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利用常规病毒分离方法,自死亡病人肺组织病料剖检样品中成功分离到了强致病性SARS-Coy肺组织毒。根据已发表的SARS-Coy Tor2株序列,设计并合成了38条覆盖全长基因组的PCR引物。应用RT-PCR技术从实验感染的Vero E6细胞上清中成功地扩增出了各相应的cDNA重叠片段,分别克隆至pGEM-T载体后,构建了SARS-Coy肺组织毒全基因组cDNA文库。SARS-Coy肺组织毒全基因组cDNA文库的构建为进一步研究SARS-Coy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采用高保真PCR从我国钩体黄疸出血群赖株基因组中扩增全长mviN基因片段,对钩体黄疸出血群赖株mviN基因进行克隆.结果显示,所克隆的mviN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已发表的mviN基因序列(Accesion No.in GenBank: NC004343)同源性分别为99.68%和99.42%.因此可以认为,我们成功克隆了mviN基因,并为该基因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病毒载体是进行真核细胞基因工程的有力工具。 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转移,是将需要转移的外源DNA插入病毒DNA或RNA中,借助病毒的浸染机制将其携带进入体细胞,并整合入体细胞基因组中。至于RNA病毒,则可通过逆转录酶的作用产生cDNA克隆,进而用来感染机体。通常采用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当属典型代表,并且应用最广。植物病毒载体在基因转移中也有独到用途。 就病毒基因转移体而言,由于病毒基因组结构简单,分子背景比较清楚,易于改造和操作,转染率高,有较高的靶细胞特异性,这些都是其它载体系统所无法比拟的,故在真核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扩增浙江地区基因3型戊型肝炎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其分子特征及与国内外3型戊型肝炎病毒进行比较。创新点:首次分析报道浙江地区基因3型猪戊型肝炎病毒全序列。方法:利用套式PCR和末端快速扩增法对分离自浙江地区的戊型肝炎病毒进行分段扩增,经克隆测序后拼接全基因组。进一步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基因组结构、开放阅读框及其基因型等进行分析,并与国内外戊型肝炎毒株进行比较分析。结论:浙江株戊型肝炎病毒(Zh J-PJ050-3)基因组由7223个核苷酸组成,其中3'非编码区含有23个碱基的poly(A)尾。全基因组包含ORF1、ORF2和ORF3三个主要基因,长度分别为5109、1983和342 bp。进化分析显示,ZhJ-PJ050-3为基因3型,与国内唯一报道的上海株3型毒株以及多数日本毒株共属3b亚型。与国内外戊型肝炎序列比对发现,ZhJ-PJ050-3基因组共有24个特有的点突变,且在ORF1中含有一个亮氨酸缺失。这些分子特征将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5.
肝炎释疑     
病毒性肝炎是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五种肝炎的统称。它可由甲、乙、丙、丁、戊等5种不同的肝炎病毒引起。5种肝炎病毒之间并没有亲缘关系。一个人一生中得过甲肝,还可得乙肝,也可得丙肝、戊肝等,还可发生重叠感染或联合感染。甲肝和乙肝在我国发病率较高,我们重点介绍这两种肝炎。甲肝病毒是一种肠道病毒。它存在于病人的血液、肝脏及肠道里,主要是通过病人的排泄物及被污染的食物进行传播。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肝炎,其早期症状都有发冷发热、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的表现,症状类似感冒,一般不易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大口黑鲈弹状病毒株与其他已知弹状病毒的差异,构建该病毒糖蛋白的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用于后续口服疫苗的研发。创新点:基于获得的大口黑鲈弹状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并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获得了高丰度的病毒糖蛋白,可结合家蚕用于后续口服疫苗的研发。方法:利用c DNA末端快速扩增法(RACE)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技术获得了病毒的部分序列,拼接获得了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通过ClustalW比较该病毒与已知弹状病毒的3'leader及5'trailer序列差异,进一步利用MEGA软件比较该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与其他鱼类弹状病毒的差异,确定其系统进化树中的分支及地位。基于糖蛋白序列分析结果,利用杆状病毒表达载体构建该病毒的糖蛋白表达系统,感染昆虫卵巢细胞(SF9)后,借助荧光定量PCR(q RT-PCR)、免疫荧光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等技术确定病毒增殖及糖蛋白的表达情况。结论:该大口黑鲈弹状病毒株全长11 526 bp,且与鳜鱼弹状病毒为同一分支,属于水泡病毒属。构建的病毒糖蛋白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成功在SF9细胞中表达了高丰度的糖蛋白。  相似文献   

7.
A型肝炎     
肝炎意味着发炎,它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肝脏疾病,这包括若干病毒造成的。A型肝炎病毒是一种高度接触传染的病毒,并可造成20%-40%的明显性肝炎。  相似文献   

