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摩课也好,研讨课也罢,听过很多这样的课,笔者内心产生了更多的无奈!因为不争的事实是:为讲出课的轰动效应,为秀出授课人的名师地位,授课人对课进行过多的语言包装、问题包装、手段包装,由于事先多次试讲,课被打造的痕迹十分明显,原本灵动的教学流程被掌控得死板僵硬,本该充满变数和未知的探究活动被钳制得波澜不惊。  相似文献   

2.
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更耐人寻味,“绕梁多日,回味无穷”呢?是声色电光的多媒体课?是热闹活跃的自主合作探究课?还是一粉笔一课本一嘴巴的“老”课呢?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应该返璞归真,“璞”、“真”之意即为“原生态”。“教无定法”,无论什么样的课堂模式,只要是最质朴的、最契合语文本质的课堂,才是好的语文课堂。教育在呼唤“原生态”,我们的语文课堂更要回归“原生态”。  相似文献   

3.
游隆信 《教育导刊》2007,(11):62-63
对新课程理念的误读、曲解,导致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假教”、“花教”等现象。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杨九俊教授提出了“洗课”,让教学返回课堂本色,回归“原生态”的课堂。笔者认为,“原生态”的基点即为“真实”。  相似文献   

4.
三角糖     
看着手中那一颗颗包装得精致而又形状不一的五颜六色的糖果,竟想起了小时候那百吃不厌的“三角糖”。小时候,我们一听到那苍老而又有力的叫卖商“用破拖鞋、破凉鞋换糖罗!”我们就会拿起自家没用的拖鞋、凉鞋,跑向那声音的所在,祖母则会蹑着缠得很小的“三寸金莲”,笃笃笃地跟着我走,而我则会把她抛得老远。换糖的人代步的是一辆“老  相似文献   

5.
陈筱君 《山东教育》2004,(13):13-13
某日在某教育杂志上读了一篇并不十分精彩的“课堂纪实”及后面附的一大篇授课人的“反思”,脑子里不禁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原本平庸的课,经过授课人一番“说明”或“反思”,立即变得优秀起来?这堂课这么优秀,教育思想深刻,教育理念先进,教育方法新颖,教育内涵丰富,教育效果明显。总之,“智慧”和“创造”被授课人在这一堂课里充分地运用了,这堂课的的确确是一堂好课了!一“反思”,平庸的课立即就升级了。这很荒诞。还有荒诞的。一个在教育科研部门工作的干部,科研理论一套一套的,写出的科研论文经常获奖。他没有一天在小学课堂上授课的…  相似文献   

6.
一、反刍、思考
  听课的最终目的不是简单的“听、写”,而是“学”。是要通过“听”的形式来实现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吸取别人失败的教训,做到取长补短,进而切实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所以,我们在听课结束后,必须认真对照听课记录及时地进行“反刍”。这里的“反刍”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记忆唤醒”,而是通过“课堂再现”将自己置身于整堂课的教育情境中,对课堂进行二次甚至多次的深度分析、研究:一是,要站在“听课人”的立场进行分析研究,我们不仅要找出本节课都有哪些亮点和缺失,而且还要用心去感受授课者“教技”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并及时总结出一些有规律性的认识;二是,要站在“授课人”的立场进行反思研究,如果自己是授课人又会怎样设计本节课?与之前授课人相比,自己的“授课”又有哪些长处和不足?前授课人的课堂与自己的课堂又有哪些共性和相通之处?有哪些亮点能对自己有所启示?有哪些优点是适合自己进行学习借鉴的?又有哪些不足是需要自己规避的?今后如果自己讲授该课又应该怎样做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三是,要将他人课堂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以及自己对本节课的思索及时进行聚合、总结,并叙之以文予以记录,这样我们的听课所收获
  的就不只是对课的外在形式的感知,而是真正领会了课堂教学的实质。如此,我们的听课效果就必然会与之前大不相同,真做到听有所悟、听有所学。  相似文献   

7.
有趣的拔牙     
最近,我的一颗牙松动了,吃起东西来很不方便。今天一大早,妈妈给我检查了一下,说:“这颗牙摇得够厉害的,可以拔了。”我一听要拔牙,吓得三魂飞掉两魂,赶快跑到房间里躲了起来。可妈妈还是找到了我。吃过晚饭,开始拔牙了。妈妈先把线拴在我的那颗牙上,我害怕得不住地打着哆嗦,心里乞求牙齿:“你帮帮忙吧,千万要掉下来啊,不然,我把你扔进马桶!”妈妈用力一拔,“啪”地一声,线断了。我却疼得哇哇大叫。我想:拔不下来这次拔牙痛彻心肺,却没有成功。妈妈左右不行的事,最后却被医生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对于妈妈的办法我真是又…  相似文献   

