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内涵式发展,非遗技艺是重要的抓手之一,传承技艺也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和解决乡村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科技作为当今劳动智慧的结晶,对传统非遗技艺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发展具有支撑作用与前瞻性影响。文章在分析科技与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融合优势的基础上,分析科技的种类、主要功能、赋能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直接与间接的具体方式路径及要素,认为要高质量实现科技赋能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就必须接纳科技辅助非遗技艺传承,保障科技辅助非遗技艺传承的效率与实际效果,完善激励机制以推进产学研应用中的成果转化,丰富科技应用场景并挖掘科技赋能非遗传承更多的可能性,将科技赋能意识融入非遗人才培养并推进内涵式发展,以此推动科技赋能非遗技艺传承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是在与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交互中不断调整、完善、创新和发展的生产技术。随着社会和技术的深刻变革,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生态发生深远改变,传承人高龄化严重、传承观念因循守旧、传承队伍后继乏人现象严重。因而,基于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历史契机和关系思考的分析,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活力的焕发仍需政策、教育、社会等多维系统的支撑。一是扭转观念,提高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社会认可度;二是拓展路径,推进学校教育和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融合度;三是多措并举,加大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传承的支持度。  相似文献   

3.
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由于种种原因,在快速发展的经济浪潮中逐渐被人们忽视、淡忘,许多手工技艺已濒临失传,技艺传承形势严峻。在重视、传承传统优秀手工技艺的过程中,中职学校在传统手工技艺人才的培养、传统手工技艺的文化传承、手工技术的提升、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四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由于种种原因,在快速发展的经济浪潮中逐渐被人们忽视、淡忘,许多手工技艺已濒临失传,技艺传承形势严峻。在重视、传承传统优秀手工技艺的过程中,中职学校在传统手工技艺人才的培养、传统手工技艺的文化传承、手工技术的提升、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四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杨东 《宁夏教育》2014,(11):77-79
以民间技艺为代表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不少技艺面临传承的困境。职业院校亟需转变办学观念,意识到要立足于从本地文化寻找和发掘新的专业增长点,比如参与传统民间技艺的传承,不仅可以拓宽自身的办学功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形成了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在更好服务社会的同时,增强自身内涵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传统手工技艺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飞速发展,许许多多手工技艺并不能适应现代的市场规律,甚至逐渐走向灭亡。传统手工技艺能不能改变因循守旧的传承、发展和存续方式便成为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具体分析沈阳锔瓷手工技艺的传承现状,探索传统手工技艺如何在存续方式上适应社会经济从而达到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7.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手工艺人纯手工或者利用一定工具手工制作的,具有实用性、创造性和观赏性且被人们视为文化遗产的技艺以及制作出来的产品。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院校传承困境:传承观念陈旧、传承内容零散、传承队伍薄弱、传承环境欠缺;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院校传承路径:转变传承观念、构建传承课程、加强传承师资、营造传承环境。  相似文献   

8.
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认同现状为基础,从语言、饮食文化、传统文化艺术和理念等方面剖析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认同的内涵,提出既要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又要兼顾多元文化的共存和融合,以共同的价值观为基础,建立一个丰富、多元、共同的文化认同内涵。同时,从手工技艺、美食技艺、文化艺术技艺、民俗技艺等四类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的传统技艺传承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认同所面临的历史文化断层、身份认同和文化自豪感,权威性和认可度,国际认同问题等方面的困境与挑战。传统技艺传承内在认同体系既是对传统技艺的尊重、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认知和承诺,也是对技艺创新和发展的信仰和追求。内在认同体系的过程包括认知阶段、认同阶段、强化阶段、融合阶段等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递进关系是渐进的,都会对内在认同体系产生影响和塑造。粤港澳大湾区可从政策制定和落实、市场机制、教育培训、文化交流等方面着手,加强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以促进大湾区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传统技艺在家传世学、作坊式学徒制的历史形态中保持渐进的、相对独立的传承和发展。但与现代科技相遇后,少数民族传统技艺遭遇传承的危机。由于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与一般手工技艺、现代职业技能都存在区别,在培养目标、技能类型、培养形式等方面明确特殊指向的"定技能培养"是职业教育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传承与创新的有效模式。民族职教的"定技能培养"模式有利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技艺在当前的生存环境和时代背景下保持活态化、特色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技艺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从文化的视角来看技艺,技艺则是一种文化。技艺文化育人作为一个当代职业教育命题,其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它是职业教育的一种深层结构,即揭示了职业教育与社会文化的特殊关系;同时,它还是技艺传承的一种当代范式,即通过学校来传承传统技艺成为可能。技艺文化育人需要探寻有效的路径,如技艺精英充实教师队伍,技艺研修成为课程设置,技艺作品融入人文景观,技艺精神提升学生境界等。技艺文化育人并不是对前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简单回归,相反它是对立德树人的一种特殊探索和主动回应。  相似文献   

