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茶馆》是老舍先生戏剧创作的巅峰之作,不管是在语言艺术上,还是在思想高度上都堪称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英若诚先生的英译版《茶馆》是为舞台表演而创作,对英译《茶馆》的语言口语性、语言动作性以及语言人物性进行分析和解读,可从舞台表演性视角下探讨语言的直接效果在英译《茶馆》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即兴表演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舞台表演形式,它的起源可以说来自于戏剧表演,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表演形态。笔者通过对中国戏剧舞台的即兴表演的发展历史的梳理,以便于把中国即兴表演的发展脉络整理清楚,从而掌握其演变的轨迹及其规律与特征,为现代戏剧即兴表演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3.
从诗性的角度去阐述《长生殿》语言的审美意趣。达到审美体验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剧本本身,另一种是通过戏剧表演来传达。《长生殿》语言对前人作品有诸多借鉴,并从中翻出新意。其次,演员在戏剧表演中强烈的音乐感和画面感,使整个戏剧舞台充满诗性之美。最后,我们在研究剧本的时候,最不能忘记的是作者的情感,这是剧本诗意所在的根本。  相似文献   

4.
<正>课型:鉴赏课年级:高一课时:第1课时教学内容:上海高中音乐必修6《音乐与戏剧》、高中音乐选择性必修4《戏剧表演》教材分析:赏析部分的内容有教材中给出的资料有话剧《中国梦》《商鞅》《狂飙》等;活动部分的内容参考了高中音乐选择性必修4《戏剧表演》第二单元“语言基本训练”、第三单元“表演训练”,适当结合课外资料进行欣赏和实践。本课首先从话剧《商鞅》中的配乐引入,让学生对话剧、戏剧配乐等概念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其次,围绕话剧表演进行活动设计,以语言和动作表演为主,配乐为辅,进一步对“如何在舞台上表演”“如何为戏剧选择恰当的配乐”有一个更具体的认识和体验。  相似文献   

5.
戏剧作为一种不同于小说、诗歌和散文的独特文学形式,不仅可作文本供读者阅读,亦能被搬上舞台让观众进行视听欣赏。苏珊·巴斯奈特提出的可表演性原则认为,戏剧的表演比阅读更为重要,要求译者考虑到演员表演的需求以及观众接受的需求。在可表演性原则的视角下比较莎剧《捕风捉影》梁实秋和方平两个中译本,有助于探究戏剧翻译对舞台表演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在戏剧批评领域,评论家比较注重戏剧的文学价值,而不是戏剧价值,人物分析独占鳌头。评论关注的主要是戏剧人物的刻画,也就是说,戏剧本身的特点被忽略了。但是戏剧毕竟是戏剧,是要在舞台上表演的,除了它的文学价值,它应该具有更多的戏剧价值。是否具有戏剧性是评价一个剧本的重要标准,本文将仅仅从戏剧动作方面来研究《麦克白》的戏剧性。  相似文献   

7.
荒诞派戏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兴起于法国,50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演出,舞台形象光怪陆离,荒诞不经。开始出现时,受到批评界的冷遇。后来逐渐获得社会承认,并在世界上不少的国家竞相上演。荒诞派代表作主要有: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美好的日子》,阿达莫夫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椅子》,热内的《女仆》等。  相似文献   

8.
话论转换是戏剧文体学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为戏剧对白翻译研究提供了理想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依据。在话轮转换系统中,话轮构建和话轮分布直接与戏剧对白的结构、衔接等风格特点密切相关,是保证人物语言持续性互动的关键。本文选取英若诚译莎翁名剧《请君入瓮》作为案例,并结合朱生豪和梁实秋译本进行基于语料的对比分析,主要从话论转换位置即连接台词的"榫子"以及话轮中关键词的选择两方面,考察英若诚戏剧翻译中戏剧对白话轮管理的独到之处,探究其集导演、演员和译者于一身的特殊译者身份下适合目的语舞台表演的戏剧翻译的成功秘诀。  相似文献   

