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中东水资源的缺乏不仅严重阻碍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由此引发的水资源争夺也危害了中东地区相关国家的和平和安全。如何推动中东水资源问题的解决,消除水资源引起的国际冲突成为一项难题。而通过建立围绕中东水资源问题完善的国际制度,推动各国进行对话与合作便成为解决这项难题的一种可行性措施。本文将以有关中东水资源问题的国际制度为研究对象,分析现存的国际制度,并指出其具有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冷战后,中东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的地位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有进一步突出之势。于是,美国制定了对中东加强民主攻势,致力于对中东石油的控制,实行军事介入和控制等的中东战略。不过,其中东战略仍面临诸多挑战。客观地讲,美国的中东战略的实施加深了中国对其安全环境的忧虑。  相似文献   

3.
国际能源市场对中东北非地区的依赖度极高,且中东北非局势严重影响全球能源安全,表现在国际石油供应、国际油价走势、国际能源通道运行.中国能源安全主要是石油安全,而中国石油安全实为中东北非地缘政治安全,因为中国严重依赖中东北非地区石油进口,且在中东北非地区油气投资已成规模,所以保障中国能源安全要求中东北非地缘政治环境稳定.应该从多角度审视近期中东北非局势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宏观把握中东北非地区形势发展,微观分析潜在风险的存在,预期高油价或成为未来中国能源安全主要威胁.  相似文献   

4.
中东铁路是沙俄依据《中俄密约》和《旅大租地条约》在中国东北境内修筑的铁路,由中苏两国共同管理。“九·一八”事变后,苏联为了维护自身的边境安全,单方与日本、伪满洲国就让售中东铁路问题进行多次谈判并签订了《苏满关于中东铁路转让协定》。这不仅违反了中俄协定,侵犯了中国的主权,而且加速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步伐。  相似文献   

5.
冷战背景下,争夺石油霸权是美苏争夺的焦点之一。伊朗石油国有化给美国插手中东石油带来机会。美国及其盟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国家安全问题。美国的国家利益、国家安全要求遏制苏联在中东的影响和削弱英国势力。美国的中东政策深受石油因素的影响,美国政府和石油公司把中东石油与国家安全联系起来考虑,制定政策。在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中,美国在国家安全的构架下,遏制苏联石油扩张,排挤英国,确保美国及其西方盟国石油供给安全,美国在中东的石油安全政策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6.
"二战后",中东地区的石油与国际劳务市场对石油输出国和劳务输出国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导致中东国家在经济发展模式、社会结构以及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巨大转型。本文概述了"二战"以来中东地区的国际劳工状况,剖析了石油和国际劳工对中东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影响。作者认为,石油和国际劳工是影响现代中东社会结构变迁的重大因素。  相似文献   

7.
中国要在中东实现和增进国家利益,无疑会面临诸多挑战与风险。在风险"场景"上,既包括美国中东"霸主"地位的强化和延续,又包括"多国"力量在中东围绕地缘政治和"低级政治"诸内容的博弈,还包括中东内部自身状况的恶化等其他方面。对相关风险场景的认知,有助于规避相应风险,谋取中国在中东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石油是我们看待美国中东政策的一个视角和窗口.美国的中东石油外交政策在美国的中东外交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是维护美国垄断财团利益、美国中东石油利益的重要措施,更对美国国家安全有重大影响.美国通过合作主义外交有效地维护了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利益,但美国在对外扩张的同时,也体现了其权力与自由的悖论,而这也反映了美国民主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中东地区是世界最富有的地区之一,中东地区更为多国企业视为具广阔前景的大市场.本文论述了我国如何开辟中东市场,扩大与中东地区各国的贸易合作范围,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并客观分析了开拓对中东地区的经贸合作市场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以及我国开展对中东地区经贸合作应采取的对策和工作态度.本文对当前我国开展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经济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二战前的美国外交政策中,一直没有形成一个具体的石油政策。石油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对外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美国的中东政策深受石油因素的影响,美国政府和石油公司把中东石油与国家安全联系起来考虑,制定政策。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中东石油安全政策形成,本文就其形成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中东地区由于战略地位的重要及丰富石油资源,便成为大国争夺的重点,成为世界矛盾的焦点。自二战以来,中东战火不断,严重地威胁到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沙皇俄国是其中最疯狂的一个。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屈服于沙俄的压力,让地筑路,使中国主权受到严重损害。日俄战后,日本帝国主义又从沙俄手中夺得中东路,使中东路问题更加复杂化。辛亥革命后,从北洋政府到国民党政府都没有解决中东路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联政府与国民党政府谈判,以“共管”的名义,使中国空享主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抵制了苏联外交政策中的大国沙文主义,终于将中东路收归国有,从而维护了中国主权  相似文献   