8.
学校改进是为提供高质量教育而实施的从内向外的全方位持续性变革。然而,当前学校改进在实践中存在改进理解狭隘化、改进主体间目标差异化、改进实践路径经验化等现象,导致改进主体自觉降低、改进主体间组织认同偏差、改进实践倾向主观化。原生态研究作为一种创造性地推动事物良性发展的研究方式,为探寻破解学校改进困境之法提供了新的视角。学校改进原生态研究在价值上追求回归改进学校的主体性,回归学校改进以人为本的立场,回归学校改进的原生态。打破“概念化”的学校改进生成原创话语,根植“本土化”的教育现场开展循证研究,回归“日常性”的教育场域促进人的成长,激发“社区性”的场域互动实现共同发展,是进行学校改进原生态研究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苏教版第五册《蒲公英》一课,写两颗蒲公英种子,没有听从太阳公公的话落在黑黝黝的泥土里,而是自作主张飞往沙漠、湖泊,结果,被晒死、淹死;只有落在泥土里的种子茁壮成长起来,他们在金灿灿的阳光下竞相开放,把大地装点得更加美丽。在“精读品味”环节,学生对那两颗蒲公英种子的死特别感兴趣。片断一:【责备】都是风的错。生:老师,既然蒲公英洁白的绒球“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荡”,那其中两颗种子怎么可能自己飞往沙漠、湖泊里去呢?师:看来,你理解了“随风飘荡”这个词。的确,蒲公英种子是靠风力传播的。【反思】学生熟读课文后认为决定蒲公英…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把双刃剑,它具有培养或压抑创新精神的双重力量。现代教育理念呼唤创新教育,力避“压抑”刃,磨砺“培养”锋,回归教育之源。由于长期的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在实施教育过程中被禁锢、被束缚、被制约的太多,接受新的东西放不开,教学思想、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处于关闭、封闭状态。《杂文报》中有一则故事:一个木匠,造得一手好门。他费了好多时日给自家造了一个门,他想这门用料实在、做工精良,一定会经久耐用。后来,门上的钉子锈了,掉下一颗,木匠找出一颗钉子补上,门又完好如初;后来又掉了一颗钉子,木匠就又换上一颗…  相似文献   

11.
崔峦理事长在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落实学段目标,就是要在阅读教学中增强课标意识、目标意识、学段意识,使所上的课既是符合那个学段的课,又是符合那一类课型的课,还是符合那一种文体特点的课.课堂上落实三个维度的学习目标,要既得意又得言、得法、得能.”  相似文献   

12.
<正>老师的智慧能唤醒藏在孩子一颗颗童心里的爱,老师的智慧更能巧妙地呵护一颗忧郁的心灵......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班主任王老师春风满面地走进课堂,对我们说:"孩子们,今天我们要上一节很特别的课,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兴趣?"霎时,教室里一片欢呼雀跃,小孩子的好奇心立刻被调动起来。"不过,大家不要高兴得太早,今天这节课有些辛苦,你们可要有思想准备呀!"王老师卖起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其中,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个性、价值观已被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加上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可以组织一些游戏活动“包装”数学知识,或创设故事情境“串联”数学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他们就会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深刻。一、在课前“玩”,激发学习兴趣数学教学活动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其已有知识设计富有…  相似文献   

14.
林莘 《福建教育》2007,(2):23-24
《为人民服务》这一经典名篇作为公开课来上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知道我要上这节课,许多老师都非常惊讶,脸上好像都画着一个巨大的惊叹号:“你怎么开这节课?怎么上呀?”课前我做得最多的案头工作是查找背景资料,包括张思德的故事、毛泽东提出“为人民服务”的背景,通过这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我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平凡与伟大之间那不寻常的联系。备课的过程,是自己被感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原生态?所谓“原生态”,就是自然赋予的最本原的一种生活状态,它远离技术性和操纵性,其突出特征是天然之美、自然之美和原始之美。写作的原生态,是指把笔头指向原本的生活状态。艺术地展示真实的生活、真挚的情感、真正的哲思,在作文中写真生活,敢发真情,冲破一切虚伪的包装和预设的模式,展示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那么,怎样使写作回归原生态呢?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社会,无论是何种“原生态美术”类型,都面临着生存的考验,因为它们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正在不断被现代科技文明、商业文化及旅游文化等所侵蚀,侵蚀的结果就是“原生态美术”的“非原生态”化,直至成为商业集团或旅游开发的牺牲品。如何在我国教育单位针对上述领域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以加强保护也显现得更加紧迫。  相似文献   

17.
这是我听一年级“比较大小”一课时一个较为精彩的片断。课始,老师说:“我们班要评选出一名‘优秀星’。张祺得了37颗星,王芳得了34颗星,他们俩谁得的星多,谁就可以评为‘优秀星’。那么,应该评谁呢?”  相似文献   

18.
一次语文赛课活动中,一名女教师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要上课了,她一边佩戴手表一边走上讲台。课中,她不停地看表。课后,她将手表交给一个听课的女教师说:“谢谢你的手表!”听课的女教师接过手表,一个劲地称赞道:“时间把握得不错……”那女教师也如释重负地说:“教案上设计的问题总算讲完了……”  相似文献   

19.
拥抱的魅力     
王欢 《辽宁教育》2010,(3):26-26
我是一名年轻的班主任。初登讲台,面对着台下一张张鲜活的小脸,我告诫自己要让每个孩子的生命中都充满阳光,决不让一个孩子在我的班级里掉队。半年的工作经历让我尝尽了酸甜苦辣,但我却深切地体会到了孩子们那颗渴求被人肯定、被人欣赏、被人拥抱的心。“金凤凰”要爱,“丑小鸭”更得爱!只有给予学生真挚的爱,让学生感受到真挚的爱,让学生体会到被爱之乐,他们才会学着去爱别人。  相似文献   

20.
刘萍 《现代语文》2011,(11):14-15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他自己的一根弦,发出自己的调子,要想让那颗心与我的话相呼应,就得使我自己能和上这根弦的调字。”下面,笔者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是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