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对话教学存在起点错位、过程背离、结果偏移等问题.文章以《礼拜二午睡时刻》的教学为例,阐述对话教学应基于问题确定起点,基于活动确立支点,基于反思确证落点.  相似文献   

2.
对话与教学从根本上说都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文化与人文关怀是对话教学与文化哲学实现共契的逻辑起点.从文化哲学视角看,幼儿园对话教学涵盖了教学文化、对话文化和生活文化等基本文化内涵.幼儿园对话教学的现实境遇呼唤走向真正对话之旅,为此要求教师重塑新的身份,并努力践行文化回应性对话教学.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话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话是当今时代人们达成目的的有效策略之一。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领域中,无论是对话的价值还是形式都应成为继续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基于对话的教师继续教育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倾听是基于对话的教师继续教育的起点,对话意识是基于对话的教师继续教育的关键,多样化是基于对话的教师继续教育的方式,共同体的形成是基于对话的教师继续教育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21,(81):85-87
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启蒙时期,也是数学基础知识学习的起点。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良好的数学学习和交流平台,对于小学生提升数学学习兴趣和热情是相当重要的。文章就对话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价值作为切入点,浅要论述了对话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原则,并就对话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展开论述,希望能够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有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5.
ChatGPT的发展引发教育领域新的对话革命。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学习范式,对话式学习历经教学对话、对话式教学等阶段,正朝智慧问学的新阶段发展。智慧问学作为对话式学习的高阶形态,是学习者基于ChatGPT等新一代人工智能,通过主动提问寻求大语言模型回应,实现递进式问答对话与迭代式内容生成的新型学习模式。文章深入探讨了基于ChatGPT的智慧问学模式,剖析了平等性、开放性、建构性、角色互惠的理念原则,提出了“5W”模式的提问策略,并基于“认知需求—问题开放程度”设计了四类问题,形成螺旋递进的问学流程和五种对话类型。最后,文章建议以“尊德性”为价值导向,用实践智慧引领对话智慧;以“问学”设计为逻辑起点,培育高阶思维能力;以“会评”为核心要素,提升学习者再反馈素养。  相似文献   

6.
杨小微 《人民教育》2012,(20):45-47
关于对话教学,今天我想谈三点。第一点是关于对话意蕴的解读,我想可以从对话哲学的含义来解释,进而引申到教育学意义上,探讨教育中的对话是什么含义,对话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境界是什么。从对话的哲学意蕴来讲,我把它总结成12个字:基于平等、沟通交流、达于理解。一个是起点,一个是过程,还有一个是目  相似文献   

7.
<正>问题教学的第一步是发现问题,根据学生思维起点,顺应知识结构,创设"起点问题";第二步是解决问题,强调解答方式的多样化与多变性,使问题朝纵、横两维不断拓展,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一、"起点问题"的创设(1)思维互换。教师应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学习者,从学生视角来考虑,在学生有了一定知识积累的已有知识结构下,他们会对特定内容作何思考。(2)课前对话。通过师生对话,对学情作进一步了解,征求学生的看法,从交谈中发现学生参与率最高的问题,从而创设激发学生思维的起点问题。  相似文献   

8.
尊重是平等对话的姿态,是民主对话的行为,是自主对话的原点,一场精彩的对话一定由"尊重"开始。在"对话语文"的课堂上,教师促进"尊重",学生享受"尊重",无论是教学内容的落实还是教学目标的达成,都是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一、尊重学生的对话起点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对话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既要善于发现他们的对话起点,引领他们从起点出发,开始一场对话,  相似文献   

9.
教育均衡发展是以教育公平与质量为追求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发展观。对话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思维视角为研究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阈,对话是平等、民主、真实和积极的交流,其基本理念动态观、平等观、生成观和开放观契合了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基于对话视角的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观主要包括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应该平等对话,合作共生,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共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相似文献   

10.
教学对话依靠内在的话语机制进行,对话过程中充满价值的碰撞与权力的较量。教学对话主体、话语内容以及言说方式是作用于教学对话过程的三大要素,基于教育社会学视角对教学对话进行实然探寻,发现课堂教学对话仍存在场域之内的主体地位不平等、制度之下的话语内容不真实以及实践之中的言说方式不恰当三方面问题,进而提出打破角色壁垒,实现话语权力共享;建构话语体系,培育话语内容生命力;进行双向交互,达成平衡博弈的破解困境之道。  相似文献   

