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复式班上课,不但要搞好直接教学,使有限的时间发挥最大的功效,也要布置好自动作业,使它紧紧配合直接教学,起到为直接教学作准备和巩固直接教学效果的作用。习惯上,我们把直接教学叫做“动”,自动作业叫做“静”。这里,我想就复式班教学的动静搭配问题,谈谈自已的认识和做法。复式课堂教学中的动静搭配,并没有一套固定不变的形式。在一堂课上,究竟哪个年级先动,哪个年级后动,怎样动,怎样静等等,是由各年级的学科特点、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等来决定的。从年级上讲,一年级儿童的自动作业能力和  相似文献   

2.
动静搭配有机结合陈建国在复式教学过程中,“动”与“静”的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动静搭配是复式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和基本规律。动静搭配的有机结合要从“横向”搭配和“纵向”交替两个方面来考虑“横向”的动静搭配是指各年级间直接教学与自动作业的搭配。它是教师同时...  相似文献   

3.
复式教学课堂“动”“静”的相互促进作用是多方面的,自动作业的设计往往也是牵制复式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以“动”(直接教学)为着眼点来安排“静”(自动作业),也就是说“静”不是单纯地为了“静”而静,“静”要为“动”服务,要为“动”搭桥铺路,通过“静”使“动”得以深化。 我们平时把“静”分为动前“静”和动后“静”两种,在课堂的直接教学内容确定之后,动前“静”和动后“静”的自动作业安排也不应相同。 一、动前“静”要立足为“动”做准备。如在教《我的弟弟》一课时,直接教学前自动作业安排为,默读课文,思考并准备回答下列问题:①弟弟为什么叫小“萝卜头”?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②弟弟每天是怎样上学  相似文献   

4.
动静搭配问题,历来是复式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问题。搭配得当,教学计划就能顺利完成,效果较好;搭配不当,教学就会顾此失彼,效果就差。复式班是一种特殊的课堂组织形式,复式课堂就必须有一种相应的特殊教学组织形式。此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动静搭配,所以说动静搭配是复式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动”指的是直接教学,“静”指的是自动作业(又叫间接教学)。动静搭配是指在一节复式课中,把每个年級的直接教学与自动作业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和原则进行科学的安排,使它配合协调,既统一于一个课堂,又分别体现在各年级的教学活动中。  相似文献   

5.
复式教学要求处理好动静搭配:一个年级直接教学(动),另一个年级则安排自动作业(静)。自动作业时,要有小助手协助教师做一些组织工作。小助手不能多说  相似文献   

6.
搞好复式教学,我们认为主要应抓好:备课、动静搭配、教学线路、精讲多练、自动作业和发挥小助手作用等几个环节,使之相互补充,有机配合;以便复式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 1.努力备好课。复式教学在一节课内要完成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教学任务,直接教学的时间相应减少。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积极钻研教材,认真备好课。对重点、难点、关键进行反复推敲,根据复式教学的特点,妥善处理动静搭配,合理安排教学线路和自动作业,考虑好板书布局,准备好必要的教具等。在编写教案时,对直接教学与自动作业应有机穿插,给学生提供较多的看书,思考和计算的机会。复式班的教案要体现一个“复”字,对同一个班的两个年级的两种教材都要全盘考虑纵横兼顾,精心设计教  相似文献   

7.
复式班的教学,每一节课都要使直接教学(动)与自动作业(静)交替进行。教师备课时必须考虑到轮流交替的次数、动静进行的顺序,以及根据教学任务的轻重所安排的每次动静的时间等等,也就是要设计好符合复式班教学特点的教学线路。  相似文献   

8.
在复式教学的每一节课中,都要使直接教学与自动作业轮流交替,同步进行。这种轮流交替的次数,动静排列的顺序以及每次动静所占的时间,综合起来就叫做教学线路。在备课时,认真安排好教学线路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要合理地确定动静的次数。在二级复式的教学中,动(直接教学)与静(自  相似文献   

9.
复式课堂教学特点是动静交替。传统的复式教学,教师为了使其他年级的学生不干扰自己的直接教学,便大量地布置学生抄、写、做题目,而学生只是消极应付,兴趣索然。我们认为静决不能单纯地作为填补课堂教学的空隙,而应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静中求动。求动就是要使学生在自动作业阶段多动手,善动脑,主动探索知识,这对提高复式课堂教学效率十分重要。怎样才能静中求动呢?下面就这个问题谈两点体会。  相似文献   

