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我们先来看看从3套语文教材或教参上所摘的关于《陌上桑》主题的表述: 其一,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第2版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六册是这样表述的:“这首诗叙述了采桑少妇严词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歌颂了女主人公反抗强暴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我们先来看看从3套语文教材或教参上所摘的关于《陌上桑》主题的表述:其一,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第2版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六册是这样表述的:“这首诗叙述了采桑少妇严词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歌颂了女主人公反抗强暴的精神。”其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六册《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表述的:“这是汉乐府中的著名诗篇,叙述了采桑少妇严词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歌颂了女主人公的机智、幽默和反抗精神。”其三,语文出版社2001年8月第l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教师用书》是这样表述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通过面对面的斗争,歌颂了一个反抗荒淫无耻的五马太守的采桑女子——秦罗敷,塑造了一个美丽机智、不畏权贵,不畏权势的女性形象。”可以看出,以上对于《陌上桑》的主题提炼是大同小异的,那就是在肯定罗敷为正面主人公的同时,对“五马太守”予以彻底否定。笔者认为,对《陌上桑》的主题作这样的提炼是欠妥的。三套教材教参的编者对该作品主题提炼的不妥,根源在诗的第二、第三节的理解上。诗的第二节是这样写的:“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躇。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载不?’”...  相似文献   

3.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描写了一位很美的采桑女罗敷。对于围绕她所发生的一切,传统的认识诚如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所言:“这首诗叙述了采桑少妇严词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歌颂了女主人公的机智、幽默和反抗强暴的精神。”按照这种认识来品读《陌上桑》,至少存在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孙小平 《甘肃高师学报》2007,12(3):110-111,113
我国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着男女主人公性别角色不均衡、男性职业层次高于女性、男性在能力及知识等方面优于女性等方面的问题。教材中的男女主人公形象对儿童个性的发展起着思想导向、生活导向、审美导向和角色期待等重要作用,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因此今后在教材编写中,应改变传统的“男主女从”和“男强女弱”的性别观念,保持课本角色男女比例的相对均衡,全面表现两性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影》是《红楼梦》续书的一种,也是我国古代保存下来的第一部由女性撰写的小说,作者清代著名女文学家顾太清将女主人公薛宝钗的情感世界刻画得细腻深刻,塑造出一个既端庄沉稳又时常真情流露的封建少妇形象。  相似文献   

6.
《氓》叙述了男女主人公自由恋爱结婚,婚后过了一段时间的艰苦生活,女主人公年老色衰,遭负心男子抛弃的故事。故事先写谈恋爱时感情的热烈,再写被弃后的冷落,表达了女主人公怨恨悲痛之情。读完全诗后,读者对那个背信弃义、二三其德的男子充满了痛恨,对女主人公充满了同情,认为造成女主人公被弃的命运,错误完全在那个“氓”。  相似文献   

7.
《一厘米》是当代女作家毕淑敏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它已被选人义务教育九年级语文教材(上)。课文的主要意思是:女主人公陶影(一位普通的母亲),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竭力要在儿子面前将自己装扮成“一个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的形象,并为此而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教参对她的做法也是予以肯定的:“她是普通的.但又是可敬可佩的”。笔者也很愿意,很希望相信女主人公是在追求完美,因为笔者也是一个为人父者,对“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还是深有感触的。  相似文献   

8.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氓》的最后,女主人公一声长叹:“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为她与氓的不幸婚姻画上了一个休止符。一个让女主人公为之私订终身的“蚩蚩”的氓最终选择了背叛,一场让女主人公寄予厚望的婚姻却以失败而告终,造成他们家庭不幸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呢?  相似文献   

9.
古代社会婚姻中男女的不平等地位并不必然导致女主人公的被弃。男主人公并不具备“二三其德”的主客观条件,因而也不是女主人公被弃的直接原因。男女主人公婚姻的非法性是女主人公婚姻悲剧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0.
闽南、粤东戏曲代表作《荔镜记》文本中的私自缔情的方式、男主人公求偶的“策略”、女主人公的“矜持”模式以及“私情”主题等因素,与我国明嘉靖前文学传统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荔镜记》将其有机地融入新的艺术整体,赋予旧有材料以新的更为深刻的内涵,推陈出新,予以升华,使其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杰作之一。  相似文献   

11.
《微神》是老舍以其醉人浪漫手法创作于二十年代的一个爱情短篇小说。从文中始末以“她”这一代替女主人公姓名的神秘称谓,足见其梦幻色彩。女主人公“她”由一娇弱、柔美似柳、羞涩如晨露中兰的少女,后被迫走上娼妓之末路并以自杀殉爱而命终;沈从文的短篇《丈夫》中的女主人公“老七”,同样是作者笔下同一时代的妓女形象。 同样地因社会环境、生活困窘而逼迫走上娼妓道路,但她们命运的结局却截然相反:一个因堕落也因爱情的沉迷不悟又不得不舍而自绝,一个却能在醒悟后告别沦落生涯,回到了贫穷的乡下丈夫身旁。  相似文献   

