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董仲舒<春秋繁露>对阴阳五行学说的论述应该是自春秋战国以来最为系统、最为详尽的.通过宇宙观、世界观的建构,通过对阴、阳,五行及其与天、人关系的充分论证,董仲舒第一次把阴阳五行予以了哲学的提升.阴、阳之转移,有互不相同的基本轨迹.因此,阴、阳之位次也不相同.通常状态下,阴与阳不可能同时在一个时空点上俱在、并出.所以,阴阳不得俱出.阴阳之间,阴是阳之助,阳是岁之主.阳绝对尊于、高于,优越于阴.天道总以阴为权、以阳为经,并显经而隐权、先经而后权.但阴阳之间存在着一种"合别""中和"的关系.阴阳只有在中之居处才具有属于自己的开始和终结."中"是天下万物的真正归宿, "和"是天地世界所生所成的真实本然.  相似文献   

2.
关于卦序,《乾凿度》解释说 易64卦分而为上下,象阴阳也。夫阳道纯而奇,故上篇30,所以象阳也。阴道不纯而偶,故下篇34,所以法阴也。 这就是说,《易》64卦分为上,下两篇是用以表示阴阳的。上篇30卦是用30这个数目中的奇数三表示阳,下篇34卦是用34这个数目中的偶数四表示阴。乾坤是阴阳的根本和万物的来源,上篇从乾坤两卦开始,表  相似文献   

3.
阴阳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重要的世界观,在先哲们看来,世界不管有多浩大、多复杂,归根结底都是阴阳两个元素的结合。阴的词典释义包括:太阴,即"月亮";天空中云层密布,看不见太阳或月亮;不见阳光的地方;背面;凹进的;不露在外面的;阴险;不光明,等等。相对应的,阳则指:太阳;日光;当面,正面;凸出的;外露的;表面的;明亮的,温暖的,等等。后来人们还进一步对阴阳概念作了拓展,如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活跃为阳,文静为阴;刚为阳,柔为阴;快为阳,慢为阴;热为阳,冷为阴,明确为阳,模糊为阴,等等。通过对比研究,发现汉语在各个层面都更多表现出"阴"的一面,而英语则"阳"的特征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4.
佚名 《初中生之友》2013,(Z1):84-85
从小到大,我们最常听说的一句话就是"早睡早起身体好"。那么,为什么早睡早起身体好呢?所谓"早睡早起"用古语来讲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周易》阴阳理论之中,太阳是阳,月亮是阴,白天是阳,夜晚是阴。而人是秉持阳气而生的动物,所以人的作息规律应该与太阳的运行规律相一致:太阳出来我就工作,太阳下去我就休息。这样一来,人与天地之间的阴阳  相似文献   

5.
《周易恒解》是清代中叶蜀中大儒刘沅的易学著作。刘沅认为,《周易》是一部贯穿"中正"主旨而以天理、性命、经世为内容的圣学全书。以此为基础,刘沅对"抑阴扶阳"阴阳观进行了修正,完善了刘氏家传的先天之学,并对汉以来在中世纪社会居于主导地位的"三纲"礼教作了重大改造。  相似文献   

6.
"阴""阳"作为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历来为学者重视,但是就这两个范畴如何由普通字眼上升为哲学范畴,学术界一直未给予重视。结合古文字和学术界目前确信传世文献考察"阴""阳"的起源,认为商周时期"阴""阳"的含义已蕴涵阴阳范畴的一些因素,但此时期阴阳仅仅是对天、地自然景象的客观描述而已,尚不具备形而上的深邃意义。后来经过古代哲人由此及彼的联想民,"阴""阳"才最终抽象为形而上的范畴。  相似文献   

7.
一在中国人的各种思想观念中,“阴”与“阳”可算作是最占老、最基本的形态。它包罗万象,根深蒂固,深刻地影响着华夏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那么,何为阴阳?阴阳原初的涵义是指太阳光的向背,向日的一面称“阳”,背回的一面为“阴”。《说文》~书是这样解释的:“阳,高明也”,“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后来,阴阳一词又引申解释为气候的寒暖。随着人类认识事物抽象能力的不断提高,阴阳作为一对重要的哲学概念,被用来广泛涵盖、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互相对立消长、矛盾而又统一着的动态平衡势力及其关系,形成了诸如日…  相似文献   

8.
张新 《现代语文》2007,(3):106-107
《周易》是汉之瑰宝,被儒家奉为经典,因此被称为《易经》.《周易·系辞上》有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其中所谓的"太极"就是指宇宙天地万物的根源,而与之相对应的太极图就是一对阴阳鱼状合二为一的圆体.太极又分为阴阳二气,阴阳化合而生万物.因此,太极图的内部是一对阴阳鱼,这一对鱼,一阴一阳,阴阳互补;"对立"存在,和谐平衡;但又合二为一,"统一"于一个圆,象征着宇宙万物阴阳互生互化、和谐统一的普遍规律,由此奠定了汉文化"对立统一"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9.
宇宙之初,不过是一体浑浑沌沌的气体.并无天地之分,也无一年四季的差别,更没有万物的形迹.古代《周易》称它为“太极”,所谓太极,只是一画,一个园,一气而己.《周易》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出,生万物.所谓两仪,实指天地而言,天为阳,又称乾;地为阴,又称坤,后人又有乾坤之说.天地既分出阳阴,天地相交,阴阳相合,世界也就有了万物的形迹,出现了一年四  相似文献   

