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亲情与家庭,历来感动着无数的炎黄子孙,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方式对亲情进行赞美,对家庭进行讴歌。这种至美至善的情怀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液中。  相似文献   

2.
余祖万  华丽 《湖北教育》2003,(17):34-34
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二册第5课《看电视》是一篇短小的诗歌,生动地描绘了一家四口看电视的场面,巧妙地将家庭的温情与尊老爱幼的好风尚融为一体。语言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 片断 师:认真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并强调学生  相似文献   

3.
传统中国是一个非常注重亲情的社会,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很多作品表现了亲情的内容,如父母之情、同胞之情。古人已经认识到了亲情的重要价值,认识到了家庭和睦对社会发展、和谐不可或缺的作用。探讨《诗经》中的“亲情”问题,对我们当下的和谐社会建设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读诗,尤其是读古诗,很多时候我们会有万般感受,千种体会,可却无法用语言来描述那种感觉。如果我们能在古人与今人之间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从诗歌提供的信息中,理解诗人,理解诗歌,与古人进行心灵的对话,或许能让我们豁然开朗。一、从题目入手。解读其中的信息"看人先看头,赏诗先赏题"。题目富含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切人点。从题目切入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题目中的"闻笛"不可忽视。全篇四句,前三句全是用来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准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语感;品味诗歌的语言,在诵读中体会浓浓的母子亲情。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3,(60):27-29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样式,也是中华民族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明珠,几千年来古典诗歌以其特有的魅力滋润着炎黄子孙的灵魂。中小学新课标的教材中,古典诗歌所占比重明显增大,篇目大多是流传千古的名作,但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有待探讨。文章从大胆放手让学生讲评讨论、以"读"和"写"作为诗歌鉴赏的切入点、教师素质的提高、营造大的教学环境四方面入手提出建议,希望能改善古典诗歌教学现状。  相似文献   

7.
祭祀二三事     
作者在"除夕"至"元宵"所经历的三场祭祀活动中,分别采撷了最具代表性的几个片段,呈现在读者面前,读来不仅能了解到原汁原味的"祭祀",更会被作者活泼生动的语言感染。结尾谈及祭祀与亲情,对前文"热闹"作一收束和承托,简洁有力。  相似文献   

8.
清代至民初是唐代诗人元稹诗歌接受史上一个重要阶段,在这大约300年的历史中,出现了从皇帝到遗民、从少数民族到汉族的众多喜爱元稹诗歌的文人。从接受方式看,有大量运用有关元稹之典、接续元稹之诗作、效法元稹之诗体、追和元稹之诗、反元稹诗歌之意等多种形式,表明清代至民初元稹诗歌的接受已全面展开;从接受时段上看,清代前期与清代后期至民初,以明代遗民与清代遗民为主,而清代中期则以君臣唱和为主。清代前期对元稹诗歌的追和是较为零星的、小规模的,而清代中期与清代后期至民初两个时期则是较大规模的。从接受特点上看,清代文人对元稹诗歌的学习效仿以律诗为主,以程式化组诗为主,以和韵追和尤其是次韵追和为主。虽然清代至民初文人(包括皇帝)也往往强调温柔敦厚的诗教,强调"神韵"、"性灵"等,但对元稹诗歌的接受却表明,诗歌艺术技巧的讲究是他们创作中着意追求的一个目标,他们学习效仿元稹诗歌的作品与他们的理论主张存在着内在的紧张。  相似文献   

9.
<正>在平时的语文测试中,常有学生说到诗歌题不会做,细问之下都是因为诗歌没有看懂。作为语文老师,我理解学生的难处。所以我想了一些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懂诗歌。一、用比喻的眼光看诗歌诗歌语言高度凝练,许多诗歌都用到了比喻,这样,既形象生动,又能言简意赅地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抓住诗歌中的比喻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如《诗经·氓》中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里桑叶是喻体,本体是女子的容貌,  相似文献   

