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8 毫秒
1.
<正>2023年3月15日,记者来到武汉理工大学附属小学采访该校语文教师、湖北省第四届“教研名师”刘俊杰,当问及他所倡导的“真我写作”教学观时,刘老师进行了如下解读:“所谓‘真我写作’教学观,就是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写出‘真’和‘我’。‘真’指写作者从真实的生活出发,以认真的态度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真实的生活中提炼真知灼见,用纯真的笔触写出自己的真诚、真心,借助写作来弘扬真、善、美;‘我’指写作者要以儿童的视角‘我手写我心’,不矫揉造作,  相似文献   

2.
“自严复以来,我国的翻译理论经过了几个成长期,从‘信、达、雅’开始,经过‘字译’,和句译,直译、硬译、死译和意译,然后抵达‘神似’和‘化境’,这其中有不少争论和误会,但大方向是正确的。”无论是“神似”或“化境”,都是要把原文用“准确、通顺”的译文表达出来。因此,我们可以说“神似”或“化境”是方法,是手段,而“准确、通顺”则是目的。几十年来,在翻译界一直存在着所谓直译和意译的争论,现在已逐步在认识上有所统一。因为大家都明了,真正主张直译的人,其实并不是反对意译,而是反对胡译、乱译、任意加码;同样,真正主张意译的人也不是反对直译,而是反对死译,硬译,宁错而务顺。实际  相似文献   

3.
壹、关于“彼观其意”的连属及译义司马迁《报任安书》中,在叙至李陵被迫而降后,有下面一段文字:“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其中“彼观其意”四字上下连属断句并释义问题,自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朱东润主编的《中国文学作品选》以“彼”字上属,断“身虽陷败彼”五字为一读,“观其意”三字别为一读。注云:“‘陷败彼’是说李陵战败投降,陷身匈奴中。‘彼’指匈奴。‘当’,合。‘得其当’,得到合适的机会”。如是,则以“陷败”为  相似文献   

4.
金菲 《考试周刊》2012,(54):32-33
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建忠提出了“善译”理论,努力矫正洋务翻译的弊端。“善译”说构建了我国近代重要译学理论的发展基础,促进了我国近代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对当今的翻译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作者拟在总结后人对“善译”说研究的基础上.从译者主体性和过程论的角度对“善译”说作出新解。提出个人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5.
政治理论挽年马克思与农村公社”“““’‘’‘”‘’.‘’‘’‘’‘’‘’.‘’.‘”“.‘.’.’.’.‘.’‘’额尔敦扎布(l·l)论党对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战略构想‘”’.‘’“’‘”.““’‘’“’‘.‘’“““‘盖克敏(3·l)试论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形成及其理论基础’‘”‘.’‘””‘.”’.“.”‘.‘”‘”‘宋雅岚(3·67)论白治机关的自治权““’“’“’““””‘巴“””‘’‘’““’.’.”’.‘”’‘…”‘.‘孙忠霖(3·75) 哲学唯物主义方法:一个基本的哲学方法和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著名作家老舍说过:“一本外国杰作,若译得好,也就成为我们自己的珍宝,世世代代相继享受。”①怎样才叫译得好呢?译得好的作品是否就没有毛病呢?鲁迅先生有一句名言:“译文是大抵比不上原文的。”②梁实秋先生也说:“无论译笔怎样灵活巧妙,和原作比较,总象是搀了水或透了气的酒一般。”③大翻译家傅雷曾写道:“即使是最优秀的译文,其韵味较之原文仍不免过或不及。”④朱光潜教授曾说:“严又陵以为译事三难:信、达、雅。其实归根到底,‘信’字最不容易办到。原文‘达’而‘雅’,译文不‘达’不‘雅’,那还是不‘信’,如果原文不‘达’不‘雅’,译文  相似文献   

7.
“而”释     
《赤壁之战》“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一句中的“而”字,课本未作注释,也许作一般用法的词。因此一般译文都省去未译,有的为照顾语气完整,变通(或省去“而”另增补的)译成“怎么……呢?”我以为这个“而”字可训成副词“岂”,译成“难道……吗?”清·吴昌瑩《经词衍释》“而”字条下有云:“《博雅》曰:‘而,岂也。’此文《释词》不载.《孟子》:‘不贡而能之乎?’言岂能也。《论语》:‘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僖二十年:‘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言岂由人也。《襄二十四年》:‘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我以生乎?’而,  相似文献   

