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明清时期微州教育非常发达,这是微州强大的宗族势力重视教育的结果。宗族主要靠兴办族塾、书院和文会等各种类型的学校培养子弟。此外,宗族还重视延聘名师,资助族内贫寒子弟。这些措施是明清时期徽州一府文化繁荣、经济发达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黄山学院学报》2007,9(6):80-80
"族田"就是宗族占有的土地。宗族占有的土地有多种名目,诸如祠堂田、寺庙田、墓田、祭田、义田、学田、公会田等,皆为族田。祭田即为祭祀而置的土地,属于供赡祖茔祠堂的产业。祠堂田、寺庙田、墓田专供各自祭祀的费用。义田是为赡养本宗族中贫而不能自立者。学田作为鼓励教育族内子弟的费用。跨宗族的地  相似文献   

3.
一、大金土李氏宗族义学的历史变迁“义学”又称义塾,原是宗族范围之内为贫苦子弟而设立的教育机构,在封建社会,一般是私人捐资设立,或利用祠堂、庙宇等公产创办,主要招收本族子弟,经费基本来源于宗族公有田产的地租。“义学”有确切历史记载的时间开始于北宋时期,在此后的元明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的徽州宗族通过征收赋税、培养宗族子弟入仕、创办义田和义学等途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加强宗族管理、维护宗族内部团结的作用。同时徽州宗族还对国家的政策和儒家伦理规范积极宣传,在宗族中进行宣讲和教化,按照国家政策管理徽州宗族社会,保持了徽州地区基层社会的长期稳定,这与国家希望地方基层社会保持稳定进而保证封建统治能够长期延续的目的有相契合之处,体现了明清时期徽州宗族与国家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徽州向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亦因如此,徽州素有“东南邹鲁”的美誉。无论是学而优则仕,还是经商致富,都离不开儒而好学的传统。宗族私塾教育在徽州文化繁盛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中着重探讨徽州地区的宗族私塾教育繁盛的原因、表现及其特征,突出宗族私塾教育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地位.彰显徽州宗族私塾教育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徽州科举极为兴盛,其辉煌成就与宗族对子弟科举仕进的重视密切相关,这在作为宗族群体记忆文化表征的徽州族谱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徽州族谱对科举进行了多角度的书写与想象,包括:家训祠规对科举仕进的强调、楹联像赞对科举及第的想象、科名录对科举荣耀的展现以及诗文对科举生活的描述等。在科举仕宦的时代氛围和聚族而居的宗族场域中,宗族与科举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从现存的“清乾隆四十八年八月吴永福立罚纸笔据”等微州契约文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清中期至民国初徽州宗族在处理宗族内部和族际问题时,调适缓解处置矛盾、维护宗族和乡村安定的一些社会实态。微州宗族在相当长时期内,其社会调适和乡村社区管理是有力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清初,徽州的谱牒数量达到历代之最,其宗族制度已经非常完备,宗族的教化活动也丰富多彩。以徽州各地家谱为资料,分析徽州宗族在道德、人伦、族人处事标准等方面的规定,进一步说明了徽州宗族的建设与发展与其对族人的教化活动密不可分。家谱里族规家法的制定就是为了巩固宗族制度、强化宗族统治,最终达到家谱联宗、敬宗、收族等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传统徽州是一个宗族社会,因此对徽州宗族的研究一直深受学界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对于徽州宗族的产生与发展态势、徽州族产与宗族业权、徽州族谱与家谱、徽州宗祠、徽州宗族的社会控制、徽州宗族教育、徽州宗族婚姻、徽州宗族文化等问题均予以较为详尽的考察、分析和探讨。回顾和总结当前的研究状况,有利于今后的研究在更高层面上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10.
清末之际的太平天国战争,是徽州数百年未曾遭受的战乱,对徽州宗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近代徽州宗族衰落的关键点。但是,学术界对这次战争与徽州宗族兴衰关联的研究比较匮乏。在丰富的徽州地方志和族谱资料中,可详见太平军在徽州活动状况以及这次战乱在人口、经济、祠堂、族谱和庙宇等方面对徽州宗族的破坏和冲击。  相似文献   

11.
在近代新式教育洪流的裹挟下,构成明清徽州教育资源主要内容的族学,接受新式教育思想,推广新式教育体制,教学内容与教学程式发生深刻变化,开启了近代转型的步伐。清末徽州族学的转型建立在对传统族学资源充分利用的基础之上,先前维系族学发展的各种款项被悉数移作学堂经费,从中不难看出徽州宗族兴学重教传统的一贯延续。时代局限性与乡村社会的实际运行特点,决定了清未徽州族学的转型只是一个开端,进入民国以后,新式族学依然担纲基层社会初等教育重任并继续保持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2.
从功能论的角度看,徽州宗族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态,发展至明清,对宗族内事务的管理与控制的功能有着日益强化的趋势。其中,对内部社会秩序进行积极的控制与调适即是这一时期徽州宗族作为社会自治主体和社会管理者角色扮演的重要体现。徽州宗族通过教化、调解、惩罚等方式,实现了对其内部社会秩序的有效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持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社会的持续繁荣及社会秩序的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13.
随着明中叶后官办社学的衰落,徽州民间自行创设的义学和私塾等蒙养教育机构蓬勃发展。有明确的层次之分、高度普及和开创塾讲制度,这些是明清徽州教育的三大特色。崇儒重教的文化传统、徽商的经济资助,以及强宗固族牟宗法观念,这三者的相到作用,是明清徽州教育发展的主要社会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4.
明代中叶以降300年,徽州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徽州双人兽舞也因此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徽州双人兽舞既具有民俗文化的一般属性,又具有自身的文化特征。对其进行分析发现,徽州双人兽舞充分反映了徽州人对生命的重视,对道德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对民众的教化,对艺术的创造等,满足了传统徽州宗族社会的需要,反映了人们一定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15.
通过清至民国时期徽州宗族在祀产管理中产生的契约文书发现:由于血缘关系的影响,宗族的祀产管理往往无法达到既定的经济目标;反之,由于经济利益的渗透,宗族的祭祀活动不可避免的掺杂着功利色彩。  相似文献   

16.
元代徽州的宗族建设主要体现在族谱编纂、祠堂建设、祖茔建设、族田设置、宗族内部管理等方面。元代徽州宗族建设所涉及的内容,在明清时代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这表明元代是徽州宗族走向明清时期全面繁荣兴盛的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徽州大族对墓祭尤为重视,各个宗族都会举行墓祭,其仪节基本恪守国家祭祀仪礼和《朱子家礼》,而墓祭的时间、规格、程序、仪式等不尽相同。在墓祭举行之前有一些准备工作,如准备资金,置办祭物、祭器,通知各支会同并分配任务;墓祭的主要流程是清理茔域、祭拜和分胙;墓祭结束后相关工作有清理祭器及祭祀场所,分配剩余资金,商讨宗族各项管理事宜等。徽州宗族通过墓祭这一仪式来团结族人,巩固封建社会秩序,而墓祭这一活动对当地人们生活也产生了很多影响。  相似文献   

18.
国家民众间的徽州乡绅与基层社会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中国社会,国家与民众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权力空间。在徽州,基层权力空间由乡绅与祠党来填补。国家民众间的徽州乡绅与守族紧密相结合,担当起了基层政权的众多管理职能,从而实现了对地方社会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