9.
翻译美学理论研究多集中于小说、诗歌、散文文本,对戏剧翻译的美学研究相对较少。戏剧翻译审美应重视戏剧文本具有可读性与表演性的双重属性。戏剧的语言是诗的语言,不失韵律,富有美感。戏剧文本的可表演性在于其动作性、口语化和性格化特征。《欲望号街车》剧本语言充满诗意,意象比比皆是,人物形象立体丰满,具有强烈的舞台魅力。通过对冯涛翻译的《欲望号街车》的解读分析,可以发现冯涛译本符合《欲望号街车》中的诗意美和表演美原则,但在文化美方面稍有不足。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戏剧艺术与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的不断融合和不断渗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兴的交叉学科,人类表演学和社会表演学就是发源于戏剧人类学的两个新的学科.根据人类表演学和社会表演学的研究结果发现,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与社会表演学的发展息息相关.发展社会表演学不但有助于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形象和行为的圆满定位,也有助于国家在世界上形象的提高和完善.中国大学素质教育已经倡导多年,提高素质教育的方法也百花齐放.文章将从社会表演学视角探讨大学素质教育的问题,为中国大学素质教育输入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11.
人类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因此人的认同问题必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在经济全球化的现时代,人员、信息与货物的跨国流动,使人们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日益成为一个必须时刻思考和作出选择的问题,人们都会遇到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问题。在文化认同与民族(族群)认同、国家认同的关系,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强化国家认同的维度上,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必须把国家认同放在高于民族(族群)认同的地位,这就是说,族群的认同不能超越或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国家的文化认同必须大于族群的文化认同;应该通过构造中华民族文化共同的文化基础和文化象征符号的重建,增加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重叠内容,以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必须把经济社会的区域均衡发展置于今后工作的重心位置,并且通过人口的流动促进人民之间的交流与文化融合;强化国家认同还必须有政策和法规的支撑,譬如,共同的语言、政治仪式、文化符号等等的规定。总之,在历史进程之中,我们必须把国家认同置于文化认同之上,用公民的国家认同促进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2.
Identity is the crucial characteristic to people, as it is the defining factors of what they are and what they are not. It concludes lots of things, and among which, the national identity and regional identity are the most important ones; though they are often confused in some occasions. Therefore, this essay discusses the ques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of these two identities with the examples of two British films— Bloody Sunday and Kes. From the discussion, it concludes that though on some degree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13.
语言具有社会交际工具与民族文化和身份认同的双重功能。在多语社会或国家,通常是通用语言承担较多社会交际工具功能,而少数民族语言承担较多文化认同功能,二者互相补充又互相不可替代。因此在语言的工具认同和文化认同意义上,我国国家通用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没有根本的冲突。在少数民族语言内部,由于存在强势语言和弱势语言、主体民族语言和非主体民族语言、简单语言环境语言和复杂语言环境语言、保持母语程度不同等复杂情况,所以对于不同民族语言来说,语言的民族认同也存在较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Denominational School Identity and the Formation of Personal Identity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Three important factors determine the institutional identity of denominational (Christian) schools: their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ligious truth claim, their conception of the nature of education, and their view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as content of education. We investigate conceptually which of these interpretations of identity are consonant with a view of education as a place where the personal identity of students is constructed. We interpret personal identity in a narrative way, as a permanent process of reflexive construction where consistency over time is not seen as an ideal, given the plurality of postmodern culture.  相似文献   

15.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对"教学专业"的一种身份辨识与建构,身份认同与认同危机不仅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也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与动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身份认同危机既体现为教师身份社会规约的某种不合理,也体现为教师专业身份的泛化以及教师主动身份建构中的困惑与冲突。身份认同危机的有效化解内在地要求教师在互动与协商中,合理辨识、主动建构多重身份以及身份背后的权利、责任、义务与角色期待等。  相似文献   

16.
17.
区域形象战略研究--兼论广西区域形象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形象战略由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组成,良好的区域形象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形象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从区域形象定位、设计、传播、评价到区域形象管理的主要工作流程,在此理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广西未来一段时期总体形象应定位于连接中国-东盟的最便捷、高效的“经济走廊”和著名的旅游资源大省,并对其形象设计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自我认同的职业认同研究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职业认同成为西方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一个研究主题。综观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在职业认同与个体自我认同之间的关系上存在以下三种基本观点:职业认同是个体全部自我认同的组成部分;职业认同是个体自我认同的表现,包括职业个性理论和主体性理论;职业认同是个体自我认同的形成和运用过程,包括自我概念理论、框定与折衷理论和社会认知生涯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基于自我认同的职业认同研究为判断生涯指导干预的有效性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9.
角色理论视角下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教育一直是我国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特纳的过程角色理论尽管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个体角色的形成机制,但对我国民族地区学校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教育不无启发意义.本文以特纳的角色理论为视角,探讨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如何帮助少数民族学生通过角色认同与角色互动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海角七号》创造了台湾电影的奇观。作为一部具有"乡土"气质的电影,它是台湾文化本土化的结果,也预示了台湾电影和社会加快本土化的进程。电影通过现实生活和过往历史两个层面,探讨了一种体现台湾本土自觉的身份认同,其所引发的观影热潮,又进一步加剧了对于这种身份的确认。这是一种意味深长的文化现象,也是一种需要包容面对的客观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