8.
慢性肝炎可由乙型、丙型及丁型肝炎痛毒感染引进.在我国约有1.2亿人口为乙型肝炎携带者,其中约10%发展为慢性肝炎,如重叠感染丁型肝炎病毒则病情往往十分严重.我国慢性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者亦不少见.大多数患者呈慢性进行性发展,随着病情的严重而逐渐演变为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或肝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9.
应用RT-PCR的方法从拟南芥cDNA中克隆了AFH14的全序列,并对其功能结构域进行分析。发现所克隆的目的基因编码区全长3 102 bp,与基因组序列比对发现该基因包含18个内含子和18个外显子,编码1 033个氨基酸残基。通过与其它formin成员的序列比对分析,发现AFH14是一个典型的拟南芥II型formin,包括PTEN结构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新杆状DNA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创新点:首次在高寒地区代表性植物——疏叶骆驼刺中发现杆状DNA病毒,为研究杆状DNA病毒的进化、地理分布及寄主范围提供了新证据。方法:利用分段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克隆疏叶骆驼刺杆状病毒(Alhagi bacilliform virus,ABV)的基因组序列;通过基因组分析、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阐明ABV的进化地位;用Southern印迹杂交和反向PCR分析ABV序列与宿主基因组的关系;并通过PCR检测确定ABV在我国西北地区疏叶骆驼刺中的分布。结论:本研究获得了7068 nt的ABV基因组序列,根据基因组结构、保守序列比对及进化树分析,推测ABV是一种新杆状DNA病毒。分子检测证据表明,ABV基因组序列已整合进入疏叶骆驼刺基因组中,但没有产生游离病毒。此外,对我国西北11个不同地区的疏叶骆驼刺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其中9个地区的疏叶骆驼刺均含有ABV序列,由此表明ABV在我国西北地区的疏叶骆驼刺中广泛存在。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以拟南芥PKS5蛋白激酶在大肠杆菌中的克隆及表达实验为蓝本,进行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提取了拟南芥基因组DNA,并以此为模板用PCR法扩增出PKS5蛋白激酶基因,以pGEX-6P-1质粒为载体,构建pGEX重组质粒并将其转入大肠杆菌BL21中,筛选阳性重组子,用IPTG诱导pGEX重组子表达PKS5蛋白,最终通过SDS-PAGE检测得到约73 KDa的GST-PKS5融合蛋白。学生通过完成上述实验过程,有利于将其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验,形成清晰完整的实验思路。  相似文献   

12.
据2014年8月29日《光明日报》报道,中科院武汉病毒所和生物物理所唐宏、陈新文研究组合作研制出世界上首个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的小鼠。这一动物模型能完整反映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自然史和慢性病毒性丙肝是如何发展的,为揭示丙肝致病机制、丙肝疫苗和药物的研发提供了实验模型。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细胞研究》杂志上。慢性丙肝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凶手。但丙肝病毒只感染人类和黑猩猩,而且变异很快,新药的研发速度远  相似文献   

13.
肝炎防治     
《科技文萃》2001,1(7):168-172
甲肝 甲型肝炎是甲型肝炎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梁病。甲肝病毒的耐温、耐寒、耐酸的特性使任何人 随时都可以感梁上甲肝病毒,尤其以15岁儿童以下为主,感染率约为80%。我国甲型肝炎流 行特点有:1、农村高于城市。5—15岁儿童感染率城市明显低于农村,但30岁以上感染曲 线城市与农村呈平行状态。2、长江以北高于长江以南,西部地区高于中、东部地区。3、根 据各省市流行仍以儿童为主。4、流行率明显与卫生习惯有关。  相似文献   

14.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herpessimplexvirusepncep baitisHSE)简称单疱脑炎。本病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病毒性脑炎。HSE的发病率 ,国外报道约占人群的 4~ 8/ 10万[1] 。国内尚无准确地流行病学资料。HSV是一种嗜神经病毒 ,属于脱氧核糖核酸病毒。可分为两个血清型[2 ] ,即Ⅰ、Ⅱ型。人类为其最好宿主。正常人群约 90 %受到HSVⅠ型感染 ,6~ 15 %由Ⅱ型感染 ,常呈不显性感染。Ⅰ型病毒多寄生于正常人的口腔 ,鼻腔粘膜及三叉神经节 ,Ⅱ型病毒多寄生于女性生殖道粘膜上 …  相似文献   

