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教育部于2003年发布《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促进高校课程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应分析精品课程评估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从精品课程建设者、评估管理机制和后期保障等角度来对课程评估工作提出建议和看法,进而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估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
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研讨与实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职精品课程建设既要注重课程体系构建,又要加强教学内容建设。打造精品课程。提升教学质量必须抓好课程内容设置、课程结构设计、课程过程系统开发3个环节。同时,要做好精品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包括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组织评估专家组,通过评估,促进课程建设及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3.
课程评估是课程建设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课程评估 指标体系和课程评估组织程序,是规范课程管理、促进课程建设与改革、有效提高课程建设的整体 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制订应坚持的原则是:目标、过程、条件综 合考虑的原则,教、学、管综合考虑的原则,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导向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兼 顾的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二级学院理工类合格课程、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的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 主要观测点和评估标准,通过课程评估使教师全面了解自己的教学状况,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 平,进而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我校历来非常重视课程建设工作,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校级重点课程就有了17个门类,并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优秀课程评估指标体系,涌现出了一批高水平的优质课程。为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推动课程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我校于1999年启动了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2000年精品课程建设初见成效。我们通过课程自评、学校展评、师生测评、专家评估等方式将7门课程确定为首批校级精品课程,为创建北京市及国家级精品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精心规划,坚持不懈,不断提高课程建设整体水平我校本着专家治学的原则,从第一批精品课程一立项就坚…  相似文献   

5.
高校精品课程后续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品课程后续建设是指课程在被授予精品课程称号后的持续建设和推广应用工作,它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精品课程建设特点和后续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从课程层面和管理制度层面,提出了精品课程后续建设的策略,以期推动精品课程建设的持续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6.
在课程建设中突出“精品”特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90年代,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就本着"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开展了课程建设工作,制定了课程评估实施办法和评估指标体系,同时评选出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优秀课程.当前我校在以往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并力争突出"精品"的优势和特色.它既是我校本科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工作的延续,又是对已有优秀课程的凝炼和升华,其着眼点在于强调精品课程的"精".为此,学校将建设重点放在了学生受益面广、对专业和学科发展起主要支撑作用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并争取用五年的时间,分期分批地建设20门~30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的示范性课程,部分课程入选"北京市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  相似文献   

7.
评估指标体系在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对精品课程建设内涵与水平的要求,也是对如何建设和改革其他课程的一种引导。全面了解和把握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及变化,有利于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教学可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估和共享导向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思路难以满足高校课程改革与信息化教学的需求。作为一种知识和信息量密集型的教育技术产品,现有国家精品课程及其网络资源在教学有效性和可用性方面还存在缺失。通过对目前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教学应用现状调查,基于软件可用性原理,提出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教学可用性框架、建设与应用策略,以提升各级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教学有效性,并为新一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和评估提供一种参照思路。  相似文献   

9.
为有效促进高职课程建设工作和提升课程建设质量,阐述高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的发展,比较2007-2010年高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变化,解析评审指标的内涵,得出对高职高专课程建设的启示,有助于高职院校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品课程后续建设。  相似文献   

10.
精品课程高效开发模式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精品课程建设是各高校提高教学质量与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精品课程的开发必须注重课程自身的内涵建设,必须强化课程网站的技术开发。五个一流是课程内涵建设的目标与具体要求。构建精品课程开发团队,把握精品课程开发技术要领,多部门、多人员科学分工、团结协作,可大大提高精品课程开发的质量与效益。  相似文献   

11.
教学评价与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教育、教计.教学评价不同于考试,它是教学活动过程中随时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它也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进教学设计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教学评价广泛地存在于教学活动中,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音乐教学评价因为具有技能性和智力性、相对独立性、对学生素质培养的相互渗透性,决定了音乐评价的方式较其他学科或以往的传统评价方式有所区别。新《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教学评价要充分体现出素质教育的精神,不仅要体现在音乐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更要关注音乐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音乐教学评价应在传统教学评价理论上通过成长性评价、情感性评价、审美能力提高的探讨来促进和提高音乐教学,推动音乐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实现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3.
高师"政治课教学论"(简称"教学论")课程在师范生培养的课程体系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育学理论指导下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是"教学论"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显著特征。高师"教学论"教学中,通过构建技能训练框架、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分项累加记载成绩三个环节,可以形成师生间职业技能训练的互动机制,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师语文教学论课程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课程建设方面并未与时代同步。特别是在基础教育改革带来严峻挑战的时代背景下,该课程出现诸多负性表征:课程地位失常、课程目标失误、课程内容失重、课程结构失衡、课程实施失效、课程评价失当。这些负性表征使语文教学论课程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相似文献   

15.
席章营 《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9(2):105-107,119
学生评教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3学年6学期单门专业课的学生评教数据,综合分析了大学生对任课教师在诸多方面的认可程度。结果表明,高校专业课教师敬业爱岗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认可,学生对专业课教师的整体满意度较高;职称之间,学生对教授、副教授的教学效果认可度高;年龄之间,老教师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青年教师。鼓励教授多给本科生上课和提高青年教师的讲课水平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杨桦 《重庆师专学报》2013,(6):142-144,150
音乐教学论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的必修课,对学生成长为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至关重要.文章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出发,从学生掌握音乐教学技能着手实施评价,形成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评价理念、评价方式、评价过程、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让评价更公正、客观,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教学过程是一种教师和学生间的信息传递过程,也是教育信息传递、处理、获得和发展的过程。在信息熵理论基础上,对S-T分析法进行评价,并将这种信息用于评价教学过程,以期完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8.
音乐教学中理论性的以及音乐史论、音乐欣赏等内容,必须通过音乐音响的平台对受教者进行传递。因此,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中,必须加强这一应用课程体系的研究,音乐教学必须以音乐音响的方式进行传递,才是最为准确的。构建应用课程体系包括以实践课程方案为主体的应用课程,以实践性教学内容为主线的相关多学科融会,以教育实习为手段建立实验性的教学检验机制,强化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中应用技术环节,以此提升音乐教师通过音乐音响将音乐理论及相关综合信息转递给受教者的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9.
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关键,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构建了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并从师资队伍的培训体系、课程体系、评价体系、校企合作机制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精品课程建设要有整体的和动态的观念.教学理念、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应用和评价、教学网站、教学特色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七个基本要素,教学理念是先导、教学队伍是灵魂、教学内容是核心、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重点、应用和评价是关键、教学网站是窗口、教学特色是闪光点,这七个基本要素不是孤立的,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要根据整体效果最优化的原则,对这七个要素进行有效的评价与整合,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精品课程的建设方案,把精品课程建设的更加适合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