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马礼逊作为第一位来华传教的新教徒,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通过创办报刊、设立学校、翻译《圣经》、编纂字典等活动,为传播西学做出了杰出贡献。马礼逊传播基督教,配合英国对华贸易掠夺,是出于为殖民势力服务的初衷,具有历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1940年,贺麟在《论翻译》中提出了“华化西学”的观点。所谓“华化西学”,在当时的语境下,指的就是中国化西洋学问。“华化西学”这一观点的提出,不仅从文化层面道出了翻译的意义与价值,还从翻译策略的角度确立了翻译西学的归化取向。贺麟归化翻译思想一方面是源于时代的需要,另一方面则出于他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历史使命感,他的英诗汉译中的归化翻译策略,采用通顺、流畅和地道的译文来代替原文,符合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习惯,用吴宓的话说,即是以“新材料入旧格律”。  相似文献   

3.
晚清美国传教士林乐知为在中国广泛传播西学进行了大量的翻译活动,他的西学书刊翻译在来华的众多传教士中出类拔萃,促使中国人改变传统思想,推动晚清社会的变革,对晚清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林乐知的西学书刊翻译在译名的处理上主要是"旧瓶装新酒",辅之以创造新名词,对原文的增删服务其特定目的,采取的是当时传教士普遍采用的西译中述这种特殊的协作方法。传教士的西学传播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种特殊现象,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研究林乐知的书刊翻译,无疑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那一段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并对今天的人们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常被誉为“维新志士”,凸显其在政治领域的地位;同时很多人也将他赞为“百科全书”似的学者,褒扬他的学识渊博。诚然,梁启超在这两方面都是当之无愧的“急先锋”。然而他在另外一个领域的成就,往往为人忽视,那就是他对翻译西学的提倡和对翻译的独到见解。与同时期著作等身的严复与林纾相比,梁启超的确稍逊一筹,但在翻译理论和方法的贡献上,可与之平分秋色。梁启超的翻译强国思想,翻译文体革命及翻译文学理论,翻译的语言价值以及其翻译方法与标准直到今天也有其特殊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晚清入闽美国传教士卢公明的西学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中叶在中国门户开放的情势下,福州成为对外通商的重要口岸,美国传教士蜂拥而来,他们在传经布道的同时从事大量文化交流等活动,其中卢公明在西学翻译方面做出其他入闽美国传教士难以比肩的贡献,他译介的西学客观上对晚清福建社会产生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潘悦 《文教资料》2010,(32):32-33
本文以林纾翻译《黑奴吁天录》为个案,研究译者的翻译目的。译者的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即影响着译者选择什么样的文本翻译以及采取怎样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本文详细分析了林纾在翻译活动中的目的性。在选材过程中,林纾对原文的选择是有目的的。他选择翻译那些能表达他政治理想的作品;在翻译过程中,他也有着自己的翻译目的,并为之采取了特定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苏曼殊翻译《悲惨世界》为个案研究文学翻译中译者的目的性。译者的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即影响着译者选择什么样的文本翻译以及采取怎样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本文详细分析了苏曼殊在翻译活动中的目的性。在选材过程中,苏曼殊对原文的选择是有目的的,他选择翻译那些能表达他政治理想的作品。在翻译过程中,苏曼殊也有着自己的翻译目的,并为之采取了特定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五四以前,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翻译活动的高潮。这三次翻译高潮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一种历史必然性,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为满足救国图强的需要,中国有识之士把西方先进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思想文化制度系统地介绍到中国,从而掀起了第三次翻译高潮——西学翻译高潮。本文将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角度,浅谈中国第三次翻译高潮的不同阶段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在《康德译名的商榷》一文中贺麟提出了自己的翻译原则和主张,他认为翻译的目的在于“华化西学”。针对当时术语翻译的实际情况,他提出了术语翻译中切实可行的四项原则,并以“先天”译名来例证了他的术语翻译思想。他早年的翻译思想对当今的学术译名的翻译仍然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中,实学与西学的互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清道光同治年间兴起以魏源为代表的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对晚清的思想文化转型发生重大影响;于此同时,魏源因其事先倡导"师夷长技",同时引发了一场绵延后世,并遍及中华大地的西学思潮.由于晚清的实学思潮与西学思潮有着内在的联系;并且是一个互动的思想文化现象,故而也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魏源的实学与西学思想为切入点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1.
翁同和在晚清曾为同、光帝师,工部、刑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协办大学士。有凡同光年间的重大朝政活动,诸如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无不参与,因此,是晚清政坛上的重要人物之一。翁同和从政期间,与慈禧太后、光绪帝、李鸿章、荣禄、刚毅等发生交往,他与他们的政见有一致与不一致的地方。有些是因职责引起,有些是政见不同所致。他的一生总体是忧时爱国、追踪时代、与时俱进的。  相似文献   

