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本文旨在研究社会转型期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体育价值观的影响.从社会转型这一大的社会背景入手,逐步深入到体育人口,社会结构变化,体育价值观等具体的社会问题,分析体育生活方式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对健康促进的积极作用,从而促进人们形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演进进行了研究。阐明早在远古人类时期就认识到人体健康的重要性,随着历史的演进、朝代的更替,人们对健康更有了新的认识,健康以不在是简单的没有疾病。在1950年和1951年毛主席两次提出"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健康也慢慢成为人们首要关注的问题。因此,"健康第一"已成为人们生活变化的主线,并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会引领人们的生活,更好的促进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市场经济进程与中国社会形态的嬗变为背景,通过社会结构变化、生活方式转变与"应试教育"的影响等社会学角度透视我国青少年体质状况下降、健康水平下滑的这一人们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并相应提出可行的战略规划,从而促进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倡导"健康第一"的思想;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追求健身效果与娱乐功能,讲求科学健身与健心,既是大众急切所需,也是社会发展之必然。所以,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逐步提高学生健康生活的意识;让学生了解健康生活方式的身心价值、影响因素、内容及方法,从而促进学生与社会大众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健康问题日益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现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生活方式对健康的促进作用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体育生活方式理论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体育与促进健康相结合的产物.体育生活方式对人类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是提高生活质量必不可少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生活方式对人们的健康非常重要,不良的生活习惯是与各种疾病有关的危险因素。而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运动锻炼习惯则是人类获得健康的最佳途径。增氧健身运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人文文化,也是构建人们身心健康生活方式的最佳途径之一。本研究从增氧健身运动、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入手,分析了三者的区别和联系,并阐述了增氧健身运动在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及身心健康生活方式中所起的作用,探索了增氧健身运动对形成和保持全民身心健康和适应社会环境等健康生活方式的策略,提出了增氧健身运动对促进和保障人们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方式的锻炼方法,希望能改变现代社会中的不良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体育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体育融入了现代人的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体育运动不断地满足了人们的生活享受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体育生活化既是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又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人生体验,更是一种意蕴深刻的生命感悟,体育生活化将促进人类社会朝着文明、科学、健康和进步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体育生活方式对于健康的重要性。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影响中学生养成体育生活方式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学生的健康意识淡薄,对"体育"理解不够,体育时间投入较少,学校场地器材不足且利用率低,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兴趣。社会、家庭与学校的体育氛围是影响中学生养成体育生活方式的因素,并根据上述影响因素,提出科学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9.
休闲教育指对人们休闲生活的理念和方法进行引导,使之"成为人"的过程。休闲教育是满足人的个体生命与生活世界的需求,是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客观要求,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认识休闲教育,发展休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体育已经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体育锻炼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人的健康,体育是现代教育的组成部分,对人实现终生关怀。体育可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体育可以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和增进人际交往,推动城市的现代化。本文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体育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1.
低效的课堂教学呼唤着大学公共课课堂落实基于"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基于"学生中心"的大学公共课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模式的建构、教学环境的营造、教学评价的改革都充分尊重大学公共课的课程性质与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实现以学定教的目标。这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公共课的积极性,也能促进公共课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2.
在"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生活方式调查样本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透视中国妇女闲暇时间分配与利用的状况,分析闲暇时间对女性生活质量的影响。从整体情况看,2000—2010年的10年间,中国妇女发展状况不平衡,多数女性在一定程度上仍受"先生产、后生活",男主外、女主内的意识所控制;缺少对悠然、雅致生活的设计;多数女性对闲暇时间价值缺少正确的认识;存在各种约束女性生活质量提升的条件。特别需要阐明的是,近10年伴随物质的丰富,而全社会缺少来自政府与媒体对女性接受新的生活方式的引导,缺少引领生活方式的时代楷模和杰出人物。  相似文献   

13.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经典论述,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以社会存在为基础,并随着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而发展。现实生活中,经济发展与道德滑坡的“二律背反”,不但没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反而更加证实了经济对道德的决定作用,也验证了道德的相对独立性表现。道德与经济同步,9-5根结底要靠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靠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来规范。我们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道德建设,从而保持经济与道德的良性互动,推动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4.
公民社会是西方经验反复印证了的规避“国家主义”风险的有效公共领域,其卓越的实践功能自然地吸引了以探寻社会良性运行为旨趣的大批中国学者的关注。在认定公民社会是个“好东西”的价值预设与“国家——社会”二元对立的理论预设的基础上,学者们开始了对中国公民社会问题的诸多研究。但由于在概念理解中隐没了“公民”的存在,在对“中国公民社会何以必需”的问题上遗忘了其对中国公民主体性觉醒的意义所在,致使在解答“中国公民社会何以可能”的问题时,只能单纯围绕“自上而下的建构”还是“自下而上的演进”进行学理性的剖析,却无法在具体实践中给以足够有力的指导。究其原因在于研究过程中“行动者”的缺席,即缺乏对“行动者”及其“行动逻辑”的凝视与关切。引入“公民行动者”的分析范畴,就是以对公民社会构成主体“行动”的关切冲破“国家——社会”固化分析框架的藩篱,并以行动后果可能存在的意外性和偶然性修正有关公民社会的乌托邦预设,同时通过对中国人和西方人行动逻辑的比较检视公民社会在中国的适用性及对中国社会的意义,从而对中国公民社会何以可能的问题做出更具说服力的解答。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逻辑分析法等对大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社会学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由于受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大学生的体质持续下降。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制定法律条例,干预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投入资金,改善高校的体育教育环境;改变生活方式,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转变传统观念,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  相似文献   

16.
基于"风险社会"的理论分析,显现出中国现代性危机。从现有"风险社会"至应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提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科技和谐发展极具应对优势。科学发展观之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在于科学决策和完善利益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7.
"花盆效应"是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之一。通过对赣州市某3所高中随机抽取的高一至高三年级共167位学生问卷调查,显示目前赣州市高中英语教育基本处于"封闭在校园里,局限在课堂上,定位在课本中,考核在分数间"状态,"课内学习与课外运用"失衡,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的"花盆效应"明显。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要打破花盆的"桎梏",既要学校管理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创新教育思想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阳光雨露",又要英语教师营造和谐课堂环境、确保社会关联、挖掘教材张力和组织课外活动等"悉心浇灌"。  相似文献   

18.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心,学会阅读是“终身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更是学校文化教育的需要.文章旨在探索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及养成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9.
对人的思考是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力量对社会乃至世界发展都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得到深化和拓展。从新的理论视角从立足个人、放眼世界和面向未来三个层面对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进行了阐释,探讨了以人为本对当今世界发展的现实启迪,说明现实的以人为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的继承和发展,从而提升"以人为本"思想的价值意义,更好地将其运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实现社会乃至全世界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