10.
课文《登泰山记》首句云:“泰山之阳,■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各种选本对“阴、阳”的解释都是:山的南面水(河流)的北面叫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叫阴。一般的字、词典和辞书甚至把山北水南、山南水北误当作“阴阳”的本义,至于为什么山南为阳、水南反为阴,山北为阴、水北反为阳,更未作详尽解释。”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术语。古人认为宇宙和万事万物中都包含着相对立的两个方面,即阴和阳。如自然界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又如人际伦理上君  相似文献   

11.
<正>太极,是中国古代哲学用以说明世界本源的重要概念和范畴,阐明了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太极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易传·系辞》中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即为阴、阳二仪。阴阳相互依存,"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阳此消彼长,"阳盛则阴衰,阴盛则阳衰";阴阳相互转化,"阳之极即阴之始,阴之极即阳之始"。受太极阴阳之道的启发,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追求师与生、教与学相互依存、相互交融、和谐共生的状态,把握好教学中虚与实、多与寡、开与合、动与静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阴与阳把对立统一,消长转化,相反相成的关系贯穿于自然等一切事物之中,是人体生理病理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源头与规律。谁掌握了阴阳的转化规律,谁就能适应自然规律的变化,谁就掌握了养生的密码。万物皆可用阴阳计诠释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正由于阴阳有无处不在和对立统一,既变化而又有规律的特点,所以,我们对一切事物的变化都可以用阴阳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规律可用阴阳诠释,疾病诊治可用阴阳去指导,养生的方法更可以用阴阳去剖析。  相似文献   

13.
意象结构,对应于自然由"阴阳二元对待"为基础而形成细致、复杂、多变的逻辑系统,足以反映出宇宙创生、含容万物在时空历程上那种细致、复杂与多变之层次逻辑;又由于此基础之"阴阳二元",往往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这就使得对应于自然规律的意象包孕式结构,能造成层次与变化、对比与调和、统一与和谐之美感。锁定这种结构,先探讨其哲学意涵,再就其辞章之表现,辅之以"多"、"二"、"一(○)"螺旋结构说明,足见此包孕式结构之奥妙。  相似文献   

14.
易经和谐思想发韧于天文学,立竿测影,观天测地,窥视天地人和谐一体的隐秘。以象数语言规则体系建立数学模型,捕捉阴遇阳与阳遇阴(生)吉、阳遇阳阴遇阴(克)凶的宇宙人世生存生克制化大道变化之神。易经和谐思想是自然神化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心物同一的宇宙观,世界的物质客观实在的本质——性,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阴阳之性——"真无,"从而阴阳相遇,从无生有,创生大千世界。万物一体,天人感应,以心体悟象蕴,探索世界万物阴阳协调、刚柔相济则吉,反之则凶的科学奥妙。  相似文献   

15.
意象结构,对应于自然由"阴阳二元对待"为基础而形成细致、复杂、多变的逻辑系统,足以反映出宇宙创生、含容万物在时空历程上那种细致、复杂与多变之层次逻辑;又由于此基础之"阴阳二元",往往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这就使得对应于自然规律的意象包孕式结构,能造成层次与变化、对比与调和、统一与和谐之美感.锁定这种结构,先探讨其哲学意涵,再就其辞章之表现,辅之以"多"、"二"、"一(O)"螺旋结构说明,足见此包孕式结构之奥妙.  相似文献   

16.
男性的“异化”──古代婚恋戏曲小说男子形象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最本原的哲学命题即是“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系辞上》),“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易·系辞上》),同时认为“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易·系辞下》)。阴阳相交,一柔一刚,不仅化生万物,同时也规定了人类两性之间的人格标准:男子阳而刚,女子阴而柔。中国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以男性为本位的文化,男子理应最富有阳刚之美。然而中国古代描写婚姻恋爱题材的戏曲小说中塑造的男子形象,却往往缺乏一种阳刚粗豪之气,而带有明显的女性化特征。这一方面表现在色…  相似文献   

17.
关于范缜的籍贯问题,历史上说法不一,有说南乡舞阴者,也有说顺阳者.事实上前非后是.因为1.属史载地名讹误,南乡舞阴当是阴县之误;2.西晋末年,北方士族纷纷避乱江东,顺阳范氏也不例外,而范氏移至战乱之地舞阴一说不能成立;3.史书所谓范泰为"顺阳山阴"人,而范缜为"南乡舞阴人",实与范晔案有关,范氏宗族为避讳之而有意改动原籍以致后人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周易》阴阳论是形成地名阴阳法则的理论根源。中国古代地名命名,多遵循《周易》所谓宇宙万物皆合于阴阳又分于阴阳的二元法则,根据各地所处位置、方向和地势等条件的不同,或直接贯以阴阳法则,或间接贯以阴阳法则,从而出现大批带“阴”字或“阳”字的地名。这些地名的分布与古代文化中心的分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知”的逻辑和“胜”的界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阴阳化生"的理论用"阴"、"阳"来阐释世界万物的运动变化,孙子承袭了老子的理论,并且为了与战争的实践相一致,发展了老子"诈"和"奇"的思想。这种"诈"和"奇"的思想,一旦解析,就可以捕捉到孙子军事思想的核心"知"和其逻辑演绎下的"胜"的界限。  相似文献   

20.
郝宏文 《父母必读》2011,(10):46-47
古代医家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说的是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四季养生也应顺应自然界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秋季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