11.
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提升学生阅读的“对话质态”,通过“三重追问”,助力学生抵达思维的深处.基于解读视角:在追问中丰富文本感知;基于体验视角:在追问中践行切己体察;基于写作视角:在追问中洞察创作用意.让学生的阅读从平面转向立体、从肤浅转向深刻、从碎片转向统整,在增强认知理解能力的同时,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对话研究的发生根源与逻辑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慕君 《教育科学》2005,21(5):33-34
对话作为人们的特定的交流和沟通方式,已被赋予了特定的哲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内涵,其涵义已超越了形式上的意义,成为一种理念与观念。基于对话的教育和教学观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和探索。就对话的内涵来说,与语文教学又具有天然的适切性。语文教学缘何可以进行对话研究,进行对话研究的逻辑起点又如何,这些问题对于语文对话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都是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生成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生成活动不仅能够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而且能够促进幼儿园保教水平的提升。基于儿童哲学视角剖析幼儿园生成活动的现状,并从起点、重点和终点出发,分析生成活动的逻辑,结合理论与实际两个层面探讨幼儿园生成活动的实施路径,包括悬置已有“前见”、对话价值判断、创设驱动问题、持续思维共享等,能为师幼共同探寻具有创造性的生成活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人与人在文化交流中逐步实现文化认同的过程,人的主体性是二者融合的核心。二者融合并不是简单机械地照搬,而是人逐步理解乃至达到融合的动态过程。哲学解释学为二者融合提供了全新视角,前见、对话、视域融合等贯穿于二者融合的全过程。二者融合遵循着一定的逻辑,其中,人的“前见”是融合的起点,人的“对话”是融合的过程,人的“视域融合”是融合的终点。要实现二者全方位融合,必须培育合理前见,创新思维方式;提倡平等对话,注重人文关怀;注重视域融合,满足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5.
教材观:教学关系建构的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矛盾生成基础论”是对“两点论”的发展,它以新的视角对矛盾双方进行分析。此矛盾分析法对讨论教与学的矛盾有新的名示:教材观在教学关系的建构中起基础性作用,是教学关系建构的起点。其中,“服从型”教材观是“灌输式”教学关系的起点,“服务型”教材观是“对话式”教学关系的起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阅读自学能力培养的视角分析新教材的呈现方式.我们认为新教材的呈现方式适合学生阅读自学.教材采用观察、思考、探究等不连续呈现方式,就是为了制造一种对话形式,打造编写教材专家、教师和学生三维对话的平台;在对话的过程中,带领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过程,培养学生阅读自学能力、问题意识、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整体感知,是初读课文阶段的举足轻重的一大教学任务,一般应主要关注如下几个层面: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梳理课文的脉络结构;形成对课文的初步感受。有效的整体感知,是学生初次与文本进行对话之后,在文本内容、文本情感、文本形式等方面获得的初步的、整体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学生继续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的基点,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基于初读、钻研文本的起点。  相似文献   

18.
对话是小学语文课堂的生命,没有对话就没有语文教学。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基于真诚的视角,创建愉悦和谐的"对话场",精心设计并优化课堂对话,全面提升课堂对话质量,使真诚对话成为语文课堂的催化剂,让学生在多元对话中实现对文本的理解和自我建构,进而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杜锐 《江苏教育》2023,(20):86-88
<正>道德与法治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具有思想性、综合性等特点,需要设计合适的课堂话题,促进学生成长。在以往的话题设计中,我们思考问题的起点通常都是从输入端开始,即思索自己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由此设计课堂对话的话题。逆向教学设计将设计视角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起点,从输出端统筹教学,依据设定的学习目标来构思和安排教学活动,同时让评价设计置于教学活动之前,以期为教师教学指明目标。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对话"理论视角,分析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话主体的缺位和对话意识的缺失。基于此分析,本文阐述了从主体重新确立以及回归生活的途径重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话意识,并提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路径———创新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