10.
复式教学中的“动”指的是直接教学;“静”指的是独立作业。直接教学和独立作业(又叫自动作业)是复式教学中两个特有的而又经常使用的概念。直接教学就是教师对某个年级的学生直接进行教学:独立作业就是教师在某个年级进行直接教学前,对其他年级的学生所布置的作业,让他们在课堂上独立完成。要把两者妥善安排,合理搭配。教学工作才能和谐地进行。复式教学中直接教学和独立作业的动静搭配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复式教学的过程,是由直接教学的“动”与自动作业的“静”两种教学活动组成的。如何实现复式教学过程的优化,必须正确认识和理解“动”与“静”两者之间的关系。有效地进行“动态”和“静态”教学改革,才能优化复式教学过程,达到大面积提高复式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我在多头复式班的讲台上已度过了整整二十二个春秋.经过反复的试验摸索,对复式教学中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有了初步的认识。我感到,是遵循还是违背这些规律,是复式教学成败的关键。一、静与动怎样安排三个年级坐在一个教室,由同一个老师授课,必然有静有动。静与动如何安排,直接影响各年级的教学效果。这里的所谓动,是指有教师直接参与的教与学的活动;静则是指学生独立地学习.静与动都是相对而言的。在一个三头复式班里,教学上的静与动可分为三种情况,即静动静、动静静、静静动。动安排在中间的年  相似文献   

13.
复式教学中“静”与“注意”的初探平果县新安乡那曹小学黄庆祝,许大志复式教学是由“动”和“静”两部分有机组成的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动”,指的是授课。“静”,指的是自动作业。“静”是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巩固认识,发展智能。在这个过程中,“注意”是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4.
复式教学的课堂结构有的称作直接教学与自动作业,有的称作动静搭配,提法各异,内涵一致,都包含着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的活动关系。如何认识和处理好动静关系呢?  相似文献   

15.
复式教学的特点是直接教学时间少,自动作业时间多,为此,必须进行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才能适应复式教学的需要。一、“动”、“静”搭配要科学动静搭配问题历来是复式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搭配恰当,教学计划就能完成,目的就能达到,教学效果就会好;搭配不当,课堂上就会出现顾此失彼,效率就差。复式教学中的动静搭配,必须遵循五条原则:1.实践性原则。要求教师设计教学时从实际出发,要考虑教材内容,教学目的要求,学生的学习状况  相似文献   

16.
复式课堂教学结构如何通过改革,使教学过程逐步实现优化,我们从点到面,点面结合,已作了三个年头的探索,初步摸出了一些路子,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一、实行分层教学,递增动静结构段次多年来,我们沿用的传统的复式课堂教学结构是“动—静、静—动”相搭配的两段结构,实践证明这种不顾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把讲授内容和作业练习都集中在一次动静中解决,学生难以接受,难以消化,教学信息当堂也不能反馈。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特点,实行了分层教学。即在两级复式中,将原有的动静两段结构改为动静三段、四段结构。由于递增了动静段次,实  相似文献   

17.
复式班教学结构模式一般都是“交替式” ,动静搭配。作为复式班的教师都知道复式教学的大忌是动与静相互之间的干扰。尤其是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开展的小表演、小实验、操作、朗读等 ,其干扰特别大。调控不当 ,课堂上便会出现乱哄哄的现象 ,“动”、“静”双方都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因此 ,作为一个复式班的教师 ,大家都在想方设法克服这种干扰 ,或者是避免、克服掉这种干扰。有些教师为了克服上述的干扰 ,无论是直接教学时间 ,或者是自动作业时间 ,即使是教学内容(或作业)需要开展的小表演、小实验、操作实践、朗读等等 ,一律删除不做。直接…  相似文献   

18.
复式班课堂教学结构的特点,简言之,就是直接教学与自动作业的搭配,即通常所说的"动""静"搭配.就纵向讲,"动"和"静"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处于辩证统一的教学过程之中,为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创造了条件.在教学过程中,由"静"而"动".这里的"静",主要是学生独立地学,按"动"的发展而学.学生经过自学,可初步明确探索新知的目的、意义,掌握与新知有联系的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知识起促进作用."动"前的  相似文献   

19.
怎样发挥复式教学优势,提高教学质量,是广大农村教师十分关心的课题。根据自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搞好直接教学与自动作业的搭配。直接教学与自动作业,是复式班课堂教学的两种形式。要搞好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的动静搭配,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自动作业应扣  相似文献   

20.
学习过程,是包括学习方法、程序和智力活动方法的总和。从形式上看,复式班学习过程包括动态的直接教学和静态的自动作业两个部分。动态的直接教学与单式班教学无大异;静态,一般以学生自动作业的形式出现。静态是不干扰直接教学的相对无声状态。但“静”中,手在动,脑也在动,即使是声音,只要不对直接教学构成干扰,轻读、轻议也是可以存在的。传统复式教学观往往形而上学地把静态绝对化,以其不影响直接教学为前提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