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课程质量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为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多样化成长的需求,南京大学实施“十百千”优质课程建设计划,不断扩大优质育人资源的有效供给,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的课程群。本文全面梳理了南京大学优质课程建设的内涵与实施路径,旨在为进一步推进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创新、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一流专业建设的基石.自"金课"概念提出后,围绕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各个高校启动推进了"一流课程"的建设.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际,结合"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现状,从教学团队、课程内容与资源、教学模式与方法、成绩评定等方面,探索"仪器分析"一流课程建设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3.
一流本科专业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是新型工程教育改革实施的核心,直接决定着“新工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批判性思维有助于激励学生去“疑”去“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以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交通规划为例,通过对课程实施“课前—课中—课下—实验—考核”五位一体的教学改革实践创新,真正将批判性思维贯穿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对“新工科”背景下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旨在提高全国高等院校教学质量和推进其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本文介绍了我们课程组依照普通高等教育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的需要,先后建设出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现代设计方法三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创建出"机械设计学"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群的建设经验。建设实践表明,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不仅对促进高等学校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与教学模式转变、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促进高校专业建设、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金课"建设是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立足点和突破口。推动"金课"建设必须依靠育人前线和教学一线的教师。目前,高校本科教育"金课"建设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也是教师的教学认知问题,即教师是否能够认识到"金课"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否愿意采取相应的教学调整和变革。本质问题则是教师能否实现自身角色快速转换,进而在"金课"建设中贡献自己应有的智慧和力量。因此,建设一流本科教育"金课",必须破解教师存在的课程育人主责角色不清晰、课程教学主动角色不明显、课程变革主要角色不到位、课程研究主体角色不显著等角色认知和行为障碍,实现教师角色转换,推动一流本科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和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6.
王静 《林区教学》2022,(5):14-17
一流课程建设的提出为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高校思政课混合式一流课程从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三个层面设定标准,基于此标准提出思政课一流课程建设仍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资源质量不高、教学队伍能力较弱等局限性.需要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资源、配齐建强队伍、推动课堂教学改革、转变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建设、教师团队建设等方面的改革,秉承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教学理念,积极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坚持价值引领,发挥一流课程铸魂育人新能效,加强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建设和示范作用,深化课程的内涵式建设,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带动教学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8.
实施建设课程思政,是解决大学生教育过程中专业课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问题,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是推进三全育人纵深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实现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在新时代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构建一流课程思政体系,需要将专业课程教学中更好地融入思政元素,发挥专业课堂的育人功能,促进一流专业建设,助力高校“双一流”建设。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核心思想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以及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构建适合于高校思政课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重点在教学素材的选择与应用、资源库的建设与优化、教学模式的融合与创新三方面,生成符合预期的育人新体系。同时,高校加强思政教育的师资质量、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科学配置线上课程与线下教学比重,以此达到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创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焦丽霞 《甘肃教育》2023,(10):15-18
近年来,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师德师风建设任务作为重要目标。文章以学前手工课程为例,通过构建“思政、知识、能力、素质”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探索课程思政融入学前手工一流课程建设的教学设计,以更好地发挥思政全方位育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双一流"建设背景,结合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际,从课程内容、教学资源、教学实施及模式等方面,阐述了普通化学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思路及具体举措。以课程建设促进教学深度变革,利用信息化、数据化手段提升课程品质,体现课程对于"双一流"建设的价值,协同促进一流工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和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人才需求背景下教学综合改革基础工程。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建设一流课程,须遵循立足人才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支撑培养目标制订毕业要求、支撑毕业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并实施课程建设的基本逻辑。课程应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资源、考核、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等维度,通过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的系统性、精细化设计与实施,将学习与发展的责任、权力和利益还给学生,实现“四新”人才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达成的支撑。温州大学网络工程专业面向新工科人才培养的一流课程建设实践,可为其他专业新需求、新理念视域下一流课程建设提供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是国家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发展战略,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一流课程建设。以菏泽学院转型发展为背景探索动物生理学一流课程建设,首先分析动物生理学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树立课程教学目标、组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团队、建设教学资源库、丰富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将耕读教育融入课程思政资源库、完善课程考核体系等方面建设动物生理学一流课程。通过建设,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提升了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4.
思政要素的深度挖掘以及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是目前实施、设计课程思政的主要难点,中国茶道通识课教学团队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通过合理设计,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中国茶道教学各环节,实现茶道哲学思想育人的目的,为高校文化类通识课课程思政有效开展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5.
赵彤洲  王海晖  吕涛 《考试周刊》2008,(14):144-145
精品课程建设是实施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就课程定位、教学模式、课程内容、教学队伍以及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深入探讨了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高职“证券投资分析”课程思政教学可遵循“校企合作育人、理实一体育人、课程思政育人”的专业特点,结合“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要求,实施基于金融新业态的“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以岗制导、以课育人、以赛促学、以证验课”,实现顶层框架设计融入思政元素、多维施教渗透思政元素、全过程育人贯穿思政元素和“岗课赛证”结合体现思政元素的课程思政建设效果,教师要注重科研反哺教学,开展多维度教学,将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将课堂延伸,深化产教融合,发挥企业育人作用,以全面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17.
交通地理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科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特点。典型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课程难点,侧重从“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将实际交通地理案例融入课程核心概念和教学难点讲授。根植于新时期一流课程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需求,面向“金课”培育的交通地理课程方向为:坚持学生有效参与,教学遵循“应用型金课”建设标准,增强多样化教学方式的设计和应用,教师团队与教学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是"互联网+"时代下教育理念创新的产物,该类"金课"的建设更是提高课程质量、彰显课程育人功能、凸显学生中心地位的重要举措。根据教育部关于对"金课"建设标准的要求,主要分析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的基本内涵,并从教学理念、教学环节、教学核心要素、教学模式与教学评价几个方面阐述了其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文献检索课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它对教学、科研以及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起到的重要推进作用。在分析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对文献检索课程的整体设计思路、教学实施、教学课件等资源建设、质量监控与评价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介绍和论述。  相似文献   

20.
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在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首先要明确思政类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二者的共同目标都是育人,二者在育人途径上有一致性、课程内容上有互补性。思政类课程应与其他课程同向同行,准确把握各自的特点,发挥各自优势,协同育人,形成育人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