12.
婴儿的眼泪     
某市公安局接到匿名举报,有个代号为“飞狼”的拐卖婴儿的犯罪团伙,近日准备将一批婴儿卖往粤闽交界的偏僻山村。火车站入口处,开往广州的某次特快列车即将发车。一位俏丽少妇抱着一个不停啼哭的婴儿,正随着人流走近检票口。“这孩子怎么啦?病了吗?”化装成检票员的女刑侦员马玲关切地问。俏丽少妇叹道:“唉,我们夫妻俩工作忙,没时间照顾孩子,结果孩子受了凉,得了感冒,真是愁煞人。”她边说边给孩子擦泪珠。马玲上前摸了摸婴儿的头,果然很烫手:“大嫂,你这孩子多大了?”“刚满月,到今天才一个月零三天,唉,可怜啊!”俏丽少妇又是一叹,又不停…  相似文献   

13.
伊丽莎白和简爱分别是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和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中的女主人公。虽然这两部小说都属于“灰姑娘”的模式,两位女主人公历经曲折最终都找到了美满的归宿,但由于身世和家庭背景的差异,她们的性格和婚恋观也存在着不同。  相似文献   

14.
达西是《傲慢与偏见》中的男主人公,作者简·奥斯汀赋予了他鲜明的人物特点,无论是身份、地位,还是外貌形象和性格,都具备了“白马王子”特质。他的这种特质赢得了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爱情,也赢得了众多女性读者的喜爱。通过对这种特质的分析,概括了简·奥斯汀的婚恋观和广大女性的“白马王子”情结。  相似文献   

15.
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的《欢乐之家》通过对女主人公莉莉·巴特悲惨命运的描写,真实地再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贵族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揭露了上流社会的卑鄙龌龊。本文试从分析爱默生的“自立”“精神至上”的观点对女主人公命运的影响出发,评析莉莉·巴特是现实生活的牺牲品,追求“精神共和国”的失败者,道义上和精神上的胜利者  相似文献   

16.
婴儿的眼泪     
某市公安局刑侦二处不久前接到匿名举报,有个代号为“飞狼”的拐卖婴儿的犯罪团伙,近日准备将一批“婴儿”移往澳闽交界的偏僻山区兑换现钞。火车站西站出口处,开往广州的363次特快即将发车。一位俏丽少妇,怀抱着啼哭的婴儿,正随着缓缓流动的人群走近检票口。“这孩子怎么了?病了吗?”化装成车站服务员的女刑侦员马玲“关切”地问。俏丽少妇幽怨地一瞥,叹道:“唉,这孩子刚满月,我们夫妻俩忙得没时间照顾她,结果我家千金受了凉,得了感冒,真是愁人。”边说边给孩子擦泪珠。马玲上前摸了摸女婴的头,果然很烫手。“大嫂,你这千金多大了?”“到今天才一个月零三天,唉!”俏丽少妇又是一叹,又不停地给孩子揩泪珠。“真的?”马玲的眼  相似文献   

17.
陈染小说中孤傲清高的女主人公与任何组织和群体都保持着一种疏离状态,她们总处在逃离“此在”与告别“他人”的路上,“逃离-自闭-告别”构成了陈染小说女主人公的基本生命状态,因而“逃离-自闭-告别”也成为陈染小说一直演绎的颇具存在主义色彩的母题.  相似文献   

18.
谷莉莉 《课外阅读》2011,(2):194-195
刘兰芝是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的女主人公,嫁与庐江府小吏焦仲卿为妻,夫妻恩爱,勤勤勉勉,竟招来婆婆的不满,不为焦母所容,自请遣归,回娘家后又为兄长逼婚改嫁,最后投水而死。杜十娘是明代拟话本《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女主人公,乃京城教坊名姬,久有从良之志,遇到“忠厚志城”的李甲,而“有心向他”,与鸨母斗智斗勇,摆脱了妓院生活,不料在与李甲归家的途中,被李甲卖给富商孙富,  相似文献   

19.
由《梦珂》和《黄色糊墙纸》审视中美女权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梦珂》和《黄色糊墙纸》分别是中关两国女权主义作家丁玲和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的代表作。《梦珂》中女主人公面对男性的压迫时,只是采取“隐忍”;《黄色糊墙纸》中女主人公则联合“其他女性”采取主动行为来反抗男性世界给她的不公。两位主人公不同的反抗方式体现了中关女权主义在最初发展时期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20.
《嘉丽妹妹》讲述的是一个贫穷、充满欲望的农村女孩来到城市谋生,通过“堕落”的途径而“成功”地当上了名演员的故事;《珍妮姑娘》则叙述了一个贫穷、天性善良、甘愿牺牲自我的故事。她的“堕落”是为了拯救困境中的家庭。这两部小说虽然都是描写在商品社会、市场经济大潮下,两位女主人公人性的追求及其命运,揭露美国社会的贫富悬殊和道德沦丧。然而,德莱赛塑造的这两位女主人公:嘉丽和珍妮蕴含了两种不同的西方文学渊源,代表了西方文学传统中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自我意识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