13.
美国外交战略的主要目标是领导世界、维护其霸权地位。美国以武力或“柔性”施压在中东地区推行美国式的民主而使得民主失去了原有意义,变成“危险的民主”。“适应型民主”对美国与阿拉伯世界都提出了要求,它的实施对中东的民主化进程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将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对中东妇女政治经济地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东地区教育的发展和经济的变革,大量的中东妇女走出家门接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不仅提高了妇女政治参与及社会活动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她们的经济参与率,使其就业范围不断扩大。尽管目前受过高等教育的中东妇女在政治经济方面仍面临诸多的问题,但时代的发展会提供给她们越来越广阔的前景,参与高等教育的中东妇女将会成为未来中东地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5.
中东铁路是中国与俄罗斯两国共同建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东铁路是一个没有成为“合股企业”的“合股”企业。有一种误解,就是认为中东铁路完全是沙俄自己建造的。事实是中东铁路是中国与俄罗斯两国共同建设而成的。中东铁路具有多重性质。这样一个丁字形的铁路网,结束了东北交通干线上马车、牛车的时代,成为东北交通大动脉。但是,中东铁路在1920年以前是沙俄与日本进行争霸和侵略中国东北的工具。在这一时段里,他们严重地侵犯了中国的国家主权,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等等。对中东铁路全面的否定,不真实;对中东铁路全面的肯定,不客观。还是要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中东各国纷纷走上经济合作之路,将经济现代化和全球化融为一体,经济合作和地区经济一体化成为中东各国新的形势下发展经济的一致目标。目前,中东的一体化经济尚处于低级的特惠贸易区、工业品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阶段,还没有完全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政府政策和国际因素对其影响较大,各国缺乏独立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自主性。由于中东特殊的地缘经济、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根据目前有关中东地区经济发展“快速一体化”、“渐进一体化”、“双边一体化”的三种战略构想,中东应当根据具体的时期、具体的形势和具体的国情运用灵活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7.
中东铁路是中、日、俄三国政治军事斗争的产物,对中国来说,修路的本意是联合俄国抵制日本的侵略。然而,这条铁路不但没有起到抵御日本侵略的作用,反而给俄国侵华提供了便利。在中东铁路的谈判过程中,俄国政府为了迫使清政府上钩,使尽了狡猾奸诈之手段。对清政府来说,中东铁路的修筑是"联俄"政策的重大失误。李鸿章等高层决策者没有认清俄国人的邪恶本质,导致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应该对此负有直接责任。  相似文献   

18.
加拉罕作为苏联早期对华外交中的一个十分关键的人物,其外交活动的首要目的自始至终都是为了维护苏联在华特权,这一特点在中东铁路问题上表现最为明显。他以苏俄副外交人民委员的身份发表的三次对华宣言中,对待中东铁路的态度由无偿归还变为决不放弃;他以苏俄特命全权大使的身份出使中国,软硬兼施,迫使正处于困境的北洋军阀政府与其签订了《中俄协定》,苏联重新取得了中东铁路特权;他作为首任苏联驻华大使,阻挠《中俄协定》中有关中东铁路条款的落实。竭力维护苏联在中东铁路的特权,从而埋下了双方冲突的祸根,并且最终导致了中东路事件和中东路战争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修筑的横贯东三省的中东铁路,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产物之一,是沙俄政府通过《中俄密约》和《旅大租地条约》在中国攫取的一项特权。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政府宣布废除沙俄在华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各种特权。但真正清理这些特权时却是另外一回事,特别在归还中东铁路上只答应“另行签订使用中东铁路的专门条约”,并于1924年与中国北京政府签订了《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和《暂行管理中东路协定》,以“中苏共管”的方式保留了这一特权。  相似文献   

20.
冷战期间,美国和原苏联展开了对中东石油的博弈。20世纪60-70年代,苏联打入美国中东石油势力范围,但未能动摇美国石油财团的优势地位;“两伊战争”期间,美苏不同程度地对战争施加影响,美国不仅遏制住“两伊”争霸海湾的企图,而且通过压低油价的战略从经济上拖垮了苏联;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借助海湾战争和苏联的解体最终实现了中东石油霸权。回顾和反思美苏争霸中东石油的过程与结局,能够获得有关中国石油安全的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