10.
幼儿与电视     
问:女儿很喜欢看电视,最近能说出电视中的一些话了,长时间看电视是否好? 答:幼儿初期仅凭看电视是得不到知识的。“不经体验得不到真知”这是婴儿时期学习的特征。只有在实际中看到了、摸到了的东西;通过电视、连环画的确认,又在生活中进行了体验后才可以作为知识。 长时间地看电视对于精力集中度、理解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电视不能总开着,要选择适宜的节目,有时间限制。 问:让孩子看电视,可以学语言,学到很多知识;是这样吗? 答:幼儿在语言发育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与人的交流。看到孩子,妈妈说道:“…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古典诗歌中语言形式与内涵表达的互动作用,指出在英译中诗歌形式传达的必要性。在探讨诗歌的语言形式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紧密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在翻译中对待诗歌形式的不同策略取向下各种译文的得失,指出对诗歌形式进行创造性的转换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程明 《语文天地》2013,(13):37-39
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象一泓清泉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心田。钟嵘《诗品序》中说:"动天地,泣鬼神,莫近乎诗。"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本收入的诗词语言凝练,意蕴深刻,不愧是诗歌中的精品,它们充满了五彩缤纷的诗情画意,向我们展示了或恬淡闲适、或清新自然、或雄伟壮阔、或慷慨悲凉的意境,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和审美价值。这些古  相似文献   

13.
正《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是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我的成长与家庭"的最后一课,是在进行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教育、家庭亲情教育、分担家务教育、家庭历史与传统教育之后设置的以"合理消费"为主题的教育话题。本课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进行的拓展性的、综合性的教育,以家庭为背景和依托,围绕消费问题展开,力求实现多方的、综合的教育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知道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形式,了解家庭生活的必要开支。学习合理  相似文献   

14.
穆秀丽 《文教资料》2007,(27):58-60
近年来,韩剧充斥着中国家庭的电视荧屏,其中的家庭剧更是让人在冗长中体味着家庭和谐和亲情可贵。韩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同属于东亚文化圈,有着相似的文化接受心理机制。其中韩剧中展现的儒文化中的家庭伦理更是引起了中国观众的共鸣,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观众的心理渴求。其中重视对家庭婚姻的守护、孝悌和睦家庭的亲情伦理,仍然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代中国有着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儿童早期教育最重要的是做好关键期的合理教育。本文从胎教、良好的语言环境的创造、教背诗歌和讲故事、识字教学、适当看电视和游戏等六个方面的实践谈谈进行儿童早期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许朝艳 《广西教育》2013,(18):46-47
与基础知识的考查不同,诗歌鉴赏侧重的是能力的考查,因此即便进入高三第二轮复习阶段,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诗歌鉴赏仍是他们的"软肋",而对于教师来说,或许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遭遇过这样的尴尬:在复习中,可以根据考纲,紧扣"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对于各种常见题型的提问方式、重要术语、答题要点进行详细的解析,对于各种诗歌考查题型的  相似文献   

17.
爸爸的责任     
齐宏伟 《课外阅读》2009,(22):30-31
我们家从不看电视,客厅里也绝不摆放电视机,若要了解新闻时事,就上网看帖或翻翻报刊杂志。晚饭后这段家庭时光太重要了,自给了冷冰冰的电视屏幕,实在不值得。尤其对孩子来说,这段亲情时光更是黄金时光。  相似文献   

18.
电视文化成就于家庭文化。与理性的、等级的、功利的、开放的社会文化相对,家庭文化具有非理性、非等级、非功利的封闭性与自然性。由此,电视文化服务于家庭文化离不开两大功能:感性亲情的表现与知识。智力的传播。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解构主义批评理论中意义不确定性论,对20世纪美国"非正式的桂冠诗人"罗伯特.弗洛斯特的诗歌进行重新的审视与分析,指出诗歌中大量隐喻、提喻的使用彰显了诗歌语言意义的模糊性,从而使得诗歌主题在语言本身所产生的多义中得到解构。  相似文献   

20.
胡适倡导白话诗,源于他对中西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创造。就诗歌语言而言,胡适白话诗创作及理论主张与以华兹华斯为代表的英国湖畔派诗歌等西方资源有着明显的关联。华兹华斯主张摈弃"诗意辞藻",胡适强调"务去烂调套语",二者都明确提出用日常用语写诗。胡适提倡"做诗如说话",华兹华斯则要求诗歌语言要"接近人们的语言"。胡适与华兹华斯关于诗歌语言的诗学理论的相似性和关联性,一方面可以印证胡适白话诗创作及诗歌理论与华兹华斯的渊源关系,另一方面也能促使我们深化对新文学与西方文学之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