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2年,23岁的苏联著名电影导演库里肖夫,在对电影的各种形式作了一番实验后,曾经公开宣称:“电影艺术的特征就是蒙太奇。”① 库里肖夫的同伴,著名影片《母亲》的导演普多夫金则认为蒙太奇万能,它“包含有电影艺术的全部秘密。”② 因导演了《战舰波将金号》而享誉世界的著名电影艺术家爱森斯坦讲得更为透彻:“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二数之和,而更象二数之积——这一事实,以前是正确的,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③  相似文献   

2.
《语文知识》1993年第4期上发表了宋广富同志的《关于“兵精足用”的“足用”》一文,文章中心说的是对高一册语文《赤壁之战》一课中“兵精足用”句的“用”字应该怎样理解的问题。宋同志认为“课本注释说:‘足用,足够使用。’……这条注释欠妥当。”又认为“‘足用’应解释为:‘物资充足’。……‘兵精足用’意  相似文献   

3.
郭小川的叙事诗《一个和八个》,完成于1957年12月18日。由张子良、王吉呈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一个和八个》,发表于《长安》1983年第11期。由张军钊导演的电影《一个和八个》正式公映于1985年夏。《一个和八个》的故事,由三种形式叙述之并形成文本,这就具备了叙述学的三大要素:故事、叙述、文本。叙事诗是诗化的故事。电影是画面化的故事。电影文学剧本则介乎于二者之间。在长期的审美经验中,电影被视为唱诗的艺术。诗人对历史的思考,比其他艺术家更贴近哲学。第五代导演则力求贴近诗人。电影文学编剧则成为诗和电影的中介。《一个和八个》是我国银幕上第一次将诗移植成电影的真正成功! 那么,在叙述学研究中,叙事诗与电影是否具有共同的叙述特征呢?它们在故事的叙述  相似文献   

4.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的“故为之说”的“说”,不少参考书都当作动词解释。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评注译析古文百篇》里,把这句话解释为:(我)为这件事作了这篇“说”的文章。在注解里又说:“‘说’原是名词,一种文体。此作动词。为之说,为这件事作一篇‘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古文评注》,也持同样的看法。《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书》这样解释:“‘之’字作介宾,‘说’字作动词,指写作(这篇文章)。或者‘之’字作指示代词,充当定语,‘说’字作名词,指一种文体。两说都说得通,就柳文而论,前者才是作者原意。”  相似文献   

5.
王力先生《汉语史稿(中)》说:“‘家’字也有词尾性质。中国古代早有‘法家’、‘名家’之类。但那和今天的‘艺术家’、‘建筑家’之类到底有些不同。‘法家’、‘名家’的‘家’是学派的意思,我们不能说‘一个法家’、‘一个名家’,可是我们现在可以说‘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建筑家’。不过‘艺术家’等的‘家’也是从‘法家’等的‘家’发展起来的。”王力先生对词头词尾的考察,一般是按上古、中古、近代、现代作分期讨论的,时代线索一般十分清楚。王先生分期的上古是专指“公元3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但有时候行文中的“古代”一词也只指先秦时期。王先生关于“家”字的叙述,文句苟简了,但从  相似文献   

6.
成功与付出     
跟剧组去选景,第二天就被大雨堵在了山里,进退两难.看着窗外的美景,我的脑海里不停地假想着即将拍摄的电影. 自己的小说《暖雪》能改编成电影,我压根儿不敢想.戏剧的是,导演为尊重原著,我竟成了编剧. “太故事化了吧?”剧本第一稿出炉时候,制片冷冷地说.还有人说:“90后写剧本?还是孩子啦,还不成气候.”  相似文献   

7.
关于《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的中心论点 ,人民教育出版社 1 995年6月第 2版的《高中语文第四册 (必修 )教学参考书》说 :“文章的题目‘改造我们的学习’既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也标明了文章的论述范围———如何彻底改变学风方面的问题。”《教参》又说 :“文章开门见山 ,用一句话 (‘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作为引论 ,既提出了问题 ,又表明了中心论点 ,简洁明了。”也就是说 ,《教参》认为文章的题目“改造我们的学习”和引论的“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都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老师们在讲解…  相似文献   

8.
音乐吧     
熟悉的《变形金刚》回来了《变形金刚》是一部风行于20世纪80年代的卡通片,由它翻拍而成的同名电影计划于2007年4月首映。导演斯皮尔伯格说:"自从有《变形金刚》那天起,我就一直是这个卡通片的一个铁杆‘粉丝’。现在。把《变形金刚》搬上银幕的梦想终于快要变成现实了。这不会是最后一部《变形金刚》电影。"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中国电影形成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电影艺术——一种妥协的艺术,一种在各种力量间寻求平衡的艺术。以电影《黄土地》为个案,从剧本对原作的改编、电影语言的运用等方面发现“第五代导演”的精神气质,同时探讨电影在表层、潜层和深层思想表达中的多义与悖论,从而说明电影是一种“妥协”的艺术。  相似文献   

10.
《咬文嚼字》 1996年第 7辑符泊《一词不慎 ,致人于“死”》中说 :“《新民晚报》 1995年 6月 2 2日社会新闻版的一条标题令读者惊愕与惋惜 :‘徐虎死了吗 ?’”并说 :“读者的惊愕与惋惜是有道理的 ,因为那条标题赫然是 :‘徐虎身后劳模成行。’‘身后’是‘死后’的意思 ,这是常用词 ,如‘身后萧条’ ,《现代汉语词典》《辞海》也都只有这一个义项。”进而断定 :“根据这一词义 ,标题的意思显然是 :‘徐虎死了 ,后继有人。’”还是“可是细读新闻 ,读者又由惊转喜 :徐虎并没有死 !原来报道的内容是说 :榜样的力量产生了‘徐虎效应’ ,现在…  相似文献   

