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八十高龄的兰本达教授不辞辛劳,仔细阅读了本刊的一些文章,并且写来长信提了许多宝贵意见。此情此谊,深使我们感动。我们在此对兰本达教授表示由衷的敬意和谢意。下面发表的是兰本达教授来信中有关自然课教学和科研的部分,希望读者结合本刊第四、五期发表的乔治·Z·托 基塔先生的文章认真一读。两文针对的都正是我国的自然教学及其改革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希望我们的自然老师和教研员同志加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
小学科学教育“探究——研讨”教学法的创始者、美国世界教育社的兰本达教授细心研读了本刊1988年各期中记述课堂教学的文章和“研究课”专栏,还观看了1987年本刊编辑部组织的22省市自然教学研讨会上的示范课录象,(共三课:章鼎儿竹“桔子的认识”,“昼夜现象告诉我们什么”和路培琦的“小天平”),并为此撰写了五篇“随感”。这五篇“随感”热情地赞美了中国教师对“探究——研讨”教学法的创新和发展、并就儿童的概念形成、儿童研讨中的“错误”、儿童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教学中如何实现儿童的整体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兰本达教授对中国教师和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流溢在这五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它们不仅可作为具有真知灼见的教学理论著作来读,也是一篇篇精妙的散文。本刊从这一期开始连载。  相似文献   

3.
国际知名的科学教育专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兰本达所创立的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方法:通过对自然事物的观察、描述、互相交流感受和解释,在思想上形成解释认识对象的模型,然后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从而找出纷繁复杂的现象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形成对自然界的有序的理解。兰本达教授相信,这种方法不仅对学生未来的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有用。兰本达教授认为,教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世界教育社的兰本达教授为《科学启蒙教育》杂志撰写的。作者在文章中阐述了“发现法”和“探究—研讨”法的历史根源以及这一种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比较,说明“探究—研讨”法的优点。兰本达教授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方法,通过对自然事物的观察、描述、互相交流感受和解释,在思想上形成解释认识对象的模型,然后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从而找出纷繁复杂的现象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形成对自然界的有秩序的理解。这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它将会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无限热爱,培养起一种信念,使孩子们不仅在课堂上,而且在生活中,在将来都会自行探索、创造,利用已有的智慧解决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小学自然课的改革,着重借鉴了兰本达教授的这一教学思想,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刊将在这一期和下一期,连载兰本达教授的这篇文章,并在“教法研究”专栏中,编发各地教师在小学自然课和数学课中采用“探究——研讨”法教学的体会。  相似文献   

5.
“积累—模仿—创造”是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而积累主要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文章读得越好,说明学生理解得越深透,并受到感染,如同走进作者所描绘的情境,走进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文章一旦被学生高声诵读,就会变得好懂和易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书本的语言就会变为自己的活的语言,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因此语文教学最下工夫的应该是把课本读进去,并读出来,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地,让学生体味语言魅力,丰富个性感悟。  相似文献   

6.
“积累-模仿-创造”是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而积累主要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文章读得越好,说明学生理解得越深透,并受到感染,如同走进作者所描绘的情境,走进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文章一旦被学生高声诵读,就会变得好懂和易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书本的语言就会变为自己的活的语言,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因此语文教学最下工夫的应该是把课本读进去,并读出来,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地,让学生体味语言魅力,丰富个性感悟。  相似文献   

7.
一、为什么要进行这项试验 “探究-研讨”教学法,是美国兰本达教授所倡导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法。1984年,兰本达应课程教材研究所和北京师范大学的邀请来京讲学。她运用自己精心设计制作的丰富多彩的教具,多次地进行了生动的演示课,形象地介  相似文献   

