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张钰 《文教资料》2012,(23):30-32
称呼语在言语交际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身份地位等,恰当的称呼是顺利交谈的基础,在一定条件下称呼语的变换则可以传达出更为丰富的交际信息。而现当代文学作品可以说是反映现当代生活的一面镜子,本文着重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称呼语变换问题,注意从语言和文学双重角度对此表象进行捕捉与分析,以促进现代社会的沟通交流。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以对詹纳尔翻译的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人物称呼的英译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西游记人物称呼归类,以说明西游记中人物称呼的特殊性和给翻译带来的难题。其次就詹纳尔翻译的西游记中人物称呼英译过程中翻译手段的运用做了详尽的分析和评论最后提出自己的拙见:增加必要注释可更好的传达源语言中潜藏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3.
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些同志,最近陆续来信反映,在阅读和教学外国文学作品时,经常碰到一个难题,就是感到人物的名字冗长,变化多端,搞不清哪是名,哪是姓。有时甚至会张冠李戴,把一个人物的几种称呼,误认为是几个不同人的名字,直接妨碍了我们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为了扫除这一障碍,给初学外国作品的读者提供方便,现将外国人名称呼的一些通常的结构形式和基本常识,摘要介绍于后,供阅读和教学外国文学作品时参考。  相似文献   

4.
古今中外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通过变换称呼,微妙地表达出丰富的意思。阅读时,对称呼的变换不应粗心大意,草草放过,而要细心领会,读出深意。  相似文献   

5.
黄利华 《文教资料》2006,(20):93-94
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心理状态的变化,导致人物称呼发生很多变化。人物称呼的变化给外国人学习汉语带来了很多困难。为了帮助解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这些困难,文章初步考察了当代中国亲属关系和社会关系称呼语发展变化的轨迹和原因。文章认为,亲属关系的称呼大大简化,但还保留一些反映等级关系的称呼语。建国之初社会关系称呼语非常简单,但很快被体现社会等级秩序的繁复称呼语所取代,突现了中国人传统的社会地位等级观念和官本位思想。亲属称谓语的泛化则显示了汉民族家本位的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当代中国社会关系和思想观念的多元化,人物称呼趋于多元化。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小说《药》字字珠玑,处处锦绣,有着味之不尽的艺术魅力。中随境因人因情婉转有序地变换人物的称呼,对突出人物性格、表现作的感情倾向、增强章的表达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当这种篇幅短小,但意味深长的散文体作品刚刚出现时,它就以自己独特的魁力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人们也因此赋予它种种称呼:散文诗、小品文、轶事、人物速写、偶发事件等等。但这种称呼毕竟太杂且易引起争论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于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称呼逐渐趋向小说的统一范畴,虽然名称仍很繁多:突发小说、疾风小说、瞬间小说、场面小说、一分钟小说、掌上小说、超短篇小说、千字小说、小小说、微型小说……但这些繁多的名称并不是各行其事,它们都统一在小说的范畴里。它们的意思也很明白。以形态上说,它  相似文献   

8.
苗迎雪 《考试周刊》2009,(47):42-43
电视剧《潜伏》自播放以来受到广大观众喜爱。本剧情节引人入胜,其主要人物的语言也极具特色。本文作者从社会语言学称呼语转换对《潜伏》中主要人物的称呼语的使用进行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称呼语的选择和使用不仅体现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而且起到了表达感情变化、改变权势、同等关系、表示讽刺等作用。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社交称呼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应用角度谈论了现代汉语社交称呼语的表达形式。探讨了社交中的一些反常称呼现象,并从中总结出它们在使用上的特殊规律及规则,最后,就如何在交际中恰当使用人物称呼语的问题,论述了语境中的诸种因素对人物称呼语使用的制约陛。  相似文献   

10.
隐喻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表达手段,用在文学作品中,旨在展示作品意犹未尽的潜台词。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在人物称呼,环境描写,对话叙述等各个层面,处处充满隐喻,极大地体现了海明威的“冰山”式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11.
<正>今天,我们要写身边最有特点的人。你们想好写谁了吗?写人物,抓特点是关键。现在,你们能想到他/她的昵称吗?昵称,表示亲昵的称呼。选用贴切昵称的好处是:我们不必过多地描写,所写人物的形象就会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符合人物特点的昵称,还可以作为文章的题目,会给人带来亲切、新鲜的感觉。不过,使用昵称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文明使用。带有侮辱性的称呼是坚决不能用的。  相似文献   

