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军校研究生作为部队高层次人才,担负着建设现代化国防的重任,是部队信息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我军院校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适应新时期现代化军事建设及斗争需要,培养满足军队实战化建设需求的创新式实用型研究生人才的历史使命。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军院校研究生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分别从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师生关系、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六个方面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军校研究生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旨在培养适应于未来高技术战争的高素质全面新型军事人才。  相似文献   

2.
军事教育信息化是推进军事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也是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培养新型高素质军事人才的迫切需求。随着我军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加强军队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军队院校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对如何推进军事教育信息化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3.
立足高起点教育 培养高素质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军队院校教育是我军干部生长的源头和人才培养的基地。随着现代科技和军事革命的迅猛发展 ,院校教育在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更加突出 ,因此 ,军校教育必须立足高起点 ,为培养高素质人才 ,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做好充分的准备。军校教育的高起点是适应当前教育体制变革和新军事革命的客观需要 ;军校教育的高起点是由军事人才的成长规律决定的 ;军校教育的高起点应着重实施综合性的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4.
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加强军校的和谐教育环境建设,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适应新军事变革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军委主席胡锦涛强调,要自觉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全过程。随着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不断深人,军队院校实现了由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的全面转型,以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关键在于建设新型的高素质的任职教员队伍。为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相似文献   

6.
最近召开的全军院校政治工作会议指出:落实院校优先发展战略,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必须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院校全面建设的首位。新时期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担负起为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的神圣使命,培养政治合格、全面过硬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就必须在内容和方法上锐意创新。一、着眼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内容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是军校建设和发展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高素质军事人才,是指在思想政治、军事专业、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等…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以来,军事院校教育面临着许多机遇与挑战,如何改革我们的院校教育,培养高素质合格的现代化军事人才,以适应国防现代化和军队建设的需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本文论述了对当前军事院校传统教学行为的研究与思考,提出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教学改革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国防高科技的发展、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和创建一流大学的要求出发,论述了军校创新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意义,阐明了创新教育实施中的几个关键问题,鲜明地提出发展创新教育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永恒的主题.旨在宣扬创新教育,探讨实现创新教育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国防高科技的发展、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和创建一流大学的要求出发,论述了军校创新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意义,阐明了创新教育实施中的几个关键问题,鲜明地提出发展创新教育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永恒的主题。旨在宣扬创新教育,探讨实现创新教育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社会的发展已经从工业时代全面进入信息时代 ,新世纪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 ,国家军事的强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依赖于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 ,依赖于军事领域的知识创新和创新型人才培养。高科技的发展已经引起军事领域的深层次变革 ,培养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需要的 ,具有军事创新能力的新型高素质人才 ,是新形势下部队建设的需要 ,也是军事院校教育急需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宋建勇  李翠珍 《陕西教育》2007,(12):125-1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规定: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的国防教育是指高校通过开展与国防有关的教育活动服务国家国防建设,它与国家的战略需要紧密结合.和平时期,高校的国防教育主要是通过大学生军事训练来实施,以此为围家培养高素质的国防后备人才.大学生军训,主要是对其进行军事基础知识教育和必要的军事技能训练,增强他们的国防意识和国防能力.大学生军事训练对培养国家国防后备人才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中有着其它形式不可代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即将到来的21世纪将把我们带到一个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时代。面对这种新的形势,我们必须明确高技术时代军事工程技术教育的基本要求,探索军事工程技术教育与部队武器装备协调发展的路子,努力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为全面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为实现军队现代化服务,为打赢未来的高技术战争服务。高技术时代军事工程技术教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这里着重讨论对人才素质和教育观念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姜建华  王新泽  孙晨  杨婕 《继续教育》2007,21(10):41-43
作为院校军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体育课程应适应现代化军队建设和战争形态变化的要求,不断合理定位军事体育教育的目标和任务,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探索院校军事体育教育训练转型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高级军事技术院校在全面培养和提高学员综合素质的前提下 ,怎样进行军事素质培养 ,实现高级军事工程技术人才“军”与“工”两方面素质的和谐统一 ,培养出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军事技术人才 ,本文拟就此谈些粗浅看法。一、高级军事工程技术人才必须具备过硬的军人基本素养军人基本素养是从事军事职业的人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的军事素质 ,它主要体现在军人的职责、任务、仪容仪表、行为规范和组织纪律等方面 ,集中反映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纪律条令》和《队列条令》中。高级军事工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5.
继续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需要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人才是制胜、兴军之本,没有一大批想跨越、敢跨越、能跨越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完成我军机械化和信息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和实现质量建军的目标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现代建军治军人才,尤其是指挥和打赢高技术战争的领导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是制约我军现代化跨越式发展的瓶颈。十六大把“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摆到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军委、总部对此提出了明确规划和要求。因此,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采取切实措施,努力造就一大批高…  相似文献   

16.
和谐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笔者尝试性地提出了和谐教育的相关概念及标志,分析了当前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不和谐因素,并针对这些不和谐因素,指出了和谐教育背景下提高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途径,以适应现代高技术战争的需要,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  相似文献   

17.
以“哈军工”的创办为标志,新中国开始了以培养军事工程技术人才为主要任务的高等军事工程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创办“哈军工”,既是朝鲜战争对于大量的能够掌握和使用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军事工程技术人才的现实需要,也是健全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国防军的迫切要求,更有着建立新中国独立的国防工业体系、增强国防科学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长远打算和战略考虑。满足国防和军队建设对于现代化军事科学技术及其人才的战略需求,可以切实解决好发展国防科学技术和培养军事工程技术人才这一制约国防现代化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18.
院校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主渠道。面对21世纪新军事革命的迅猛发展,我军人才建设必须始终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推进院校教育改革创新,在教育观念、教育思路、教育机制等方面开拓进取,培养大批新型军事人才,提高我军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9.
军人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优化,是我军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加强质量建军的一个重要方面。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要“适应世界军事变革的趋势,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加强质量建设。把教育训练摆到战略位置,深入开展科技练兵,加强军队院校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世界范围新军事革  相似文献   

20.
胡立国 《继续教育》2004,18(12):85-86
要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人才是制胜、兴军之本,没有一大批想跨越、敢跨越、能跨越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完成我军机械化和信息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和实现质量建军的目标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现代建军治军人才,尤其是指挥和打赢高技术战争的领导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是制约我军现代化跨越式发展的瓶颈。十六大把“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摆到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军委、总部对此提出了明确规划和要求。因此,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采取切实措施,努力造就一大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