12.
作为晚清政坛的风云人物,张之洞在洋务运动后期和清末新政时期,都产生了重大的作用与影响。张之洞在督鄂的十多年里,积极向西方学习,大力采取措施在湖北建立了近代工业、交通、军事和教育,为推动湖北近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伍廷芳是晚清时期外交界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曾参与大量的中美交涉活动,在这过程中他对中美关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通过伍廷芳参与的中美交涉及其对中美关系的见解,我们能加深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美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其《明夷待访录》突出地体现了他的政治思想,同时也流露出了他思想中民主政治的成分。他民主政治思想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世界形势有着深刻的联系;他民主政治思想包括资本主义政府职能的思想、资本主义法制思想、资本主义政体思想。他实行民主政治的思想虽然尚未成熟有待完备却对后世影响很大,成为中国民主政治思想的先驱。  相似文献   

15.
吴长庆,字家善,号筱轩,又称小轩,安徽庐江人,是晚清有影响的军事人物和政治人物,是淮军最早成立营号之一的“庆字营”统领。他统率的庆军人才荟萃,涌现出对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军事产生重要的历史人物--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和状元实业家张謇。生前历任河北正定镇总兵、浙江提督、广东水师提督。本文运用诸多历史资料,对吴长庆的生年、名号和海内外六处吴武壮公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的考察,厘清了关于吴长庆的生年、名号和专祠的称谓问题。  相似文献   

16.
晚清的政治使全体国民面临着国际与民族千年未有的巨变和千年未遇的空前危机,晚清政治是典型的“危机政治”,而导致“危机”的根源则是特殊的八股科举及其教育的滞后:造就麻木的灵魂包括愚昧的军官和愚蠢的政治家,因而,科举成为阻滞中国发展的关键。从《纽约时报》的攻击,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废除科举成为晚清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梁廷枏是清代广东的著名学者,治学涉猎戏曲、史学、政治等诸多领域.他长期从事岭南地区的学堂教育工作,曾参与粤海关的修志工作和广州的反英斗争.他较早接触西方文化,研究国际形势,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进知识分子,但儒家本位思想和阶级时代局限阻碍了他对西方学习的深入.  相似文献   

18.
处在转型时期的晚清文人,在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章太炎则是晚清一代文人中颇有代表性的一位。作为晚清著名的学者,其"小学"修养尤见工力,堪称一绝;同时章太炎的文章写作也往往为专家学者视为模范,更不用说其早期波澜壮阔气势如虹的政论文字。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着重从章太炎的学术渊源入手,对其文学观的形成做一次探本推源的梳理,可见"古文经学"的学术背景对章太炎一生的言行处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章太炎独特的地方则在于他超越历来的古、今文经学之争,提出"知本达用"的新理念。他对文学的看法自然也与这一学术思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王锡彤起初不过是个地方士绅,只因归隐彰德的袁世凯请他帮助经营实业,才有了晋升机会。武昌起义后,王锡彤进而成为袁世凯的贴身谋士,尽管因劝阻袁世凯镇压革命曾惹怒过后者,但在如何处理与革命党的关系方面,袁世凯仍很重视王锡彤的政治见解。然而清帝退位后,袁世凯却过河拆桥,执意复辟帝制,于是王锡彤不得不远离政治,终身埋首于工商实业。  相似文献   

20.
陈兰彬作为中国首任留学生监督和第一任驻美国公使,属清政府少数较早走向世界的官员之一.其出国感受和受美国社会文化浸染后的思想文化观念变化,在晚清出洋官员中具有典型性.陈兰彬到美国后,一方面为美国发达的经济、现代化的建筑和优美的环境赞叹,精彩之情深藏于日记和其他书信、报告之中;一方面又不适应美国的生活,甚觉无聊,尤其是面对自由、民主、发达的美国比专制、独裁、落后的清廷优越的客观现实,又不敢直抒己见,只能无可奈何地去维护清廷的封建主义.加之,陈兰彬生性谨慎、胆小,惧怕出事丢官,出洋的数年中始终在精彩与无奈的两难中煎熬.这看似个人的悲剧,其实是近代中国畸形社会变迁过程中两难选择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