有内容 ,就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有“米”下锅 ,而且要让学生知道怎样下锅 ,怎样煮出“饭”来。这就需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 ,指导他们观察生活 ,分析生活 ,激发他们的作文愿望。对此 ,笔者进行了尝试 ,可用十六个字来概括 :着眼观察 ,感知内容 ,创设情境 ,寓教于乐。一、指导学生实际观察 ,获得第一手材料人的认识是从感知…  相似文献   

20.
何谓课堂生活?赞科夫指出;课堂生活就是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生理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总和。这里主要是指精神生活。精神生活是指人的生活愿望,思想活动和情感体验,它是课堂生活的核心。用精神生活的尺度来衡量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有的课是“积极的,丰富的,多方面的”;有的课是“贫乏的,萎靡不振的,单调的。”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唤起儿童生气勃勃的精神生活”,“使儿童在课堂上过着一种积极的——甚至可以说是沸腾的精神生活。”几年来,我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的应用赞科夫的“课堂生活”理论,努力使“课堂生活”丰富起来,从而改进作文教学,收到了较明显的教学效果。 一、通过师生谈话丰富写作内容 学生作文时最感头痛的就是没有写作题材。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谈话,向他们提供一些有用的写作材料,可以消除学生怕作文的心理,激发起他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