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长期以来,殖民主义话语把西方自我作为启蒙的主体,把东方他者作为被启蒙的对象,启蒙的理性之光发源于西方的“主体自我”,照彻的是“客体他者”,它以一种控制、主宰、利用、掠夺和征服的心态对待异域文化。用这种心态对待文化他者,就会不断地动用经济、政治甚至军事手段出售、扩张和输出价值观,不可避免地产生文化殖民主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拟通过从康德到福柯对启蒙的连续性解读,展现启蒙的现代性维度--一种批判的态度,“五四”文化启蒙正是西方文化启蒙与中国启蒙传统相融合的产物,表征着“五四”精神。但现代中国的启蒙由于救亡 图存的现实社会需要又表现出自身的缺憾。而启蒙的现代性不仅为我们理性地认识“五四”,更为我国超越“五四”提供了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3.
胡风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位置,他所创办的刊物具有独特的风格与面貌。纵观胡风抗战时期的文学思想和编辑刊物的方针,“启蒙”是其主导语和关键词。《七月》《希望》的启蒙思想既是对“五四”启蒙思想的继承,表现在外在批判精神的自觉坚守,同时,又是对其思想的超越性发展,内向性的自我启蒙显示了明显的个性色彩。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是一个含意丰富的概念。我们可以按照马克思的社会结构两分法,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个路径首先将现代性分成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文化现代性在最初主要体现为启蒙现代性。启蒙现代性是社会现代性在哲学上文化上的代言,其核心与基础是理性主义。随着从鼓吹启蒙到反思启蒙,文化现代性又裂变出审美现代性,从而形成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或社会现代性)的对抗,这就是学界所谓的“两种现代性之争”。  相似文献   

5.
卢梭的创作植根于启蒙文学的土壤,对启蒙文学中着力描写的“自然人”形象,他予以浓墨重彩的书写,并以“新人”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人”的新的理解与诠释。其作品从“自然原则”出发,诗意地塑造了理想中的“新人”形象,勾画出他所期望的理想社会,并与文明时代的人与社会形成鲜明的对照,借此否定了现实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体系。卢梭的创作也是他的政治、哲学论文的诗性表达,尤其是他的几部代表作品,通过对“新人”形象的描写,充分抒写了他对人的个性化理解与阐释,亦可见其人文观念的概貌,丰富、深刻的人文意蕴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文化”视角来梳理甘阳近30年来思路中的不变与变化:不变的是他将文化放置于“古今中西”之争的架构下的讨论方式;最根本的变化则是由哲学到政治的转变,此政治是原初性的现实的政治世界。如此对于政治的理解又是与质疑全球性普世化的特殊主义联系一起,这同时也使他对于“古今中西”之争的理解深化,其中的张力得以展开。他由此提出“通三统”说,再进而以社会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在排序上优先于自由主义,而社会主义又优先于文化保守主义。由于甘阳个人在当代中国思想学术界的某种特殊位置,通过对他个人的解读,自然也试图理解中国思想学术界晚近30年来的变迁及其背后内在的历史动力,理解中国知识分子重返政治以及何谓真正的政治成熟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代的核心精神是“启蒙”。新时期文学的“启蒙”诉求则是对五四启蒙文学的一种继承和补充。本文从三个方面表现这种“启蒙”诉求:对“文革”极端政治的灾难性叙述;城市经济文明带来的人的道德失范;民族文化之“根”的认同与超越。  相似文献   

8.
茅盾前期的启蒙文学观不但具有浓厚的社会意义和现实针对性,而且富含系统性的建构趋向和深刻的内涵,在中国现代启蒙主义文学思想的发生发展中表现出十分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是一种“实践型的启蒙文学观”。强烈的启蒙意识使茅盾文学观的启蒙负载与启蒙内涵极度膨胀,并潜在地影响了他的文艺观与创作。  相似文献   

9.
胡适与中外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将他从西方“拿来”的怀疑精神、实验主义、改良主义、教育思想、科学方法等文化思想用以沟通、整理中国的传统文化,张扬了“启蒙与再生”的文化交流精神,对促进中国文化、学术和教育的现代化和中西文化交流,有一定的价值和启示意义。作为一位对自由和民主怀着终极期望的世界化启蒙者,他始终不渝地坚守着那片精神息壤,孤独地求索和守望,终生不息地进行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学理与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10.
启蒙思潮与百年中国文学的关系,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者们做出了可贵的贡献,但也留下了一些遗憾。现代中国的启蒙思潮与百年中国文学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在这一“关系”框架中,历史是其基本的维度,启蒙思潮的发展线索与百年文学的历史进程是这一维度的具体依据,而作为思想文化形态的启蒙思潮与作为审美文化的文学的内涵、价值取向、功能则是这一维度的骨骼和丰满的血肉。  相似文献   

