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葫芦丝文化与葫芦丝音乐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已由"族群"向"全民族"、由"地域"向"大中华"转变,在中国民族音乐中独树一帜。但受诸多因素制约,葫芦丝文化及葫芦丝音乐在理论研究、作品创作、传播方式和资源配置等方面还远远跟不上快速发展的需要。试从理论研究、音乐创作、传播方式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思路,以推动葫芦丝文化在历史新时期的健康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2.
首次针对为什么在所有器乐中单单葫芦丝和葫芦丝音乐被称作是一种文化?葫芦丝文化的特征是什么?她与葫芦丝音乐究竟什么关系?如何促进葫芦丝文化全面发展等问题,做了初步探讨和论述。对葫芦丝文化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闫昱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55-156
在葫芦丝领域,对演奏方法和演奏效果两个常见概念存在很多模糊认识。针对这些模糊认识,对二者进行科学区分和严格定义,以推动葫芦丝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针对葫芦丝文化推广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进行系统纠正,以推动葫芦丝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闫昱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1):157-158
随着葫芦丝文化传播的不断推进,针对葫芦丝演奏中一些常见问题的理解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本文结合在演奏和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对吐气方法标记、吹奏技巧的界定、器乐演奏人才的培养理念以及下颤音下波音的演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针对葫芦丝文化推广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进行了系统纠正,以推动葫芦丝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葫芦丝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乐器,发源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这种乐器在梁河地区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聚居的沿江流域及其村寨,在傣族人民中流传甚广。葫芦丝不仅蕴藏着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并渗透着浓郁多彩的地方民族特色,从其外部构造到演奏音色技巧各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从葫芦丝的文化传播谈起,再就葫芦丝的传说、外部构造以及艺术特色、文化内涵,去印证"葫芦丝之乡"乃实至名归。葫芦丝独特的文化构成,是推动其走向全世界的根本动力,也是葫芦丝得以长期保留的本质因素。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云阳县东山中学创新性地将葫芦丝引入第二课堂,营造全校师生学葫芦丝、吹葫芦丝、研究葫芦丝的文化氛围,将创建特色文化校园与实施学生素质教育相结合,开辟了一条教育新路。  相似文献   

8.
葫芦丝艺术是种独特的音乐演奏形式,其演奏方法、研究技巧具有较强的独特性,具有生活的民族文化内涵,在传统文化传承中占据一席之地。为此,本文将针对葫芦丝艺术的发展与进步进行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9.
葫芦丝是我国流行于云南等少数民族的一种吹奏乐器,它音质如丝绸般柔美,并且携带方便,近几年来颇为流行。为普及民族音乐,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少年儿童了解、喜欢葫芦丝。在学前指导上,通过民间传说让学生喜欢上葫芦丝,了解葫芦丝的结构;在学法指导上,分层次、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符合儿童学习的认知特点;在乐曲选择上,结合儿歌与基础练习,做到生动活泼,既有基础技能的学习,又不易产生烦躁心理;最后通过作品欣赏和参与表演,树立儿童的自信心,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与品位,达到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郭平均 《成才之路》2009,(29):56-56
葫芦丝。音色亮丽而又柔肠百转。旋律富有诗意和舞蹈性,是我国特有的优秀少数民族乐器之一,源于云南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德宏、临沧地区。葫芦丝这种乐器之所以能秀于乐器之林,吸引国内外众多爱好者,主要在于它的音色独特,其次就是配上傣族风格的旋律,动听之极,天籁之音。葫芦丝作为我国少数民族独有的民族乐器,有着它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价值。本人源于对葫芦丝的喜爱,在洛阳幼师开展了第二课堂葫芦丝教学活动,几年来培养了一些学生,有的还在省及北京教育部举办的技能比赛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积累了点滴经验,供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11.
葫芦丝是傣族宝贵的音乐文化的遗产与结晶.虽然这门乐器历史悠久,但真正在全国流行与普及还只有十余年.由于起步较晚,在教学中还存在教材的知识点不统一、内容不完整、旋律的版本复杂多样以及绝大部分葫芦丝质量低劣等一系列问题.造成了对葫芦丝的学习与教学带来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北派竹笛艺术的领军人物冯子存先生,对笛子艺术锲而不舍的追求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为我们后辈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中国竹笛大师,成为半个世纪以来竹笛开拓者之一,为探寻古今中外的艺术文化融合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建国以来,中国竹笛教学经历了由民间形态向学院形态的巨大转型,在老中青三代竹笛教育家的努力下,新时期竹笛艺术人才辈出,竹笛教学进入到一个全面发展、新的历史时期,回顾专业竹笛教学体系建设的六十余年时光,评估、总结竹笛艺术各级教育模式中的经验与教训,明确未来的发展目标与新教学体系建构的设想,对于促进当代中国竹笛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健康发展,推动中国竹笛艺术教学建立规范、科学、高效的教学体系,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阐述了木管乐器长笛的发展过程,以及波姆式长笛在长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赵松庭对中国笛子的贡献主要有:扎根戏曲,形成富有特色的"赵派"风格;勇于探索,扩展中国笛子的表现能力;精心耕耘,培养中国笛子的演奏传人。除此之外,他还首创横笛频率计算的理论和方法,研制L型倍低音大笛,设计制作古代笛类吹奏乐器"篪",出版《赵松庭笛曲精选》《笛子演奏技巧十讲》等。这些成就,归为一点,即建立一套严谨规范、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中国笛子演奏、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6.
钩沉与断想:当代(1949—2009)中国竹笛表演艺术发展史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竹笛表演艺术发展的历程是民族器乐发展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文章以当代中国竹笛表演艺术发展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竹笛艺术发展的初始期、文革期、繁荣期三个阶段的典型案例、主要特征及代表性艺术家的分析与研究,探讨了竹笛发展的规律,为当代中国竹笛表演艺术未来的发展提供可资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竹笛是中国民族吹奏乐器中的主要成员,是深受我国各族人民喜爱的乐器.在几千年的发展“进化”过程中形成“竹质、横吹、贴膜”3大特征;竹笛的制作与演奏及各个历史时期所采用的律制情况是其发展的印证;它采用民族乐器独有的传承形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演奏技法.它在现代各音乐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校本课程发展是一个由"回应"走向"自觉"的过程。从思想理论、知识伦理、课程实践三个方面来考察校本课程发展之源中的"回应"之由,校本课程发展在理论层面、实践层面与发展层面上理应做出"回应","回应"为后来的"自觉"集聚能量,人员因素、学校文化与支持系统支撑起了"自觉"的基础。由"回应"走向"自觉"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从而实现校本课程发展提升理论、推进实践与文化再生。  相似文献   

19.
发展是人类永远的追求,但是我们绝不可以忽视发展所带采的危机,比如经济发展等因素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民族传统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宽广底层”,是变革创新的基础性资源,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就是保护历史、民族自信、民族长远发展的基础。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并给我们以莫大启示。  相似文献   

20.
察哈尔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是对地区特色文化传承、创新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察哈尔文化资源概述为基础,以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新机遇为切入点,从建立察哈尔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机构、推动察哈尔文化产业现代化进程、开发察哈尔文化产业市场化发展机制、打造察哈尔文化品牌以及产业化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了察哈尔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