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9 毫秒
1.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课程资源开发的困惑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课程资源较为丰富,然而,由于地区的差异和课程自身开发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课程资源开发还停留在浅层面,农村学校课程尚未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主渠道。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不力,致使学生对民族文化疏于了解。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应从观念层面、政策层面、支持系统及实践层面等进行,以便更好地开发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2.
国家课程反映的是主流文化。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文化差异较大,而民族地区学校的课程设置偏于划一,对民族地区自身的文化传统和区域特色缺少反映。因此,在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中,出现了民族文化断层现象。为了让学校课程更加适合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应考虑到民族地区学生自身的文化特殊性,结合当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相适应的校本课程,做到对自身文化进一步认识和适应。  相似文献   

3.
将少数民族文化引入民族地区艺术校本课程,不但具有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意义,还能够促进艺术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发展.本文从彝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内容、课程设计等方面,对民族地区进行个案调查与艺术课程开发实践,旨在为民族地区艺术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小学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为个案,调查发现师生对本民族文化高度认同,学校课程却未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尚停留于浅层面,缺乏规范和系统;教师对自身的课程角色表示怀疑和担忧,强调加强培训的必要性。就此认为开发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应从课程目标、经费投入和课程政策、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灵活规范的课程资源开发模式或课程设计策略、课程评价体制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的资源整合与经验交流等方面寻求完善和改进。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6,(2):176-177
幼儿园课程与文化息息相关,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地区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应融合本土民族文化资源。文章通过分析民族地区幼儿园在园本课程开发中融合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特色的可行性案例,阐述民族地区融合民族文化资源的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和实施途经。  相似文献   

6.
文化传承是民族地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使命。校本课程开发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措施。基于文化传承的少数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应该强化民族地区学校教师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自觉意识;应考虑校本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地域的差异性,逐步细化较为笼统的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应加强学校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培训,引进课程专家和民族文化传承人到开发队伍中;应增加学校自身校本课程开发的投入,积极争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经费和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推行和校本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在农村教育整体发展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校本课程也可以与其他学校处于同一起点,但农村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却比较滞后,即使开发课程内容也与非民族地区和城镇的相同,而有的学校则根本没有开设校本课程。其主要原因往往是农村地区学校、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存在模糊,甚至错误。然而,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以民族文化为内容的校本课程开发可以有效解决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丰富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推进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而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正面临诸多问题,有的正濒临失传;学校教育是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是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最佳方式;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任重道远;民族地区学校具有独特的环境生源、课程资源、师资队伍和普及传播优势,完全有条件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以传承、发展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如要真正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首先是要提高本民族地区师生的民族文化自觉,其次要不断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及课程开发的能力,再次是改变对学校及教师的传统的评价方式,最后是要有相应的资金投入。  相似文献   

10.
羌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其中蕴含着极高的教育价值和功能。但目前羌族地区中小学在开发羌族文化课程资源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应转变人们的观念,树立多元文化理念,充分发挥多元的开发主体作用,在多样课程形态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利用羌族文化课程资源,建立羌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支持系统,形成多元的弹性评价机制,从而充分发掘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增强民族地区学校课程的适切性。  相似文献   

11.
民俗:不容忽视的教育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是一种动态性的社会生活文化事象,是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它兼具生活属性和文化属性,是二者的复合体,这种特性对于社会秩序有着控制和规范功能,对培养人们的社会公德和道德情操也有重要作用。所以,这样的一种教育资源是对学校教育有力的补充,让学生在民俗教育中开阔了历史与文化的视野,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价值判断,生成情感道德的需求,培育创新精神及对社会的责任心与使命感等。  相似文献   

12.
菲律宾的民族起源和民族发展与东南亚和东亚民族发展有紧密的联系,但同时又显露出与这个区域其他民族文化的一定区别;与其他亚洲相邻的国家相比,菲律宾民族在发展中很大程度上受到欧洲和美洲殖民者文化的影响,但这些并没有深刻地影响到菲律宾民族的独具风格的文化的本质;不能否认宗教(如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因素在菲律宾民族形成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菲律宾人是民族文化融合的典型例子;必须注意到华人在菲律宾民族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现代菲律宾民族正在向形成一个统一民族的道路上逐渐推进。  相似文献   

13.
地缘环境与黔北仡佬族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北仡佬族所居住的环境,是处于边缘中的边缘,这种边缘的时空中形成了仡佬族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殊形貌和模式:在于对神的景仰与对生活的关注紧密相连;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往中,特征的丢失与身份的强化并进。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的民族发展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在主持西南工作时就对民族发展问题提出了独到的政治见解,改革开放后,他既强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意义,又提供了应对现实情况的政策思路和指导性原则。  相似文献   

15.
民族教育政策只关注教育资源的配置、机会均等、扶助贫困等是远远不够的。面对技术理性的泛滥,关注民族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突出的问题。智力资源与民族生存的自然人文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它是民族创新力和适应性生存的基础,是内源性发展的根本动力,民族教育应把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战略。民族教育文化理论建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多元文化教师教育、民族文化进入课程等都是这个宏大工程的组成部分。教育政策的着力点应从形式转向实质内容。  相似文献   

16.
以伊犁州哈萨克民族基础教育发展为例,对哈萨克族基础教育现行的三种教学模式及其特点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普及模式和目标模式的并行实施,有利于快速实现新时期推进双语教育的工作目标,从而大力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7.
民族性是非民族地方院校保持办学特色和优势的重要渠道,也是高校在激烈竞争的形势下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更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丽水学院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培植办学的民族性特色,进一步明确办学的路子,使民族教育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的富裕文明服务;坚持优先办好民族师范类专业,尽快提高民族教师队伍的水平;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加强民族文化的抢救、挖掘和建设工作,丰富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加强民族方面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加快民族文化科研队伍的建设,为学校办学民族特色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加强少数民族招生工作,为办学民族特色建设提供稳定可靠的生源.  相似文献   

18.
土家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土家族从1956年11月被确认为一个单一民族以来,土家族研究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民族识别与认定;改革开放以来以落实民族政策和民族事象为主的研究;90年代末开始的整体研究三个阶段。当历史进入21世纪后,土家族研究无论在形式或内容上,都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土家族研究的新任务是必须为西部大开发和民族经济文化建设服务;构建土家学这一民族学的分支学科;加强区域协作、形成合力、共同研究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苗族是从其他省区迁到云南的少数民族之一。苗族在其发展过程中,既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又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通过对威信县韩姓苗族的传统文化习俗的研究,可以认识云南苗族的传统文化习俗,进而了解苗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社会普遍提倡文化多元共存的今天,积极探索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新路径,实现真真意义上“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大格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植根于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是对“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实践,是一种由主体民族全民参与的、自发性的村寨式教育,在传统民族文化方面发挥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加强发展适合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现代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不仅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时代活力,持久繁衍的时代需求,而且也是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与时俱进,健康发展的自身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