15.
5’LongSAGE标签得自于全长mRNA分子的5’末端的前19 nt.该研究利用定位在西方蜜蜂基因组中的一个预测基因座LOC724521的2条5’LongSAGE标签序列作为5’引物,通过RT-PCR克隆了该预测基因座的2条长335 bp和337 bp的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GU358205,GU358204).此cDNA编码一条长88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用所克隆的cDNA序列对基因座LOC724521进行功能注释发现,该基因含有3个外显子和2个"GT-AG"型内含子.5’LongSAGE标签序列的基因组定位结果显示:基因座LOC724521在雄蜂的头部中表达丰度很高,RNA PolⅡ可从5个转录起始位点(TSS)上以不同效率起始转录,该基因的59%和31%的转录是从2个优势TSS上起始.有趣的是,有一条5’LongSAGE标签序列被定位在内含子区,暗示该基因存在外显子的可变性选择现象.该研究结果不仅在转录水平上证实了软件预测的基因座LOC724521确实存在,同时揭示了该基因存在可变性转录起始位点和可变性外显子选择等转录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6.
病毒感染     
病毒在自然界广泛分布,人、动物、植物、昆虫以及真菌和细菌等均有病毒寄居并易引起感染,对人的健康和社会经济都有很大影响。人类急性传染病中约70%由病毒引起,有些病毒还能引起肿瘤。病毒侵入机体的方式与途径常常决定感染的发生和发展。自然条件下,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的上皮表层是病毒侵入机体的三大重要门户。病毒可在侵入部位引起局部感染,或者通过淋巴、血液和神经到达机体的其他部位,引起全身感染。病毒传播有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种。水平传播指的是病毒在个体之间的传播。包括,通过黏膜表面传播:呼吸道与消化道是多种病毒的侵入…  相似文献   

17.
根据GenBank发布的基因序列,设计PCR引物,分别从诸葛菜(Orychophragmus violaceus)的花瓣基因组DNA和cDNA克隆到查尔酮合成酶基因,并定名为OvCHS,序列已上传至NCBI数据库,登陆号为EF408918。序列分析表明,OvCHS基因的基因组全长为1263 bp,具一个75 bp的内含子,编码区全长为1188 bp,编码395个氨基酸。与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查尔酮合成酶基因AtCHS比较发现,两基因编码区有135个碱基不同,相似性为88.64%,氨基酸序列中仅16个氨基酸残基的差异,相似性达95.95%。  相似文献   

18.
《生物学教学》2014,(7):76-76
据光明网2014年1月20日援引报道,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祝良的博士生陈绍兴等从29株嗜盐古菌中分离到断型质粒pHaDVl,并对该质粒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开展了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和分子遗传学特征鉴定研究。研究表明,该质粒的基因组大小为13053碱基对,共有19个开放阅读框,组成两个头对头转录方向的操纵子结构。在其基因组上具有3个类似于嗜盐古菌多形病毒特征性蛋白基因,依据该特征,质粒pHRDV1可被归为嗜盐古菌多形病毒Ⅱ型,同时还具有该型病毒不具备的复制蛋白基因。这是一种新型质粒,已经被命名为pHRDV1。嗜盐古菌是古菌域真古菌界中的一个重要类群,主要分布于各种高盐环境,在医药和化工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研究嗜盐古菌质粒能为更好地开发利用嗜盐古菌资源和揭示高盐环境基因水平转移奠定基础。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极端微生物》。  相似文献   

19.
根据GenBank数据库中猪圆环病毒Ⅱ型的基因组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技术从病料基因组DNA中扩增出PCVⅡ河南地方株ORF4基因,全长180 bp,编码59个氨基酸.将该基因克隆至载体pGEX-4T-3中形成pGEX-4T-3-ORF4表达载体.经PCR、酶切和测序鉴定后,转化表达菌株BL21(DE3)诱导表达.SDS-PAGE结果显示:ORF4能够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产物的分子量约为32 kD,且以包涵体形式存在.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纯化后的ORF4蛋白能够与鼠抗6×His标签单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为进一步研究PCVⅡORF4蛋白的特性与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禽腺病毒4型(FAd V-4)分离株在口服、滴鼻点眼和肌注三种感染途径下对7~35日龄鸡的致病性,并分析该分离株与其他参考毒株在基因组水平上的差异。创新点:用原代鸡胚肾细胞(CEK)成功培养了FAd V-4分离株。发现除了常用的口服和肌注途径,FAd V-4也可通过滴鼻点眼接种途径感染7、21和35日龄鸡。肌注方法最为敏感,导致感染鸡100%死亡;35日龄鸡较7和21日龄鸡表现出更明显的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方法:通过口服、滴鼻点眼和肌注三种途径将FAd V-4分离株的CEK细胞培养物接种7~35日龄的无特定病原体(SPF)鸡。通过临床症状观察、排毒检测、病理解剖、免疫组化和组织中毒载量测定来判断分离株的致病性及病毒在组织脏器中的分布情况。通过病毒中和试验检测感染存活鸡的血清中和抗体。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比较FAd V-4分离株与国内外参考毒株的基因组序列差异。结论:本研究分离鉴定的FAd V-4分离株SD1511可以在CEK细胞上适应,并可以通过口服、滴鼻点眼和肌注三种感染途径引起7~35日龄的SPF鸡50%~100%的死亡,其中肌注最为敏感,死亡率达100%。感染鸡持续排毒至感染后的40天,产生具有明显中和作用的中和抗体。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SD1511基因组与最近国内分离的FAd V-4具有很高的同源性,但与国外的分离株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