8.
编辑部报告     
《科学课》1988,(4)
兰本达教授的《教师从研讨中知道了什么》这篇文章的下半部分从论述八岁儿童对“沉与浮”概念的认识开始,从文章引述的研讨记录中,可以看到八岁儿童关于密度——体积与重量的关系的概念水平如何沿着概念箭头的方向发展。12岁的儿童则会更系统地阐述相对密度的概念。仔细考察研讨,对儿童感知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上发达的国家越来越重视小学科学教育,不仅增加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时数,重新编写教材,而且重视研究教学方法,强调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早期开发儿童的智能和培养儿童的探究精神,美国哈佛大学小学科学教育的专家兰本达教授所倡导的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就是其中一种。兰本达主著的《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一书,已由我国人民教育出版社于一九八四年翻译出版。近几年来,她还两次亲自到我国介绍和试用她这种教学方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并使我们得到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温铁军:分三个层次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期“特别关注”,我们的目光聚焦于“三农背景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在记者深入实地采访的同时,我们有幸约请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著名经济学家和“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以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部主任吴霓博士,分别就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教育和发展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相信会引起大家的关注,并促使我们为更好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问题不断努力。  相似文献   

11.
兰本达教授在论述学校、教师、学生三者间的关系时就突出强调教学过程是:“要使孩子们学会一种程序,掌握一种方法,发展一种思想方法.”这个观点事实上讲,是现今教学改革的趋势——“学法指导.”怎样将“学法指导”运用于自然实验教学之中呢?现仅就实验教学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这篇文章,是国际知名的科学教育专家兰本达教授,在她85岁高龄的时候,为我国的《小学自然教学》杂志撰写的。她为了撰写这篇评论,在五年间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克服阅读汉字的重重困难,仔细研读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从1982年起供全国使用的《自然》课本1~6册、与之配套的《教师用书》1~6册;还研读了一些优秀教师试教这套教材的《备课教案》1~6册;看了一些试教课的实况录像和《小学自然教学》杂志上的文章。其间,还时常与《小学自然教学》杂志的编者姜允珍、顾问刘默耕通信讨论,最后于1989年10月成稿。全文虽然只有近8千字,却凝聚着这位长者对社会主义中国教育改革深厚的感情和厚望。尤其可贵的是,本文不仅对我国小学自然教材和教学作出了科学的评价、分析,而且还言简意赅地精辟阐述了两种教育思想的本质区别:一种是只重注入、死记硬背现成书本知识的传统教育思想;一种是着力于引导儿童格物致知,并通过互相切磋砥砺逐步形成现代科学概念的改革教育思想。在本文中还提出了一个指导教材改革的“整体思维”原则,并列举出了《自然》课本中正好是体现这个原则的许多内容。无疑,这些都是很发人深省、并必然会有助于我们深化改革、完善改革的。 非常不幸,兰本达教授没看见本文的发表,就出人意外地于1990年7月2日因患肺炎逝世了!享年86岁。1990年7月4日《纽约时报》和《波士顿环球邮报》都报道了兰本达教授逝世的消息和她的主要生平事迹,《环球邮报》还登了她的遗像。消息传来,我国小学自然教学界和其他熟识她的人士无不深感痛惜。美国的许多学者约定于1990年12月1日在波士顿召开对兰本达教授的追思会,邀请我们去参加。可惜通知晚了,来不及与会,只能航寄去一封信,追念她在科学上、教育上的卓越成就,感谢她在进入80高龄以后六年间对中国的科学教育改革事业所作的无私奉献,表达我们对她的敬重和爱戴之情;同时表示我们将学习她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为人类的利益而努力从事科学教育的改革,发扬她的先进教育思想,以此来纪念她。也为此,本刊本期特全文登载兰本达教授的这篇文章,愿有更多的读者认识兰本达教授的崇高品德和深邃学说。  相似文献   

13.
这篇文章是美国著名科学教育专家兰本达教授1990年为本刊撰写的。由于1990—1992年《小学自然教学》停刊而未能发表。此时读到她对1989年本刊登载的自然课的实例所进行的分析和评析,将会感受更深。本刊从本期开始,分两期连载。  相似文献   