11.
数字时代背景下,对于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也出现了诸多新的变化。因此,利用数字化手段对传统技艺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符合时代发展的变化和要求。川西汉族挑花技艺是传统挑花技艺中的一种。本文主要研究在数字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川西汉族挑花技艺出现的新变化,并对如何借助现代数字化技术和设计手段对这项技艺进行保护与传承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古筝作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在我国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深厚的艺术文化底蕴。古筝演奏技艺的发展不只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在原有技艺中融合现代元素,丰富了古筝的艺术文化,使得古筝演奏技艺得到进一步发展。本文从现代古筝的演奏技艺的特点出发,分析其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技艺传承"的思考和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技艺蕴涵知识属性和思想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技艺的传承只有通过知识和思想的层面去体现,才能使传统技艺更好地被认识、理解和传承下去,从而更好地继承发扬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4.
我们在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技艺时,不仅要了解传统技艺的流程,产生的背景和传承现状,也要关注它在文明发展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民间传统技艺家传制度自古有之且至今盛行。其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智等独特传承范式,以及诚一,世业专攻一技;不肃而成,不劳而能;家人相一,父子戮力等精髓构成其存留且发展的合理性。但面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制度本身在传承技艺精华、形成民族技艺品牌及传承模式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需要与现代技术教育体系相结合,逐步拓展至多元模式传承。  相似文献   

16.
在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云锦技能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对云锦非遗教育过程中遇到的课程建设、云锦工作坊的人才培养、云锦文化的传承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云锦技艺的活态传承理念,旨在有效利用"互联网+"、传统技艺传承示范基地等现代化传播媒介和教育资源,建设线上与线下云锦文化传播平台,开辟云锦技艺传承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技艺传承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工业化和商品化大潮的冲击下,民族技艺面临着生存空间的挤压和失传的风险。如何促进民族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寻找一条可以融入现代社会经济运行发展的模式是一个问题。本文在研究回顾的基础上,通过对云南新华村白族银器技艺在旅游大潮中的发展轨迹和资本化运营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思考,为当下民族技艺传承与发展探索模式与出路。  相似文献   

18.
黔北蓝苗女性传统服饰技艺包括形制、刺绣、贴布绣、蜡染等,传承的是民族记忆和情感,体现的是乐天达观、团结奋进、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传统等民族文化性格。开发和保护是蓝苗女性传统民族服饰技艺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9.
民间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是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而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依靠民间艺人个人创新开发出文化创意产品,则是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外在动力。粤东北兴宁市与连平县对客家花灯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开发实践,表明客家宗族文化复兴带动"响丁"民俗活动产生的"竞争性消费",使得客家花灯这一民间技艺呈现活态传承的趋势,各级政府主办的"花灯节"增强民间艺人开发花灯文化创意产品的意愿。田野调查案例表明民间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的有效途径,是充分利用民间社团的力量开展传统的地方民俗活动,并利用市场调节机制引导非遗传承人开发文创产品。  相似文献   

20.
传统手工技艺作为一种生产方式,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自古以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随着人类文明的兴衰而起伏变化,传递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的基因和智慧的结晶,也蕴涵着生生不息的艺术生命力。传统手工技艺主要是靠口传心授一代一代传承的,在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反映工匠职业态度和操守的工匠精神,它是传统手工艺得以世代传承的关键所在。在如今大规模的机器工业生产逐步取代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缺乏创新的时代,更需要弘扬传统的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