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语》英译已经由来已久,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具有重要作用,《论语》英译研究课以更好地促进中国典籍的英译和中国文化传播。不同时期《论语》英译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也有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论语》英译研究历史悠久,不同学者在不同理论框架内从不同角度做了很深入的探讨。近几年,我们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就《论语》英译问题做了一系列的探索。笔者的研究表明,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个可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的语篇分析理论,能为我们研究《论语》英译问题提供帮助。因此,本研究将继续以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理论为框架,探索《论语》英译误读误译现象。我们认为,对于《论语》英译的研究不但应该关注语言层面上的问题,同时还应该侧重语言层面背后诸要素,如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意识形态等文化因素对其翻译的影响。我们的研究旨在探索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理论对研究《论语》英译误读误译问题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早期英译《论语》的第一位中国学者,辜鸿铭的《论语》译本在西方的传播广泛,影响深远。本文认为,其“以西释中”的英译策略是历史时代背景下的必然产物。文章从译者的生平、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对辜鸿铭的《论语》英译误读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典籍英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论语》英译研究的适用性,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以威利、理雅各以及刘殿爵的英译《论语》中的个别翻译范例开展功能语篇分析。通过给予三个版本客观的评价,来对比原文和译文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论语》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本身也成为国外翻译和诠释最多的典籍之一。迄今为止共产生了约六十个《论语》英语全译本或节译本。对中外《论语》英译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客观地分析与总结,能有力推进《论语》等中国典籍外译及其研究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6.
翻译学是研究翻译的规律和艺术的学科,在针对于《论语》英译的实际运用过程当中,需要实时掌握翻译学的基本内容和构建模式,这样才能很好的完成《论语》的翻译工作。  相似文献   

7.
《论语》英译由来已久,译本数量惊人。与传统纸质译本传播方式不同的是,网络时代的《论语》英译本传播更具多样性与开放性、研究性与普及性、可读性与包容性特点。《论语》英译本的网络传播,有助于世界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论语》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之作,迄今为止《论语》的英译本已达30多个版本。对于《论语》的英译,不同的译者有着不同的翻译目的。论文将安乐哲译本与理雅各译本进行对比,对安乐哲译本的翻译目的、翻译策略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9.
《论语》英译的概述与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英译迄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传教士、汉学家和海内外华人纷纷加入这项传播中国文化的伟大事业,产生了众多的英语译本。通过对这些译本进行概述分析,可以找出《论语》翻译的一些特点以及中外译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黄玉霞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7):81-82,109
"仁"学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在《论语》英译过程中,不同译者对"仁"做出了不同的翻译。阐释学翻译为分析"仁"学思想在韦利和刘殿爵《论语》译本中的阐释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文化交流视域下的〈论语〉英译研究》一书从跨文化交际的视域,对《论语》英译的历史、现状、发展做了全面客观的描述与总结,站在文化传播的战略高度对典籍外译的策略、翻译的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旨在对该著作的主要内容、主要特点以及不足之处进行客观的介绍与解读。  相似文献   

12.
《论语》作为中国重要的古籍之一,传达了中华民族的社会价值和伦理道德。在《论语》英译研究中,学界多从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等角度来进行研究,鲜有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者。本文将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对刘殿爵《论语》英译本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得出,在刘殿爵的《论语》英译本中,体现了译者根据不同的生态环境而对翻译策略进行相应的适应和选择,这样的处理方法准确传达了《论语》的精髓,真正搭起了传播传统文化的桥梁。  相似文献   

13.
对《论语》英译及其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中西翻译及哲学文化学者们的重要课题。本文选取年代较近的安乐哲和罗思文的《论语》译本为研究对象,对译者的文化视野以及采用的翻译手段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以英国汉学家亚瑟.韦利的《论语》英译本为例,从接受美学理论中的读者期待视野角度,以文化负载词"仁"、"礼"、"孝"和"君子"为例,对《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进行分析,以期西方读者对文化负载词有更深刻的认识以及能够更好地理解《论语》,从而达到促进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一经一纬织美文——评理雅各英译《论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思想意义和艺术形式方面 ,对理雅各的英译《论语》进行汉英文对比研究 ,以为当代中国古籍的翻译提出点滴借鉴  相似文献   

16.
《论语》多个英译版本体现出翻译的不确定性,使得译本中有几处翻译存在很大的争议。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详略度、辖域、背景、视角和突显五个识解因素探讨《论语》四种英译本的几处翻译,分析认知差异对翻译不确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朱凌燕 《考试周刊》2012,(54):27-28
刘重德曾经指出“经无达诂”和“译无定法”是经书翻译工作中天然存在的两大特点。该文拟从这八字入手,分析和解释《论语》英译之多样化,并进一步指出“经无达诂”和“译无定法”事实上涉及的是翻译过程中理解和表达两个层次的问题。正是理解的“无达诂”和表达的“无定法”造成了《论语》英译的多样化,隐藏在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自建《论语》与理雅各、韦利和许渊冲英译本的平行语料库基础上,探讨《论语》核心词“仁”“义”“礼”“智”“信”的英译。通过对这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译者的文化身份与造成这些差异的联系,指出三位译者的生活时代不同以及教育背景不同势必会在《论语》英译本中留下不同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19.
《论语》"雍也篇第六"中"夫子矢词"困惑着历代学者:其一,孔子与弟子言语,何必指天发誓?其二,"矢词"中"矢之"和"厌之"中的"之"该当何解?对于这些疑点,历来学者多数是通过说文解字来寻求答案。从文献上看,应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探讨以上疑点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在前人说文解字的基础上,引入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相关理论探究"夫子矢词",重点考察选择这一特殊语言形式背后的原因,进一步证明系统功能语言学"形式是意义的体现"的观点,并验证将话轮、衔接、连贯等概念应用于探讨《论语》雍也篇第六"夫子矢词"及其英译问题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我们的研究旨在拓宽《论语》及其英译研究的思路,为《论语》的今译和英译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形象学研究的重心是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问题。《论语》是中国儒家学说的代表,收录了大量关于中国人生活中的哲学道理,是中国形象的典型呈现。《论语》被多次翻译成西方语言,成为在翻译中展现中国形象的突出代表。由于中西方语言与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中国形象的描绘时也会产生偏差。《论语》中的关键词与隐喻英译就很能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