11.
李贽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启蒙家,他提出的许多命题,既是我们祖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又具有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性,因此,对他的著作的整理与注释,是“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的组成部分。由首都师范大学“李贽研究中心”主任张建业教授主编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李贽全集注》,  相似文献   

12.
把问题置于“五四”文学启蒙的历史语境,从文化价值视角,系统归纳《呐喊》《彷徨》题材构成与主题意蕴的启蒙内涵,从启蒙对象、启蒙主体、启蒙本身三方面,阐释其启蒙题材与主题深刻的文化历史底蕴和文学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3.
《祝福》中的“我”是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精神原型。鲁迅通过他展现了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表达了他对发轫于 2 0世纪初的那场思想文化运动的深刻反思 ,同时使小说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完成了对启蒙主义文学的全面突围 ,堪称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4.
以往人们关注的是霍克海默对资本主义的文化批判,其实他所阐述的文化批判功能,才是其文化批判中最有价值的东西.西方文明启蒙的后果是用理性这种新的统治替代了昔日神的统治.霍克海默提出了新的启蒙就是文化批判的启蒙,即对启蒙的否定、否定再否定.这种新的否定物就是“文化工业”的出现.文化工业造就了一些失去反叛性与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认同的被奴役的异化者,要找回和发扬这种文化批判的反叛性,就要实现新的启蒙.霍克海默通过文化批判的反叛性揭示了文化批判的功能,即辩证的否定.  相似文献   

15.
《大连大学学报》2022,(1):14-18
“看客”是鲁迅小说文本中的主要意象,意象特征、启蒙意蕴、角色特征是其在叙事中的三个重要方?。看客蕴含鲁迅先生对启蒙与革命的深沉思考,暗结鲁迅先生悲悯的人道主义情怀和尼采狂人式的批判精神。他以速写的方式勾勒看客之形,塑造看客形象,通过剖析看客的精神和心理,揭示看客文化存在的普遍性,呈现看客文化深广的影响,突出“写意”目的,凸显角色典型化特征,以更直接的笔触实现“为人生”而艺术的启蒙主张。  相似文献   

16.
赵树理是一个被政治化改塑了的启蒙主义,他的启蒙思想深受五四学作品的影响,并在某些方面有所发展。后来由于客观形势的发展,他对自己的启蒙角色不断地进行了政治改塑。“问题小说”是他的启蒙立场经由政治化改塑后在学创作上的产物。他对启蒙立场的坚守和对政治需要的迁就,最终造成了他创作上乃至人生上的悲剧。  相似文献   

17.
老舍是“五四”文学启蒙思想的忠诚实践者,对人、文化和民族命运的关注是他小说创作的核心。本文从文化角度探析老舍小说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异域文化的对比中建立理想文化模式的尝试。这种尝试使老舍的小说超越了审美价值层面,达到了精神文化的高度。  相似文献   

18.
赵树理是“山药蛋派”的代表性作家。这一称号无疑包含着这样的理解:土气,没有文化底蕴。那么赵树理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便可以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本文认为赵树理接受的启蒙文化便是中国古代文化,他有着深厚的中国古代文化功底。后来虽然为新文化服务,但中国古代文化仍对他发生着很大的影响。这表现在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偏爱上,对于曲艺这种传统形式的利用和理解上,表现在他小说创造上的各个方面。可以说赵树理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继续是全面的,没有中国古代文化,他的作品就会是另一个面貌。  相似文献   

19.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乡土小说的开创者,在乡土小说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以深切地“关注人生”、“启蒙主义”和“疗救病苦”为目的,用小说的艺术形式.孜孜不倦地批判和拆解着破旧的历史,呈现出解构的创作视角。现代文化生态学是受生态学影响而兴起的一个学科.认为文化的生成与文化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图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对鲁迅乡土小说的视角成因进行一番疏理和分析.以期获得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从文学、文化方面进行思想启蒙事业,是周作人作为一个现代文人为自己择定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依据自己多方吸取的知识、思想、文化资源,不断调适启蒙思想与自己的文学趣味之间的关系,以使其启蒙思想更为有效地传播和实现,从而达到改革现状的目的。本文探询新文化运动之前,周作人从事这一工作的历程,借用“原鲁迅”的说法.可以说是试图回到“原周作人”的一种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