14.
在我们满怀信心,加快和深化高教改革,迎接广东高等教育大好形势到来的时候,我们深切缅怀为我省高教事业作出贡献的老一辈教育家。读了这一期发表的纪念丁颖、罗明燏两位教授的文章,读者们不仅会看到他们为了高教事业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的形象,而且会感到他们的教育思想和献身精神依然在闪烁着光辉。以后我们将陆续发表这类文章。这对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史和指导我们今天的高教改革,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教学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但是,通过听课时的观察和教学的实践,我意识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并不是任何年级、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对于低年级学生,就该慎重地使用。通过语言的“发声喊叫”去体味、理解语言,是获得文学语言的语感的有效方法,而这一方法对于低年级儿童则更具有根本性。低年级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一部分学生还不能很好地朗读文章,一些较长句子的断句,句与句之间的停顿,节奏、…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因此,我认为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我们语文教师应从自己所教的学科人手,注重学生情感素质的培养,注重把情感教育融合于语言训练之中。一、在美读中激发情感从大的方面讲,语言训练包含获得语言知识和发展语言能力两个方面。学生对语言知识的获得,是从感知大量的具体语言中抽象出来的。读是获得语言材料最直接的途径,而读的最高层次是美读,即“真诚地投人,使各种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7.
编辑部报告     
《科学课》1988,(3)
●《教师从研讨中如道了什么?》,这是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创始人,美国的兰本达教授为中国自然教师撰写的专稿,本期刊载上半部分。 兰本达教授说,“当孩子们使用材料进行探究,然后进行研讨时,我们的任务是‘停止’、‘观察’和‘倾听’,即当“孩子们沿着概念箭头向对于世界的完整的理解前进”  相似文献   

18.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对于写景类的文章就更是如此,惟此才能使学生领悟课文所蕴涵的情境,以形象唤起美感,培养起初步的语言意识。那么,对写景的文章该怎样指导学生诵读,从而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呢?可分以下四步:一、初读文字,读准读通如诗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写“我”在令人神往的夏天想变成什么,及“我”为什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诗歌以充满幻想的语言,亲切生动展示了儿童眼中美好的自然世界。首先可以有意识地布置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可以读给同桌听,也可以…  相似文献   

19.
这篇文章,是国际知名的科学教育专家兰本达教授,在她85岁高龄的时候,为我国的《小学自然教学》杂志撰写的。她为了撰写这篇评论,在五年间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克服阅读汉字的重重困难,仔细研读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从1982年起供全国使用的《自然》课本1~6册、与之配套的《教师用书》1~6册;还研读了一些优秀教师试教这套教材的《备课教案》1~6册,看了一些试教课的实况录像和《小学自然教学》杂志上的文章。其间,还时常与《小学自然教学》杂志的编者姜允珍、顾问刘默耕通信讨论,最后于1989年10月成稿。全文虽然只有近8千字,却凝聚着这位长者对社会主义中国教育改革深厚的感情和厚望。尤其可贵的是,本文不仅对我国小学自然教材和教学作出了科学的评价、分析,而且还言简意赅地精辟阐述了两种教育思想的本质区别:一种是只重注入、死记硬背现成书本知识的传统教育思想:一种是着力于引导儿童格物致知,并通过互相切磋砥砺逐步形成现代科学概念的改革教育思想。在本文中还提出了一个指导教材改革的“整体思维”原则,并列举出了《自然》课本中正好是体现这个原则的许多内容。无疑,这些都是很发人深省、并必然会有助于我们深化改革、完善改革的。 非常不幸,兰本达教授没看见本文的发表,就出人意外地于1990年7月2  相似文献   

20.
读朋友,从这期开始,“一家之言”与您见面了。“一家之言”是广大教师发表言论、展示观点的园地。她带有一定的争鸣性,在这里,有思想的激荡与撞击,有不同观点的交锋与交流。我们期待她能起到开拓视野、提高认识的作用。欢迎读朋友把自己的独到见解形成字,贡献给“一家之言”。关注“一家之言”,就是关注读自己的思想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