12.
一个人物的名字,看起来不过三两个字,甚至只有一个字,但在文学作品中,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整个创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李季《兰州诗话》)因此,写作者都非常重视给自己作品中的人物起名字。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作家不喜爱自己作品中的人物,没有一个作家不想给自己笔下的人物起个好名字。不过,在这里我只想说一说赵树理,他是中国现、当代作家中最会给人物命名的一个。大家知道,赵树理的作品都是专门写给农民看的“通俗读物”,他笔下的人物名字和作品内容一样,也是非常通俗的。诚如郭  相似文献   

13.
人名是为了指代方便而给人物的称呼,一些学养深厚的作者往往能在这并不起眼的人名上下足功夫,使人名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展示出一片奇妙的艺术天地,大大拓展了人名的功能。下面以中学语文教材为例,谈一谈其中“匠心独运”的人名给我们学习写作的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的作用之一是它的审美性,“作家永远是真善美的卫道士”①.彭荆风同志的《驿路梨花》,写得新颖别致、真切感人,给读者以众多的美的享受;不管是作品的人物,还是作品的语言,或者作品的结构,都具有一种诱人的魅力.挖掘、表现人物美好的内心世界是作家的重要职责.《驿路梨花》塑造了众多的人物,他们都具有美好的心灵.人物的心灵美是这篇小说的灵魂.  相似文献   

15.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一直以其在短篇小说叙事方式上的创新为评论界所称道,她打破了传统小说以情节为基础的叙事框架,注重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不断变换叙事视角;运用叙述者内隐的自由间接引语模式,传达出叙述者和人物的双声效果,使小说融入朦胧的审美色彩;采用透视人物意识活动的意识流手法,重新组合时空秩序,模糊了现实和心理的界限,增强了作品的张力;描写印象式人生场景的片段,捕捉心灵瞬间的顿悟,利用声、光、色等意象和自然景物的象征赋予了作品散文诗的意蕴。  相似文献   

16.
记叙性的文体,写好人物的语言是至关重要的。而称呼在人物语言中,是一个异常活跃的因素。高明的作家常会巧用称呼来获得独特的艺术效果。现从四个方面举例说明。一、反映人物的境遇在夏衍的《包身工》中,作者写带工老板爪牙吆喝包身工起床时,谩骂她们为“猪猡”、“懒虫”,甚至用“芦柴棒”直接代替名字。这些称呼,再加上有关描述,形象地说明包身工不被  相似文献   

17.
《儒林外史》代表中国讽刺小说的高峰,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的先例。作品中的形形色色的事件和形象无一不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现状。文章试图结合具体的人物事件从不同角度揭示以八股文为主的科举制度下,人情的变换以及社会现状。  相似文献   

18.
通过联系语用学的言语行为理论,分析了人称指示语的活用和称呼语的变换所实施的言语行为.语言不仅可以传递信息、指称事物,还能够"以言指事",即表达说话人的某种意图.指示语与称呼语作为语言单位,同样具有"以言指事"的这些功能.  相似文献   

19.
称呼语变换的语用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称呼语是交际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言语交际中的许多意义 ,往往是通过称呼表达出来的。它的变换体现了说话双方感情、亲疏关系等方面的变化 ,有其丰富的语用含义。恰当的称呼语有助于人们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20.
谢丽 《英语辅导》2014,(4):202-204
《劝导》是英国女作家奥斯丁的最后一部作品,该小说继承了作家的一贯风格,典雅精致,深受世人的喜爱,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水平。作者在这部小说中使用了多种叙述视角转换的手法--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变换式人物有限视角(小说人物有限视角)、第一人称视角。巧妙的视角转换有利于塑造人物、制造悬念、展开情节,加深故事的深刻性和复杂性,使作品更具审美特色和阅读情趣,体现了作家对人情世故的多维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