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6 毫秒
1.
在数学教学中,碰到过几次这样的学生问题:“门高2厘米”、“妈妈的体重是50克”、“小红每分钟走l米”、“大卡车载重15千克”……如此荒诞的结果,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而问问其他老师,又都有这样的经历,唉!我们的学生怎么这样?上感慨之余,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数学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我想: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学生良好数感的培养,以至于许多学生的头脑中一点“数”都没有。  相似文献   

2.
《四川教育》2002,(6):30-30
案例:在学习《影子》一课时,合作二小的蔡晓蓉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节:把“影子常常跟着我”一句改为“影子天天跟着我”,请议一议,这样改可以吗?问题刚一提出,孩子们就低声议论了起来。有大胆的站起来表示反对。一个学生说:“我觉得这样改不可以。因为书上不是这样写的。”“对!我也觉得这样改不可以。因为影子不能天天跟着我,阴天、下雨天时影子就不能跟着我了。”另一个学生附和道。蔡晓蓉笑了,第二个学生的回答已达到她设计的初衷:孩子们已经理解“常常”和“天天”的不同之处了。但这时,还有一个学生高举小手,显然还…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认识小数”时,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大正方形表示整数“1”,涂色表示0.42。大部分学生要么横着涂4行再加2个小正方形,要么竖着涂4列再加2个小正方形。这样一眼就可以看出一共涂了42个小正方形。如图1。  相似文献   

4.
《二泉映月》一课中有这么一句:“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课堂上有学生提问:“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学生中没有人做出反应,显然,他们对这个词不理解或一下子无法表达对这个词的理解。我是这样引领学生学习感悟“饱经风霜”一词的:师:你们觉得能用“饱经风霜”来形容我吗?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学生作业:“门高2厘米”、“妈妈的体重是50克”、“小红每分钟走1米”……如此荒诞的结果,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感慨之余,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数学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我想: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良好数感的培养,以至于许多学生头脑中一点“数”都没有。  相似文献   

6.
故事 那天,初三年级(3)班有位学生气喘吁吁地向我跑来,说:“祁老师,不好啦,小W在教室里大发脾气,你去看看吧。”我问:“他为什么发脾气?”那位学生说:“嫌你作业布置多了。”听了这样的回答,我赶快转身回到教室,眼前的景象让我惊呆了:只见平时老实巴交的小W一边哭,一边扔东西。那种架势似乎在告诉我:从今以后,他再也不学英语了。看到我的出现,在场的学生停止了喧闹,静观着我和小W。  相似文献   

7.
曹海燕 《教师》2011,(25):66-66
一、案例呈现 在我上四年级上册《面对欺负和威胁》一课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不做小霸王”。我先让学生观看插图,图上一位男生在拉扯女生的辫子:然后引导学生讨论“遇到过这样的事吗?你会怎么做?”学生讨论完后,我又对教材进行拓展和延伸。  相似文献   

8.
有一则题为《评语》的小幽默,是这样讽刺有些教师为学生写评语的:“学生甲:成绩优秀,热爱集体,尊敬师长。学生乙:热爱集体,尊敬师长,成绩优秀。学生丙:尊敬师长,成绩优秀,热爱集体。”是的,现实中这样的教师确实存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早已让一些班主任一叶障目,“只见分数不见其他”。学生评语,在一部分为师者心目中分量很轻,后来也就成了用几个“固定”的词语颠来倒去做的文字游戏。对学生本人和家长都没有一星半点的参考价值。其实,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之处。不善于发现,对学生缺乏了解与爱心的班主任,当然不会写…  相似文献   

9.
一、困惑 笔者所在学校的高三学生在一次模拟考试中曾遇到这样一道选择题: 历史系小王在刘宗绪主编的《世界近代史》中看到这样一句话:“以1688年政变为标志确立起来的君主立宪制,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真正归宿。”  相似文献   

10.
《小学自然教学》2007,(9):37-37
一位教师在执教“隔音比赛”活动时有这样一个环节:“先将用隔音材料包好的小闹钟放在桌上,一学生逐渐远离桌子,直至其听不到闹钟的滴答声音。记录其与桌子的距离S,S越小,说明隔音效果越好”。翻了翻其他教材,也多有这样的设计。  相似文献   