11.
1997年第1期《语文知识》发表了一篇题为《“步走”释义商榷》的文章(以下简称《商榷》)。这篇文章认为《赤壁之战》中“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一句的“步走”诸多注释注为“步行逃跑”是不正确的,而应该解释为“自陆路逃跑”。《商榷》在接近结尾时这样说:“我认为课本将‘步走’注释为‘步行逃跑’是不够准确的,应释为‘自陆路逃跑’‘……全句译为‘曹操带领人马从华容道自陆路逃跑’更准确些。”我认为这篇《商榷》还  相似文献   

12.
耄耋之年的电影表演艺术家赵子岳,最近在大学生电影节上讲了一番非常实在的话。他认为摆在目前电影工作者面前最迫切的问题仍是要深入生活。赵子岳以其极有特色的语气,讲述了他亲身经历的事:“现在,拍电影和过去越来越不一样了,以前,每一次拍电影都是需要做很多案头工作的,先深入地研究角色,再到生活中体验。而现在,导演打电话请我拍一部片子,开拍了,我连剧本还未看到呢,接我到拍摄现场,现塞给我剧本看,十几分钟后,导演说‘赵老’,可以开拍了吗?我真觉得有些招架不住了。更不解的是,有时我们到剧组了,主要演员还未到呢,等他们从另一个拍摄场…  相似文献   

13.
程介明 《上海教育》2007,(11A):33-33
有内地读者看到一则报道:“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教授向导演李安赠送纪念品。当日,荣获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的《色·戒》在香港举行慈善首映礼,为香港大学教研发展基金的‘港大人文基金’筹款。”问是怎么一回事。忽然醒悟,在某个地域司空见惯的事,不了解情况的人也许会看得一头雾水。一次电影筹款,可以带出许多背景的事物,可以拿来与读者分享。[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焦裕禄同志曾对兰考县委的同志们介绍自已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方法,叫做“白天到群众中调查访问,回来读毛主席著作,晚上‘过电影’,早上记笔记”。所谓“过电影”,主要是指联系实际来思考问题。他说:“无论学习和工作,不会‘过电影’,那是不行的。”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因此,他从毛主席著作中汲取了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对照自已,我在学习和工作中就是不善于“过电影”。我参加工作十多年了,学习毛主席著作也有十年了,虽然读了一些文章,但在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方面,成效都不显著。过去在大小会上经常检  相似文献   

15.
四月二十日《解放军报》发表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对部队作家白桦同志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苦恋》提出了严肃的批评。文章说,白桦同志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苦恋》,不仅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甚至到了实际上否定爱国主义的的程度。文章在对《苦恋》的内容作了简介后指出:《苦恋》作者向人们宣告:这部作品的主题意义是爱,作品  相似文献   

16.
郭靖 《广东教育》2003,(9):55-56
“电影《花样年华》导演王家卫看中了莫言的新小说《檀香刑》,有意将其拍成电影。他说小说写得很好,就是花100万也要买下来。”我是因为看了这条消息,才去读《檀香刑》的。到目前为止,王家卫电影里还没有大陆作家的作品,那么在他眼中,这会是怎么样的一部“写得很好的小说”呢。当我看完了《檀香刑》之后,我还是大吃一惊,我的直接的阅读感觉,  相似文献   

17.
《说谦虚》一课,我教过两次,觉得有几个问题需要提出来。现将我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写在下面,请行家指教。一,关于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课文后面的“思考与练习”中说:“‘谦受益、满招损’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五省(区)编的教学参考书上也说:“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提出中心论点,——‘谦受益,满招损’。显然,两家对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山西师院学报》1980年2期上有冯彦山同志的《鲁迅〈自嘲〉中的‘千夫’究竟指什么?》文章的结论:“‘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理由:“一、从‘千夫指’的来历看,‘千夫’不是‘敌人’。”引《后汉书·王嘉传》“千人所指,无病而死”,“千夫”即“千人”,不指敌人。二、“从‘千夫’本身考察,它不能解作‘敌人’。”“三、若把‘千夫’说成是‘敌人’,‘指’就不好解释了。”  相似文献   

19.
“举一反三”读书法,出于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论语·述而》。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大学国文序》中也说:“常言‘举一反三’,国文选本的阅读是‘举一’,推导其他东西的阅读是‘反三’。”足见,我国古今教育,都很重视“能触类旁通,启发实多”的“举一反三”读书法。  相似文献   

20.
学生爱“挑刺”,因着他们的灵光闪现,我也乐在其中。学习巴金的《繁星》(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时,有学生质疑文章第一节第二句好像是病句:“……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密密麻麻”与“繁”应该属用词重复。是否可以改为“……我最爱看天上闪烁的繁星”?我赞叹并鼓励。学习鲁迅的名篇《社戏》时,不少学生问:“‘……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这一句中的‘或者’‘也许’是否也是用词重复?”我微笑着说:“有理由吗?”孩子们来劲了:“《现代汉语词典》上对‘或者’有两种解释,其中一种就是‘或许’,而‘或许’就是‘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