8.
著名作家老舍说过:“一本外国杰作,若译得好,也就成为我们自己的珍宝,世世代代相继享受。“怎样才叫译得好呢?译得好的作品是否就没有毛病呢?鲁迅先生有一句名言:“译文是大抵比不上原文的。”梁实秋先生也说:“无论译笔怎样灵活巧妙,和原作比较,总象是搀了水或透了气的酒一般。”大翻译家傅雷曾写道:“即使是最优秀的译文,其韵味较之原文仍不免过或不及。”朱光潜教授曾说:“严又陵以为译事三难:信、达、雅。其实归根到底,‘信’字最不容易办到。原文‘达’而‘雅’,译文不‘达’不‘雅’,那还是不‘信’,如果原文不‘达’不‘雅’,译文  相似文献   

9.
纵观我国近代翻译理论,影响最大的,当推严复的信、达、雅。他在《天演论、译例言)里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为达即所以为信也。《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相似文献   

10.
沧州市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基于“享受语文”的理想,践行“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生活化”的基本理念,逐步树立了“教育的本质就是生活”的教育观,“‘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和“教学是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的教学观,“‘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用教材教教材”’的教材观,但是还存在着教学中新理念“知、行脱节”,学生主体地位落实不到位、开放而有活力的教材观尚未形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利用语言学和文艺理论的新近研究 ,对几种普遍而片面的翻译观提出了质疑 ,分析了文学翻译的动态过程和文本的经历过程 ,从而结合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及其文学生命与文化传播的意义 ,对译作与原作的关系加以探讨 ,以期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及翻译标准的确立提供理论上的参照  相似文献   

12.
政府工作报告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兼有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双重特征,其翻译实属政论文体翻译。目前,国内学者对于政论文的翻译研究较少,对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研究更少,且主要集中在针对某一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某一具体的翻译进行评价,提出此类翻译应尽量避免"机械化"和"中式化",从而提出某一具体翻译策略,而没有提出其相应的翻译理论。文章从词汇和句式的不同角度分析政府工作报告的文体特征和语言特点,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审视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旨在为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提出合理的理论指导,找到较为理想的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提高翻译的质量,促进国际更好交流。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许多学者从结构、语义、语用等角度研究英语的体系统,也有部分学者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原理探讨体的构成及认知机制。文章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英语完成进行体构式的研究,分析指出他们在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上的不足和缺陷,并拟构提出了英语的三元体系统概念。  相似文献   

14.
模因论“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辜正坤先生提出“翻译标准多元互补”一说,引起译界争议。有疑者认为:此说会导致翻译标准的虚无主义。翻译模因论强调规范模因与竞争模因的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且可相互转化的特征。本文借此给“翻译标准多元互补”予以支持,并以此佐证其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在过去二十年中,语料库方法给翻译研究带来了巨大影响,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分析了翻译研究中范式的转变,从应用翻译研究、描写翻译研究以及理论翻译研究三方面,对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现状加以探讨,以期为翻译教学与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6.
翻译批评是翻译理论的重要分支,也是翻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国当前翻译批评的现状来看,虽然在翻译批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人们对于翻译批评还存在不同的认识,翻译批评显得软弱无力.因此,翻译批评的基本范畴界定和基本理论研究就显得至关重要,翻译批评的本质和目的、主体和客体、层次和功能、标准和方法等基本问题仍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近十年中,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教学方法与手段,翻译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今后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与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翻译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意义重大,但目前针对工科翻译人才培养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应尽快完善针对工科翻译教学的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编写具有时效性,实用性,有针对性的教材;制定比较科学的教学评估体系以及深入研究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等,加快工科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研究。  相似文献   

18.
IPv6过渡机制的分析及其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IETF工作组提出IPv6过渡机制的背景,详细分析和研究了双栈协议、隧道技术和翻译器技术等三种常用的过渡机制,并通过一个IPv6实验床的建设,利用IPv6的过渡机制如双栈协议和隧道技术,真正实现了IPv4网络和IPv6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  相似文献   

19.
以韩虎林先生在《陈独秀的译事活动和译学见解》一文中对陈独秀翻译活动的错误表述为例,指出翻译史研究者应充分利用馆藏图书、电子书刊数据库、网络公益图书数据库及搜索引擎等图书资源,以获得可靠的史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或者发现前人研究的错误,从而加以纠正.  相似文献   

20.
语言间的共同点远远多于不同点,因此,语际翻译是可能的。语言之间存在的可译性成为了翻译的理论基础,"译"是翻译的前提,"趋近"是翻译的必然。论述了翻译可译的理论基础,并指出翻译是不可能对等的,只能是原文和译文的无限趋近却不能实现完全的等同和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