11.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事例,老师问学生:“太阳掉进大海里会怎么样?”有的学生回答:“大海里的水会被烧开。”有的学生回答:“大海会被蒸干。”。。。。。。有一个学生这样回答:“大海会变成一锅鱼汤。”感动于这个学生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12.
百花园     
语文教学与手工制作在进行《小桔灯》一课的教学时,我给学生留了一个家庭作业:按课文的提示制作小桔灯。第二天上课,我对制作精巧的学生提出表扬,对制作不理想的学生帮助分析原因。有的小桔灯用棍挑时向一边偏坠,说明读课文时忽视了“小桔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中的“相对”一词,或是穿桔灯麻线长短不一;有的小桔灯,点燃后却烧着了麻绳,说明忽视了“短短的蜡头”中的“短短”;有的小桔灯不够亮,说明忽视了桔碗是桔子“一大半”。由此,学生总结出:读课文不细,做小桔灯不认真,这样做出的小桔灯是不能“照你上山的”。然后,我又…  相似文献   

13.
肖汉斌 《湖南教育》2013,(10):59-59
最近听了两节课,第一节是英语。老师至少用了5分钟,逐字逐句地教一个学生完整读出对话。期间,其他同学开始躁动,小声嘀咕:“教了这么久都不会,真笨。”听课的老师也惊讶看着,低声议论:“为一个学生浪费了这么长时间,要是我十个学生的对话都练习完了,这样的效率怎么跟得上进度?”果真,因为这个小插曲,下课时老师预设的内容还差一个小环节没有完成。  相似文献   

14.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直接告诉学生“人们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其中的1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叫做1度……度量角的大小可以用量角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这样引入:两个学生各画一个角,一生说“我画的角比你的小”,另一生问“小多少呢”。接着,呈现“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并介绍量角器。  相似文献   

15.
甘小美 《课外阅读》2010,(10):147-148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阅读”这样要求:“阅读教学重点是培养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对于“写作”这样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这样建议:“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活动设计】一、激发求知欲望组织学生“听算”:2+2、5+5+5+5、3+3+3+3。师:同学们能像老师这样编“连加”算式,相互进行“听算”吗?学生相互编这样的“连加”算式,分小组进行“听算”。教师出示学生编的部分“连加”算式,让学生观察、思考:你发现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都是“连加”算式,每个算式的加数都相同。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把这样的“连加”算式与“加数不相同的连加算式”比较。师:同学们能给这样的加数取一个名字吗?在学生取名为“相同加数”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相同加数”是二位数、三位数…  相似文献   

17.
一、谜语激起求知欲 生物课中,有些内容枯燥,学生听了很快淡忘。但如果采用相关的谜语,学生便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我要学”的欲望。 如讲《光合作用》一课,要复习前边叶绿体结构与功能。为了激发学生打开记忆大门。可把叶绿体特征设计成这样一个谜语:“小小绿机器,迎光造氧气。(一个细胞结构)”学生大声猜出是叶绿体,此时老师带着点神秘的问:“那你知道叶绿体有什么用处吗?”学生回答的很快也很干脆“制造氧气”。这样让学生在学习前对知识就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愉快地进入新课。  相似文献   

18.
“我不要学了!”小Y在我的课堂上肆无忌惮地哭着、喊着——“哧啦”,只考了30分的试卷被他撕成了两半;“啪”,铅笔盒被他重重地扔在了地上。我傻了,学生们也傻了,他们吃惊地望着小Y,又看看我,几个平时特别调皮的学生此刻也没了声音。我很恼火,没想到只不过说了句:“小Y,你怎么考得这么差,太令我失望了。”他居然“疯狂”成这样!  相似文献   

19.
“我写我家”训练尝试●山东张西梅小语“大纲”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就是说,作文要以学生熟悉的事物为题材,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学生才能有话可写,才能抒发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20.
李婷 《上海教育》2008,(21):63-63
在教完《“诺曼底”号遇难记》之后,我要求学生写一则小练笔,题为“哈尔威船长,我想对你说”。次日批阅作业时,竟发现这样一段话:“哈尔威船长,你真傻!如果我是你,就不会舍己为人,我要保住自己的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